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正畸排齐阶段上中切牙间出现“黑三角”的相关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 黑三角 成人正畸 牙周组织 上中切牙 CBCT 出处:《河北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目的:对成年正畸患者治疗前CBCT影像及模型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筛查成年患者正畸排齐阶段出现上中切牙间“黑三角”的相关因素。方法:从2012-2016年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首次就诊的成人患者中,选择排齐阶段上中切牙间出现“黑三角”者纳入实验组,中位年龄为24.00岁;排齐阶段上中切牙间未出现“黑三角”者纳入对照组,中位年龄为18.00岁。两组分别30例,共60例。收集所有病例治疗前的CBCT影像数据和石膏模型,应用InvivoDental 5.1.3软件对CBCT数据前牙区牙齿及牙槽骨进行三维重建和定点测量,应用WinCeph 8.0进行头影测量,应用电子数显卡尺对石膏模型进行测量。CBCT测量项目包括:上中切牙冠长与根长之比(CL/RL)、两中切牙间牙槽嵴顶至邻接点的垂直距离(BC-CP)、两中切牙间牙槽嵴顶至邻面釉牙骨质界水平的垂直距离(BC-pCEJ)、两中切牙间邻接点至切牙切缘的垂直距离(CP-IE)、两中切牙近中釉牙骨质界之间的水平距离(pRCEJ-pLCEJ)、右上中切牙长轴与左上中切牙长轴所成夹角,根向分散为正值,根向会聚为负值(RD)、近中釉牙骨质界到牙长轴的垂直距离与邻接点到中切牙牙长轴的垂直距离之比(a/b)、两上中切牙牙冠最宽径与牙冠最长径之比(W/L)、两上中切牙切缘成角(U1-R)、两中切牙间龈楔状隙大小(Si)、上中切牙间牙槽骨高度(H)、牙槽嵴顶下2mm水平的牙槽骨厚度(L2)、牙槽嵴顶下4mm水平的牙槽骨厚度(L4)、牙槽嵴顶下6mm水平的牙槽骨厚度(L6)、根尖水平的牙槽骨厚度(LRa)。头颅侧位片测量项目包括:反映上颌中切牙的倾斜度和位置的项目有U1-SN角、U1-NA距、U1-NA角,反映颅面部垂直向发育情况的项目有MP-SN角、MP-FH角、后前面高比S-Go/N-Me。模型测量项目包括:上前牙不齐指数(UIRR)、上中切牙重叠程度(Overlap)、前牙覆鄈(OB)、前牙覆盖(OJ)。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以上所有测量项目进行统计学处理。首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两组测量项目进行比较,若两组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不齐,采用两样本t'检验研究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若不服从正态分布,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检验标准:α=0.05。对于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来比较两组测量指标的差异。将两组通过初级统计方法得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提取出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具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指导。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年龄、性别、是否拔牙矫治的比较实验组年龄中位数为24.00岁,四分位数间距为9.5岁,对照组年龄中位数为18.00岁,四分位数间距为4.25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拔牙矫治患者所占的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牙鄈状态的比较治疗前实验组的上颌前牙不齐指数irr为10.40±4.71mm,对照组irr为7.31±3.47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上中切牙唇倾度u1-sn、u1-na(°),上中切牙位置u1-na(mm),上中切牙扭转程度u1-r,上中切牙重叠程度overlap,前牙区覆鄈ob,覆盖oj,反映垂直向骨面型mp-sn、mp-fh、s-go/n-me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3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解剖生理因素的比较治疗前实验组上中切牙间牙槽嵴顶到邻接点的垂直距离bc-cp为6.49±0.71mm,对照组bc-cp为5.39±0.61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实验组上中切牙间邻接点到切缘的垂直距离cp-ie为3.48±0.71mm,对照组cp-ie为4.06±0.7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实验组龈楔状隙面积si的中位数为2.85mm~2,四分位数间距为1.91mm~2,对照组si的中位数为1.64mm~2,四分位数间距为0.79mm~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bc-pcej,两上中切牙近中釉牙骨质界的水平距离prcej-plcej,上中切牙冠根长之比cl/rl,牙根成角rd,牙冠形态a/b、w/l,两上中切牙间牙槽骨的厚度l和高度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成人正畸排齐阶段上中切牙间“黑三角”的出现与年龄、牙槽嵴顶至邻接点的垂直距离、龈楔状隙的大小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正畸治疗的初始年龄、上中切牙间牙槽嵴顶至邻接点的垂直距离、龈楔状隙的面积是成人正畸排齐阶段上中切牙间出现“黑三角”的危险因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璐;宗娟娟;;牙龈生物型[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年09期
2 李雪;彭友俭;;成人前牙区黑三角病因的探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5期
3 苏波;魏思龙;李莹;徐海华;张文娟;房琪;车晓霞;;不同颅面咬合类型人群切牙冠根比的CBCT比较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3年04期
4 裴金莹;凌丽娟;惠雯婷;谢奎;陈金武;金作林;;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结构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3年03期
5 曹洁;胡文杰;张豪;柳登高;乐迪;;基于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测量牙龈厚度[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年01期
6 冯驭驰;许天民;;锥形束CT测量牙槽骨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J];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2012年03期
7 支方静;莫水学;;切牙区黑三角与正畸治疗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5期
8 唐礼;陈东晖;;颌骨曲面断层片垂直方向放大率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09年11期
9 林萍;叶平;涂慧娟;;评价上颌中切牙龈乳头缺陷的初步报告[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5期
10 商燕丽;冯剑颖;林新平;谷志远;;成年正畸患者下中切牙间出现黑三角的病因探讨[J];口腔医学;2009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文芳;骨性Ⅰ类、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型成人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2 贾淑霞;基于CBCT数据成人骨性Ⅲ类错牙合前牙区牙槽骨形态学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34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48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