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树脂压低过萌上颌后牙的咬合及肌电变化
本文选题:下颌第一磨牙 + 牙体缺损 ; 参考:《南京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摘要】:下颌第一磨牙咬合面大面积缺损导致对颌牙过萌的病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修复间隙的不足是这类患牙修复的主要问题所在。釉质成形术、铸造金属高嵌体、截冠术、TADs、截骨术或拔牙等方法有助于修复间隙的获得。其中,TADs和铸造金属高嵌体技术由于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最小被推崇。随着粘接技术的发展,借鉴铸造金属高嵌体相同原理,树脂修复开始应用于这类修复间隙的获得,相比前两者,树脂修复在兼顾修复体形态的同时经济实惠,但治疗初期咬合干扰的引入使其应用备受争议。[目的]树脂直接修复缺损下颌第一磨牙,利用生理咀嚼力压低对颌牙,为受试者恢复修复间隙。治疗过程中通过T-scan咬合测试仪及肌电仪记录引入树脂修复前后及治疗完成时受试者的咬合接触及肌电变化,拍摄根尖片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初步探究该法对咬合接触、咀嚼肌及牙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12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就诊的下颌第一磨牙牙体大面积缺损导致对颌牙过萌、伴修复间隙不足的受试者7名,其中5名为女性,2名为男性,年龄在18~50岁,平均29岁。在咬合架上制作诊断性蜡型,硅橡胶制作阴模,双固化复合树脂暂时性恢复缺损下颌第一磨牙的牙冠高度。检测术后1周、2周、4周及牙尖交错位恢复时的咬合及肌电变化,并于初诊、术后1月及最终修复前平行投照拍摄根尖片,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待患者再次恢复广泛牙尖交错位,2周后再次进行T-scan咬合检测并配合咬合纸检测,若基本无变化,则进行永久修复。[结果]1、临床症状检查结果:从接受树脂修复至恢复牙尖交错位时的咬合接触,最短时间2月,最长4月。疗程中,几乎所有的受试者在治疗开始时均诉及咀嚼不适,症状多在2周后好转。其中有一名受试者在术后3周出现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松动、叩诊不适,嘱受试者减慢进食速度2周后,症状缓解,另摄X线片未现牙周膜增宽、骨硬板连续性中断等咬合创伤影像。此外,没有受试者诉及特殊不适症状。治疗结束后,所有受试者全口牙列恢复牙尖交错位接触。对比前后模型,对颌牙及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均被压低。2、T-scan咬合测试结果:2.1咬合接触变化:遵循受试对侧后牙恢复接触—受试侧磨牙恢复接触—受试侧后牙恢复接触—前牙恢复接触规律。2.2咬合力变化:树脂修复后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对领牙间咬合力相较初诊值降低,1周后咬合力开始上升,最终修复前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对颌牙间咬合力上升至最大值,甚至超过初诊值。3、肌电测试结果:树脂修复后受试侧TA及MM肌电峰值明显高于对侧,Astot增高,2周时达到Astot最大值,此后开始下降,到最终修复前Astot接近初诊值。值得注意的是,Astot达最大值时,T-scan数据显示受试侧磨牙区及对侧后牙区恢复接触。4、X线片:对比治疗前后,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其对颌牙骨硬板有不同程度增宽,未发现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其对颌牙出现明显牙周膜增宽、骨硬板连续性中断、牙槽骨吸收及牙根吸收。[结论]1、树脂修复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可以压低相应对颌牙及缺损的下颌第一磨牙本身以获取修复间隙;2、治疗过程中咬合接触改变是暂时的,遵循一定规律:1)最后磨牙最早恢复接触;2)对侧后牙区比同侧后牙区更早恢复接触;3、治疗过程中Astot的变化是暂时的,在引入树脂修复后,树脂修复同侧肌电活动增高而对侧减小,提示下颌前部存在旋转;4、接受治疗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对颌牙间的咬合力初期下降,治疗结束时,咬合力明显增高;5、树脂修复引发接受治疗的下颌的下颌第一磨牙及其对颌牙的牙周适应性改变,而没有观察到咬合创伤产生。
[Abstract]: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changes of occlusal contact and myoelectric changes in the first molar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 , which can be used to repair the gap . 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 the occlus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hanges of the maxillary first molar were observed with the aid of T - scan bite tester and electrometer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irst molar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nd the occlusal force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
2 . The change of occlusal contact during treatment is temporary and follows a certain rule : 1 ) the earliest restoration contact of the molar teeth ;
2 ) more early resumption of contact with the posterior teeth area than in the posterior teeth area ;
3 . The changes of Astot in the treatment course were temporary , and after the resin was introduced , the resin repaired the ipsilateral 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the contralateral side decreased , suggesting that there was rotation i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mandible ;
4 . The first molar ratio of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and the bite force of the maxillary teeth decreased in the initial stage , and the bite for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the end of the treatment .
