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抑郁症患者脑扣带回和杏仁核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性抑郁症患者脑扣带回和杏仁核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技术,对首次发作、未经任何治疗的重性抑郁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进行脑结构磁共振扫描,选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定法(VBM)对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大脑扣带回和杏仁核体积的异常进行研究,用以探究重性抑郁症可能的神经影像学指标,并且推测抑郁症可能存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对抑郁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估治疗的效果提供新的参考,为更有效地评估和预防抑郁症提供科学的评估指标和诊断依据。 研究方法:选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fourth edition,DSM一Ⅳ)诊断标准入组重性抑郁症患者,要求患者组HAMD评分≥35分,健康对照组7分,,对10例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和10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脑结构的核磁共振检查,进行头部MRI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定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对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脑结构进行分析。 结果:10例重性抑郁症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都完成了预先设计好的一般资料收集,并且两组都完成了磁共振的扫描。结果发现:1.选取的两组研究对象在男女性别与年龄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组受教育年限为(12.40±2.36)年,健康对照组为(13.40±2.32)年,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抑郁症组HAMD评分为(38.80±2.15)分,健康对照组为(3.70±1.45)分,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2.经磁共振扫描,数据处理分析后,经过分析比较重性抑郁症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发现,首次发病、未经治疗的重性抑郁症患者的双侧前扣带回和右侧杏仁核灰质体积明显减小。 结论:重性抑郁症患者的大脑前扣带回和杏仁核的脑灰质体积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患者组的大脑两侧前扣带回和右侧的杏仁核灰质体积明显减小。抑郁症组的多个脑区存在结构异常,尤其是两侧前扣带回和右侧杏仁核脑结构出现异常,这些可能是重性抑郁症病理生理机制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重性抑郁症 磁共振 静息态 杏仁核 扣带回
【学位授予单位】:皖南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49.4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前言12-17
- 第二章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17-22
- 2.1 研究内容17
- 2.2 研究对象17-18
- 2.2.1 重性抑郁组17-18
- 2.2.2 健康对照组18
- 2.3 研究方法18-22
- 2.3.1 一般情况调查表18-19
- 2.3.2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9
- 2.3.3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9
- 2.3.4 磁共振检查19-20
- 2.3.5 数据处理20
- 2.3.6 统计分析20-22
- 第三章 结果22-26
- 3.1 人口学资料和临床特征22-23
- 3.2 重性抑郁症组与健康对照组脑扣带回和杏仁核体积比较的VBM 分析23-26
- 第四章 讨论26-32
- 4.1 杏仁核26-28
- 4.2 扣带回28-30
- 4.3 不足与展望30-32
- 第五章 结论32-33
- 参考文献33-38
- 综述38-45
- 参考文献43-45
- 附录45-53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存信;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情况[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5年02期
2 谭小林;抑郁性神经症和重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差异比较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3期
3 屈永才,高学军,林贞,李倬孙,肖冰;改良电针痉挛连续两次发作治疗重性抑郁症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2年09期
4 梅玲玲;蒋锋;王传跃;;重性抑郁症的内表型及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6年01期
5 孙宁;徐勇;孙俊伟;王艳琼;李忻蓉;彭菊意;张克让;;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关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7年07期
6 刘军;汤艳清;谌红献;周顺科;肖恩华;贺忠;谢光荣;;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结构的磁共振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5期
7 张洁旭;陈彦博;张克让;许琪;沈岩;;单胺氧化酶A启动子可变数目重复序列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的关联分析[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韦波;陈强;潘润德;冯启明;陈秋明;黄国光;罗红叶;苏莉;唐峥华;唐海宁;陈娜萦;陈发钦;黎火佳;;广西壮族自治区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4期
9 喻妍;赵靖平;杨栋;吴仁容;郭文斌;;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的关联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陶领钢;黄峰;周云;李启斌;梁皓明;李广林;韦红日;周丽君;冯启明;;桂林市城乡居民重性抑郁症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玲玲;蒋锋;王传跃;;重性抑郁症内在性表现型的研究进展[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袁国锋;;重性抑郁症复发的相关研究[A];2006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崔晓红;杨红;张克让;任燕;王艳琼;;汉族人群重性抑郁症相关影响因素分析[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牛亮;杨红;张克让;任燕;崔晓红;彭菊意;;重性抑郁症患者病期人格特征及与症状关系的探讨[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郭新胜;;重性抑郁症自杀患者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的变化[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孙彦;高成阁;马现仓;孙亲利;丁辉;渔博浪;;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海马治疗前后1H-MRS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Zubin Bhagwagar;Richard Whale;Philip Cowen;杨森;;重性抑郁症5-羟色胺功能的状态和性状异常[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王艳琼;王晓英;张辉;;氟西汀对重性抑郁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十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项玉涛;胡晨;王刚;;中国忧郁型重性抑郁症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及药物处方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孙彦;高成阁;马现仓;王兰花;荐志洁;丁辉;渔博浪;;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双侧额叶、海马生化物质异常与认知功能变化及相关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欧阳萱;未服药重性抑郁症患者前额叶功能的不对称和胼胝体结构的失连接[D];中南大学;2011年
2 汤艳清;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面部表情认知的脑结构和功能机制[D];中南大学;2006年
3 朱雪玲;首发未服药青年重性抑郁症脑网络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马宁;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和脑结构的磁共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石湖清;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在情绪面孔加工任务和静息态下的脑网络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亮;重性抑郁症患者不同病期人格特征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7年
2 刘想林;青年重性抑郁症患者弥散张量和静息状态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娄元菊;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灰质体积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宋哲;重性抑郁症视觉皮层磁共振波谱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曹燕翔;重性抑郁症患者治疗前后识别动态面部表情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孙自豪;首发未服药重性抑郁症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其与病程、执行功能障碍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刘海燕;重性抑郁症患者脑微结构改变的三维结构核磁共振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8 吴尚辉;重性抑郁症患者脑扣带回和杏仁核的静息态磁共振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4年
9 任俊杰;中年首发重性抑郁症患者脑白质变化的MRI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10 武颖;5-HT传导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重性抑郁症的关联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925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89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