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脑内Aβ的外周途径清除研究
本文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内Aβ的外周途径清除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外周系统 并联共生 外周清除
【摘要】: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以进行性认知能力下降和社会功能障碍为临床特点。A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应用的临床药物仅为对症治疗,无法防止病情进展。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 Aβ)是AD重要的致病物质。Ap产生和清除平衡障碍导致脑内Ap过度沉积,被认为是散发型AD(约占全部AD的99%)主要的发病原因。清除脑内Aβ是AD防治的一个重要策略。Ap清除包括从中枢途径清除(中枢清除)和从外周途径清除(外周清除)。目前开展的一系列以抗Ap抗体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清除Ap的临床研究均未成功。其主要原因被认为是干预时间太晚。同时,在临床试验中出现的脑炎、血管损害等副作用也是影响免疫治疗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免疫治疗的这些副作用均与抗体进入脑内(中枢清除)有关。因此,避免药物进入脑内,通过外周途径清除脑内Aβ可能是一条更为安全的途径。然而,Aβ的外周清除目前仍存在诸多困惑。其一,虽然多项研究提示外周脏器、组织和分子具有清除Ap的作用,但生理条件下整个外周系统清除脑内Ap的能力和有效性尚不清楚。其二,之前研究者通过在外周途径给予药物以验证Aβ外周清除是否能降低脑内Ap水平的研究结论也存在争议。因此,明确机体Ap外周清除的能力和机制,阐明Aβ外周清除能力在AD发生中的作用,对于深入理解AD发生机制,建立安全有效的AD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材料与方法1.机体外周脏器组织的Aβ清除能力的检测纳入30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在射频消融术中,采集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肝静脉开口近端)、股动脉和股静脉血液,分离血清。同时,采用APP/PS1转基因AD小鼠10只,通过手术方法采集颈静脉、腹主动脉和后腔静脉血液,分离血清。采用ELISA方法,检测成人和APP/PS1转基因AD小鼠循环系统不同部位血液Aβ水平,比较静脉血与动脉血Aβ水平的比值。2.外周脏器组织Aβ代谢能力的检测采用野生型C57BL/6J小鼠14只,进行放射性同位素实验,通过尾静脉注射125I标记的Aβ,2小时后采集各主要外周脏器和组织,利用伽马射线计数器测量各个主要外周脏器和组织的放射性计数,观察Aβ在外周主要脏器和组织的生物分布。3.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建立建立并联共生(Parabiosis)动物模型,通过手术方法将APP/PS1小鼠同野生型C57BL/6J小鼠进行并联,借此给APP/PS1小鼠增加一套完整的外周系统。预防实验中,采用3月龄雌性APP/PS1小鼠(此时小鼠脑内尚无大量Ap沉积及病理改变形成)与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并联,9月龄时进行组织取材及检测。治疗实验中,采用9月龄雌性APP/PS1小鼠(此时小鼠脑内已有大量Ap沉积及病理改变形成)与同龄同性别野生型小鼠并联,12月龄时进行组织取材及检测。4.AD脑内Aβ水平的检测采用刚果红染色、免疫组化染色、ELISA检测,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老年斑、Ap沉积以及脑组织提取液内Ap水平的影响。采用刚果红染色、免疫荧光双重标记以及普鲁士蓝染色,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血管淀粉样变(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和脑微出血的影响。采用免疫蛋白印迹,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及其代谢产物、与Aβ合成和分解有关的酶以及转运受体的影响。5.AD脑内相关病理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多重标记、ELISA检测以及免疫蛋白印记,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因子水平、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影响。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和免疫蛋白印记,观察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神经元缺失、凋亡和突触变性坏死的影响。结果1.机体存在天然的Aβ外周清除能力以动脉血(成人为股动脉血,APP/PS1小鼠为腹主动脉血)Aβ水平作为参照,计算每个个体不同部位静脉血Ap水平与动脉血Ap水平的比值。通过比较上述比值显示,成人上腔静脉血Aβ40和总Aβ (Aβ40+Aβ42)水平显著高于股静脉血,股静脉血Aβ40和总Aβ水平显著高于下腔静脉血。同时,APP/PS1小鼠颈静脉血Aβ40和总Ap水平显著高于后腔静脉血。另外,3月龄野生型小鼠尾静脉注射1251标记的Aβ后2小时,皮肤、胃肠道和肝脏放射性计数占总放射性计数的比值明显高于心脏、脾脏、肺脏和脑,肝脏、肾脏、胃肠道和皮肤单位重量脏器放射性计数显著高于其他脏器。2.并联共生显著预防Aβ在AD脑内沉积预防实验中,采用刚果红染色,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刚果红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77.43%(0.3164±0.0259 vs 1.4016±0.0497, P0.01),海马减少约71.22%(0.02636±0.0236 vs 0.9159±0.0631, 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单位面积脑片上刚果红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0.10%(13.7758±1.5062 vs 69.2223±3.4455,P0.01),海马减少约76.58%(10.8991±1.3055 vs 46.5435±3.1947,P0.01)。