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精神病论文 >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8 01:04

  本文关键词: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相关因素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摘要】:目的: 通过对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以明确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社会支持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各项因素的相关性,从而为预防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改善卒中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等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1.病例资料:388例卒中患者,均是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门诊、住院部及部分社区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者3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所有最终入组的患者进行一般情况资料(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及专业医学(如影像学资料、病程长短、卒中次数等)资料调查。在患者病情稳定(2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对其身体结构与功能损伤、日常生活运动功能以及抑郁严重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卒中诊断标准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行头颅MRA、头颈CTA或DSA以了解颅内外责任血管情况。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作为抑郁症状的评定标准。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通过使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对抑郁症状的各项相关因素进行逐一分析。2.入组流程:按患者就诊顺序收集病例388例,其中因病情加重致意识障碍、严重失语症或临床死亡者22例,出院诊断为周围神经病变、后循环缺血或其他者9例,住院期间据化验回报及相关辅助检查得知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者16例,因梗死灶部位特殊致患者出现幻觉或精神症状者15例,签署知情同意书(见附表5)后,但拒绝调查者6例。最终入组病例320例,其中男性为185例,女性135例,对最终入组病例进行一般情况、病史采集、影像学资料、社会支持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等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整理后,各相关赋值见附件1、2、3、4。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发放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三方面内容:患者基本情况调查、临床发病信息调查及量表调查三方面内容:一般资料调查包括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职业类型等;医疗信息包括卒中病灶部位、卒中性质、病程长短等;量表调查包括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调查过程中患者须在调查者统一指导语下填写问卷并现场回收,为使减少初始测量数据误差,由两名固定医学人员在尽量避免提示、引导性语言的前提下,据患者综合表现进行评分。将收集资料进行专业汇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本研究共收集388例病例,最终完成调查者320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5例,因各种原因致脱落病例68例,小于观察病例总数20%。2.在观察320例患者中,卒中后抑郁发病例数为146例,总发病率为45.63%,轻度抑郁者91例(62.33%),中度抑郁者42例(28.77%),重度13例(8.9%)。3.所有的研究因素有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庭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类型、体重指数、卒中部位、卒中性质、病程长短、卒中次数、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社会人口支持得分。经单因素分析,性别、文化程度、社会人口支持得分、卒中性质、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这6个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再将上述6个危险因素引入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中,性别、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卒中性质因95%置信区间过宽而不具临床意义。结论: 卒中后抑郁并非单一因素致病,其相关因素多种多样。本研究发现,男性较女性更易发生抑郁。文化程度、危险因素个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卒中后抑郁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危险因素),而社会支持程度与卒中后抑郁呈现负相关性(保护因素)。未发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庭收入、职业类型、体重指数、卒中部位、病程长短、卒中次数与PSD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卒中性质虽进入方程,但因95%置信区间过宽而需要进一步开展大规模临床病例研究前来证实。
【关键词】:脑卒中 卒中后抑郁 相关因素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49.13
【目录】:
  • 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英文缩略词表10-13
  • 第1章 综述13-21
  • 1.1 现代医学对PSD的认识13-15
  • 1.1.1 PSD的病因病机13-14
  • 1.1.2 PSD的临床表现14
  • 1.1.3 PSD的发病率14-15
  • 1.2 PSD的治疗15-17
  • 1.2.1 西医治疗15-16
  • 1.2.2 中医治疗16
  • 1.2.3 心理治疗16-17
  • 1.3 PSD的相关因素17-20
  • 1.3.1 性别17
  • 1.3.2 年龄17
  • 1.3.3 文化程度17-18
  • 1.3.4 家庭经济情况18
  • 1.3.5 体重指数18
  • 1.3.6 病灶部位18-19
  • 1.3.7 病程长短19
  • 1.3.8 卒中性质19
  • 1.3.9 血管危险因素19-20
  • 1.3.10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20
  • 1.3.11 社会人口因素20
  • 1.4 展望20-21
  • 第2章 前言21-22
  • 第3章 临床研究22-28
  • 3.1 一般资料22
  • 3.2 诊断标准22-23
  • 3.2.1 脑梗死诊断标准22
  • 3.2.2 脑出血诊断标准22
  • 3.2.3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标准22
  • 3.2.4 PSD诊断标准22-23
  • 3.3 头颅CT、头颅MRI、MRA、头颈CTA、DSA检查23
  • 3.4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23-24
  • 3.4.1 纳入标准23
  • 3.4.2 排除标准23
  • 3.4.3 剔除及脱落标准23-24
  • 3.5 研究方法24
  • 3.5.1 病例入组方法24
  • 3.5.2 量表评分标准24
  • 3.5.3 统计学方法24
  • 3.6 结果24-28
  • 3.6.1 PSD的发病率24-25
  • 3.6.2 PSD的单因素分析25-27
  • 3.6.3 PSD的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7-28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28-32
  • 4.1 PSD相关因素讨论29-31
  • 4.1.1 性别29
  • 4.1.2 文化程度29-30
  • 4.1.3 社会人口支持程度30
  • 4.1.4 血管危险因素30
  • 4.1.5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30-31
  • 4.1.6 体重指数31
  • 4.2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附表35-51
  • 致谢51-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玲;;脑卒中后抑郁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年01期

2 陈宏义;;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1年07期

3 孙觊;马涤辉;;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J];吉林医学;2009年01期

4 孟秀君;侯率;费学萍;康志伟;高素兰;徐瑞珍;孙美波;宋晓;杨岗;吴敬湘;王秀清;李宁;;中国辽宁省6县市基层医院脑卒中患者抑郁情况调查[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0年06期

5 邵蓓丽;林岩;李焰生;徐群;施国文;孙亚蒙;耿介立;陈莺;;卒中后抑郁障碍与血管性危险因素的相关性[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0年01期

6 张桂波;杨玲;张倩;;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10期

7 李晓华;姜岩;张敏;;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年01期

8 何育生;封亮;赵丽娟;陈玉辉;王星;;首次脑梗死后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1期

9 赵桂珍;王东雁;周文江;丁俊;;解郁宁心胶囊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年04期

10 许南燕,江先娣;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J];现代康复;2000年09期



本文编号:991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jsb/991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a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