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14:27

  本文关键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及血浆代谢组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抑郁症 儿童 青少年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网络meta分析 儿童青少年 抑郁症 代谢组学


【摘要】: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精神疾病,并且是这一年龄人群最大的疾病负担。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其抑郁表现常不典型,故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常常被漏诊,这使得许多孩子未得到合理的治疗。患有抑郁症的儿童青少年常常伴有严重的社会功能损害及明显增高的自残和自杀风险。目前抑郁症已成为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当前,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两大类别,即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然而临床实践中,一系列问题仍存在广泛的争议,譬如面对两类治疗该如何选择、哪种具体的心理疗法或药物应该优先选用等。此前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治疗方式的传统meta分析受限于较少的试验数量以及必须要求头对头的直接比较,因而无法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干预在内的综合排序,网络meta分析方法的出现解决了这些局限。目的:在本部分的研究中,我们采用网络meta分析的方法分别评估多种心理治疗或多种药物治疗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和可接受性/耐受性,网络meta分析是一种可以整合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并同时比较多种治疗方式的新型meta分析方法。方法:在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的网络meta分析中,共检索8个电子数据库,包括:Pub 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Psyc INFO、CINAHL、LILACS、Pro Quest Dissertations,检索时间为1966年1月1日至2014年7月1日。此外,检索世界卫生组织临床试验注册平台、美国临床试验注册网站(Clinical Trials.gov)、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报告等资料。有效性的主要指标是治疗结束时的疗效,通过抑郁症状量表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的平均分值变化来衡量;有效性的次要指标是随访期疗效,通过抑郁症状量表从基线到随访结束时的平均分值变化来衡量;治疗的可接受性定义为所有原因失访,通过在治疗结束前退出试验的患者占总随机人数的比重来衡量。在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网络meta分析中,我们检索了Pub Med、Cochrane、Web of Science、Embase、Psyc INFO、CINAHL、LILACS 7个电子数据库以及政府机构网站和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检索时间为自建库开始至2015年5月31日。主要指标为有效性和耐受性。有效性定义为抑郁症状平均改善程度,通过抑郁症状量表从基线到治疗结束时的平均分值变化来衡量;耐受性定义为因副作用退出失访,通过在治疗结束前因副作用退出试验的人数占人数的比重来衡量。此外,我们还计算了有效率、所有原因失访和自杀相关结果。结果:在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治疗的网络meta分析中,共52个RCT(含3805位患者),包括9种心理疗法和4种心理对照纳入分析。关于治疗结束时的疗效,只有2种心理治疗(CBT和IPT)显著优于大部分对照(包括心理安慰剂、常规治疗和等待治疗),SMD范围:-0.47至-0.96。IPT和CBT还显著优于游戏疗法(SMD分别为-0.93和-0.80)。在9种纳入研究的心理治疗中,只有心理动力学疗法和游戏疗法没有显著优于等待治疗。关于随访期的疗效,IPT和CBT显著优于大部分对照(包括常规治疗和等待治疗),但只有IPT同时在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此外,IPT和CBT还显著优于问题解决疗法。所有对照,包括心理安慰剂、常规治疗和不治疗均显著优于等待治疗(SMD范围:-0.53至-0.67)。关于可接受性,IPT和问题解决疗法的所有原因失访显著低于CBT和认知疗法(OR值范围:0.06-0.33)。在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治疗的网络meta分析中,我们共纳入34个随机对照试验(含5260位患者),比较14种抗抑郁剂与安慰剂。关于有效性,只有氟西汀显著优于安慰剂(SMD=-0.50;95%Cr I-0.98至-0.03)。关于耐受性,氟西汀显著优于度洛西汀和丙咪嗪(OR值分别为0.31,95%Cr I 0.13-0.95和0.23,95%Cr I 0.04-0.78);丙咪嗪、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的耐受性显著差于安慰剂(OR值分别为5.49、3.19和2.80)。结论:在心理疗法中,人际心理疗法(IP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应作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心理治疗的首选,而其他几种疗法在此年龄段的治疗中可作为备选。此外,等待治疗作为对照可能会夸大心理治疗的疗效,而使用心理安慰剂或常规治疗作为对照的结果可能更加稳健。在抗抑郁药物中,氟西汀应该被认为是目前抗抑郁药物中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最佳选择,而其他抗抑郁剂可能并不适合作为该人群的常规治疗选择。此外,在对儿童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医师应该警惕可能增高的自杀风险。背景:抑郁症是最常见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之一,其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并在该年龄阶段的疾病负担中居于首位。尽管研究者们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机制假说,但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结论。此外,目前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进行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血浆进行代谢组学研究,对探寻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筛选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客观生物标志物、推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由主观诊断转向主观、客观综合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比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与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的血浆代谢谱,筛选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2.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生物标志物进行功能分析,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1.纳入54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患者、35例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用药患者及89例儿童青少年健康对照。2.采用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对纳入人群进行代谢物测定,比较三组间代谢物差异,筛选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3.采用KEGG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分析,探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1.在人口学特征分析中,未用药抑郁症组与健康对照组(p=0.005)、用药抑郁症组与健康对照组(p=0.002)之间在性别上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而三组两两之间在年龄及BMI上均无统计学差异。2.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组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用药组之间存在明显代谢差异。与健康对照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患者血浆中发现37种代谢差异物;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组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用药组之间有10种代谢差异物。3.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未用药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37种代谢差异物主要参与脂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结论:本研究采用UHPLC-Q-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首次对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代谢特征研究。根据此研究结果,发现脂质代谢与能量代谢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为探索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及研究切入点。
【关键词】:抑郁症 儿童 青少年 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 网络meta分析 儿童青少年 抑郁症 代谢组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4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8
  • 中文摘要8-14
  • 英文摘要14-22
  • 第一部分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临床治疗研究22-96
  • 前言22-28
  • 第一节 比较心理治疗对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的网络meta分析28-52
  • 1 材料和方法28-34
  • 2 结果34-50
  • 3 讨论50-51
  • 4 结论51-52
  • 第二节 比较抗抑郁药物治疗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网络meta分析52-77
  • 1 材料和方法52-57
  • 2 结果57-75
  • 3 讨论75-76
  • 4 结论76-77
  • 参考文献77-95
  • 第一部分小结95-96
  • 第二部分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血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96-122
  • 前言96-100
  • 1 材料和方法100-105
  • 2 结果105-113
  • 3 讨论113-115
  • 4 结论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1
  • 第二部分小结121-122
  • 文献综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122-136
  • 参考文献129-136
  • 致谢136-13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37-1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曦,李艳红,陈晓兰;30例抑郁症患者的P_(300)电位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03期