采用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5.97%(5.8096±0.9244 vs 41.4155±2.0209, P0.01),海马减少约82.62%(3.3584±0.6359 vs19.3194±1.4791,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单位面积脑片上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其中,新皮层减少约80.49%(20.3321±2.4963 vs 104.2200±4.4021,P0.01),海马减少约83.56%(9.0656±1.0702 vs 55.1584±2.1844,P0.01)。此外,脑组织提取液内Ap测定显示,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β40在TBS、2%SDS、70%甲酸三种提取液中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TBS:0.1148±0.0100 vs 0.0436±0.0056, P0.01; 2%SDS: 0.7417±0.0835 vs 0.1333±0.0236, P0.01; 70%甲酸:3.0781±0.3233 vs 1.0512±0.1440,P0.01)。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β42在三种提取液中的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TBS:0.5219±0.0519 vs 0.2251±0.0328,P0.01; 2%SDS: 0.8295±0.1211 vs 0.3249±0.0521, P0.01; 70%甲酸:3.5536±0.2662 vs 1.0570±0.1129,P0.01)。进一步计算脑内总Aβ (Aβ40+Aβ42)可见,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总Aβ无论是各个提取液内的水平(TBS:0.6367±0.0577 vs 0.2687±0.0338, P0.01; 2%SDS: 1.5712±0.0901 vs 0.4582±0.0639, P0.01; 70%甲酸:6.6317±0.3913 vs 2.1083±0.2173,P0.01),还是各种提取液内水平之和(8.8396±0.4034 vs 2.8352±0.2520,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PP/PS1小鼠。另外,较对照组APP/PS1小鼠而言,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CAA面积占比和平均数量以及脑内微出血数量均明显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APP及其代谢产物C末端片段(C terminal fragment, CTF)-α、CTF-β,Aβ生成限速酶BACE1及Aβ降解酶IDE、NEP、Aβ转运受体LRP-1和RAGE的表达无变化。3.并联共生显著抑制AD脑内Aβ沉积的增长治疗实验中,采用刚果红染色,12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新皮层刚果红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17.10%(1.4134±0.0888 vs 1.7049±0.0396,P0.05),同时,新皮层单位面积脑片上刚果红染色阳性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16.94%(76.0826±3.7654 vs 87.9899±4.6522, P0.05).治疗实验中,12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新皮层6E10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面积占总观察面积百分比(Area fraction%)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36.02%(48.6341±2.2949 vs 76.0197±3.7302, P0.01),海马减少约26.72%(23.2100±1.6363 vs 36.6794±2.4699,P0.01)。同时,新皮层单位面积脑片上6E10抗体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颗粒的数量(Plaque No./mm2)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明显减少约28.60%(115.1200±4.1091 vs 161.2300±5.9683,P0.01)。4.并联共生显著减轻AD相关病理特征较对照组APP/PS1小鼠而言,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标志物CD45抗体、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GFA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著减少,单位面积脑片上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Cell No./mm2)显著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较对照组APP/PS1小鼠显著降低。另外,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内Tau蛋白磷酸化位点标志物pS396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著减少,单位面积脑片上pS396抗体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的细胞数量(Cell No./mm2)显著减少。同时,与对照组APP/PS1小鼠比较,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pS396、pS199蛋白免疫印迹条带相对密度明显减少。同时,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标志物NeuN抗体及CA1区神经元标志物MAP-2抗体免疫荧光标记阳性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著增多,海马CA3区细胞凋亡标志物Caspase-3抗体免疫荧光阳性标记区域面积占观察区域总面积占比(Area fraction%)显著减少。9月龄并联APP/PS1小鼠脑匀浆内突触后膜标志物PSD-93和PSD-95以及突触前膜标志物Synapsin-1和Synaptophysin表达明显增高。结论1.生理条件下,外周脏器组织具有清除脑内Aβ的能力,肝脏、肾脏、肠道和皮肤是Aβ外周清除的重要部位。2.增强Aβ外周清除能力可以减少AD脑内老年斑、Aβ沉积及脑组织提取液内Aβ水平,减少CAA及其导致的脑微出血等Aβ相关病理。3.增强Aβ外周清除能力可以减轻AD脑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活化、降低细胞因子水平、减轻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同时,Aβ外周清除能力减轻AD脑内神经元缺失、凋亡,减少突触变性坏死。4.Aβ外周清除是AD防治的有效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5.由于AD小鼠脑内约40%的Ap流向外周而被清除,提示外周脏器组织Ap清除能力下降可能参与AD的发生和发展,值得探索。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β淀粉样蛋白 外周系统 并联共生 外周清除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9.16