5 . Restoration of the resin caused the mandibular first molar of the mandible to be treated and its peridental adaptability to the jaw teeth without observing the occurrence of bite wound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83.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华;夏华新;;第一磨牙被动拔除正畸治疗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1年07期
2 陈梅梅;武瑾;程靖;周媛;白冰;;脉冲Nd:YAG激光辐照乳牙防龋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11年09期
3 王伟民;颜雨春;韩晓兰;王飞;;后磨牙折裂及隐裂的临床治疗研究[J];安徽医药;2009年06期
4 郝静华;张志宏;钟进;危凯;王丽;;Mtwo机用镍钛锉与手用不锈钢K锉根管预备效果观察[J];安徽医药;2012年02期
5 郝树立;李玲;;两种方法治疗牙本质过敏疗效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6 冯承水;朱锐;兰卫东;;氢氧化钙碘仿糊剂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7 方碧松,李玉晶,黄清泉;深龋腐质及龋损下方牙本质中内毒素含量的测定[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1期
8 陈南燕;后牙隐裂及折裂保存治疗的临床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5年04期
9 朱习华;董红;龙明生;;ROOT ZX根管测量仪测量根管长度的临床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6年01期
10 贾世俊;;上颌第二前磨牙慢性根尖周炎颊部皮肤窦道1例[J];北京口腔医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占肖;;经口气管插管病人改良式口腔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A];第二十六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九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孙绍洪;毛永惠;业江梅;詹跃;;后牙纵折的保留治疗[A];玉溪市医学会第九届口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永和;王炯明;李焕玉;;失活剂泄漏致牙周组织坏死12例[A];玉溪市医学会第九届口腔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曾倩;李周胜;董抗;;氢氧化钙碘仿糊剂用于根尖诱导成形术21例[A];2011年全国医药学术论坛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春玲;口腔健康状况与慢性胃疾患关系的调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邹朝晖;光动力疗法对口腔生物膜致龋变形链球菌抑制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9年
3 韩光红;不同正畸力值对牙髓活力、Fos和MMP-9蛋白表达变化作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姜萍萍;涎腺局部调节由防龋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赵永生;甘肃临潭磨沟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曹宝成;TiO_(2-x)N_x薄膜托槽的制备、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7 白阳;镁合金膜引导骨再生修复重度萎缩下颌牙槽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年
8 周亚威;北京延庆西屯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9 肖晓鸣;吉林大安后套木嘎遗址人骨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唐旭;不同桩道预备方法及时机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兵;两种根管充填方法与牙根纵裂关系的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黄娟;前牙断冠再接的相关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3 胡申琳;第三磨牙解剖形态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4 韩峰;重度慢性牙周炎和高龋者牙菌斑变形链球菌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牛方;磷酸酯粘结剂诱导生成羟基磷灰石晶体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杨立群;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龋病、牙周病及膳食营养的调查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7 曾令芳;乳牙尖周病损中HCMV和EBV片段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姜红;大学生口腔健康认知与行为的调查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9 高碧云;EB病毒与逆行性牙髓炎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陈小芳;甜茶护齿含片对抑制变形链球菌作用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82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1982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