2 艾丽,秦晓霞;抑郁症与自杀问题[J];中国乡村医生;2000年03期

3 卢胜利;光量子氧透射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6期

4 孔淑华;青春期抑郁症的防治效果分析[J];中国校医;2000年06期

5 万艳琼,谢斌,郑瞻培;抑郁症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相关因素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6 赵庆莲,李莲芳,王立伟,诸索宇;血管性因素在抑郁症发病中的作用[J];上海精神医学;2000年03期

7 闫立新,韦好儒,陈林庆;以反复呃逆为首发症状的抑郁症一例[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1年01期

8 郁缪宇;抑郁症的神经营养机制[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1年04期

9 李银霞,张淑兰,林桂梅;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康复指导[J];现代康复;2001年11期

10 张然;让抑郁症无处藏身[J];中国工商;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京;李跃华;杨慧敏;肖爽;;抑郁症相关因素的归因分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养生学与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会议暨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范振国;;青少年抑郁症的咨询与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周东丰;孙学礼;张心保;赵贵芳;马崔;许毅;欧红霞;李惠春;李斌彬;;噻奈普汀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邹春玲;;96例老年住院荣军抑郁症调查[A];中国民政康复医学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3年

5 魏道敏;汪厚根;;抑郁症与自杀关系的探讨[A];湖北省民政康复医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6 耿峰;李晓驷;郑东旭;周晓琴;谢雯;季益富;夏海涛;;抑郁症患者早年分离经历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周翠粉;王世伟;;青少年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及防治[A];精神科护理风险管理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培;;就诊于口腔科的抑郁症12例临床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芮晓东;;老年人首发抑郁症头颅影像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关于建立抑郁症科学防治体系的几点建议[A];2010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建议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新德;知识分子高发抑郁症[N];长春日报;2005年

2 彭怀仁;归属感与抑郁症[N];光明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序文 实习生 周新宇;不可忽视的抑郁症[N];湖北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非尔;抑郁症“盯上”白领丽人[N];华夏时报;2004年

5 绿水;抑郁症与全身疾病[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吕斌;关注男性抑郁症[N];中国医药报;2005年

7 广东 廖祖笙;给抑郁症患者真正的出路[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陈福新;抑郁症青睐5种人[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9 刘共;话语太多可能是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10 唐艳英;更年期情绪低落警惕抑郁症[N];大众卫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芬;抑郁症外周血特异lncRNAs的筛选与验证[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米国琳;HTR3A基因多态性与抑郁症及其临床表型的关联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赵约翰;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改善脂多糖诱导的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钟静玫;替普瑞酮抵抗环境应激所致抑郁的作用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曲姗姗;电针印堂、百会治疗轻中度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Rs-fMRI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6 王凯明;抑郁症脑电信号的非线性研究与诊断模型构建[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魏强;抑郁症电抽搐治疗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陈玉明;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佳;KIBRA基因多态性、社会心理因素及端粒在抑郁症中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张永东;银杏叶提取物EGb761抑制NF-κB-IL-6信号通路缓解长期避光诱发的小鼠抑郁样行为[D];山东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媒介真实与现实世界的背离:国内报纸抑郁症患者形象再现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马洋洋;抑郁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3 隋丽娜;哈尔滨地区抑郁症患者就诊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4 刘欢欢;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闪闪;抑郁症患者发病进程中神经机制的探索[D];西南大学;2015年

6 李琳;抑郁症快感缺失亚型的脑功能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7 娄乐;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影响因素初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8 Verica Malinkova;中西医学对抑郁症治疗方式的对比研究及刘清国教授治疗抑郁症经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刘楚;抑郁症静息态功能连接网络动态模式特征的脑磁图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王雅慧;柴胡逐瘀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滞血瘀兼痰浊)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855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7855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1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