【目录】:
- 缩略语表5-7
- 英文摘要7-12
- 中文摘要12-17
- 第一章 前言17-20
- 第二章 外周系统清除脑内Aβ 的能力及机制20-42
- 2.1 人体的生理性Aβ 外周清除能力20-28
- 2.1.1 材料与试剂20-21
- 2.1.2 方法21-24
- 2.1.3 结果24-28
- 2.2 APP/PS1转基因小鼠的生理性Aβ 外周清除能力28-33
- 2.2.1 材料与试剂28-29
- 2.2.2 方法29-31
- 2.2.3 结果31-33
- 2.3 Aβ 在外周主要脏器和组织的生物学分布33-38
- 2.3.1 材料与试剂33-34
- 2.3.2 方法34-37
- 2.3.3 结果37-38
- 2.4 讨论38-42
- 第三章 增强Aβ 外周清除能力对AD脑内Aβ 的清除作用42-88
- 3.1 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建立42-57
- 3.1.1 材料与试剂43-45
- 3.1.2 方法45-51
- 3.1.3 结果51-56
- 3.1.4 讨论56-57
- 3.2 并联共生降低APP/PS1小鼠脑内Aβ 水平57-75
- 3.2.1 材料与试剂57-59
- 3.2.2 方法59-65
- 3.2.3 结果65-73
- 3.2.4 讨论73-75
- 3.3 并联共生对Aβ 合成底物、酶及转运受体的影响75-88
- 3.3.1 材料与试剂75-77
- 3.3.2 方法77-81
- 3.3.3 结果81-84
- 3.3.4 讨论84-88
- 第四章 增强Aβ 外周清除能力对AD相关病理特征的影响88-111
- 4.1 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脑内炎症反应及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88-103
- 4.1.1 材料与试剂88-91
- 4.1.2 方法91-94
- 4.1.3 结果94-100
- 4.1.4 讨论100-103
- 4.2 并联共生对APP/PS1小鼠神经元缺失、凋亡和突触变性死亡的影响103-111
- 4.2.1 材料与试剂103-104
- 4.2.2 方法104-105
- 4.2.3 结果105-108
- 4.2.4 讨论108-111
- 全文结论111-112
- 参考文献112-125
- 文献综述1 阿尔茨海默病 β 淀粉样蛋白的清除策略:从中枢清除向外周清除转移125-135
- 参考文献131-135
- 文献综述2 并联共生动物模型的发展、应用与展望135-145
- 参考文献140-145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145-147
- 致谢1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逢迎春 ,王寿先,宋保华;早年生活危险因素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6期
2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有额叶损害[J];河南医学研究;2000年03期
3 柴延丰,陈哲宇;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又有新进展[J];中国神经科学杂志;2000年04期
4 菲琳;;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病情的新药[J];国外医学情报;2000年02期
5 汪义朋,王建枝;早老素-1对阿尔茨海默病相关蛋白调节的可能途径[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1年01期
6 邵千里;15例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治[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工业化社区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较高[J];河南医学研究;2001年03期
8 邵梅,汤荟冬;阿尔茨海默病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研究进展[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9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2001年04期
10 吴传深 ,周东丰 ,Peter Como ,张林 ,Karl Kieburtz ,范金虎 ,乔友林;河南林县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的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梅芳;;阿尔茨海默病的行为和精神症状及相关因素分析[A];2009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杜丽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成林平;黄绍宽;李玉梅;王延平;邓晓莹;;维生素干预治疗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4 唐微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照料工作中的心理慰藉问题探讨[A];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8年
5 周东升;徐银儿;连国民;于畅;陈中鸣;;老年人生活方式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A];2013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汇编[C];2013年
6 于恩彦;;对阿尔茨海默病认识的进展[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7 郭忠伟;陈炜;;~1H-MRS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治中的应用[A];2013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3年
8 于恩彦;朱俊鹏;王珏;王欣慰;谭云飞;廖峥娈;仇雅菊;汪宏;;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全面-系统-长期”预防[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崔德华;;脑衰老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中的所起的作用及防治[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10 陈生弟;杨红旗;孙治坤;崔佩菁;王红梅;;阿尔茨海默病的若干发病机制及治疗新靶点研究[A];2009全国抗衰老与老年痴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编译 姚立新;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缺乏灵丹妙药[N];医药经济报;2010年
2 记者 刘正午;阿尔茨海默病成欧美第二大忧患[N];医药经济报;2011年
3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王爱民;您了解阿尔茨海默病吗?[N];大众卫生报;2012年
4 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 王爱民;门诊可排查阿尔茨海默病[N];大众卫生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为阿尔茨海默病正名[N];科技日报;2012年
6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教授 林水淼;阿尔茨海默病权变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N];健康报;2013年
7 吴志 李淼;警惕盯上老年人的“杀手”阿尔茨海默病[N];科技日报;2013年
8 孙琳 本报记者 李颖;你是否关注阿尔茨海默病?[N];科技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蕴明;阿尔茨海默病困局待解[N];医药经济报;2014年
10 樱子 整理;为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常迷路[N];医药经济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英茹;阿尔茨海默病的MRI结构与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杨平;中国南方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易感基因筛查及可能机制[D];复旦大学;2014年
3 李毅;FDG和PiB PET显像在Alzheimer's Disease早期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矫树生;依达拉奉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5 李工博;杀虫剂DDT和hnRNPA1基因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5年
6 邓青山;DISC1改善阿尔茨海默病APPswe/PS1dE9双转基因模型鼠认知功能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7 朱小群;磁共振波谱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和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姜红燕;云南汉族早发阿尔茨海默病家系的遗传学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9 徐志鹏;糖原合成酶激酶-3β在阿尔茨海默病及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李楠;人源性阿尔茨海默病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Aβ单链抗体的筛选与初步效价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刚;蚁群算法在求解阿尔茨海默病最优微阵列上的应用[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江霖;应用点着色聚类方法识别阿尔茨海默病致病基因[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3 付成燕;护士对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泰山医学院;2014年
4 娄艳芳;非药物疗法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杭琨;中药对照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Meta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6 刘一川;天芪益智方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突触功能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7 马洪明;田金洲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其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用药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8 张佳佳;天芪益智颗粒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
9 殷凯林;CART通过调节MAPK和AKT通路抑制β淀粉样蛋白沉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姜荣;V11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40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4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