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Semaphorion 3A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1-21 09:09
【摘要】:背景和目的:牵张成骨(DO)是在骨骼切开后保留骨膜以及附着于表面的血液供给骨段,对这段骨骼施加恒定的牵张力后可促进牵张的间隙中形成新骨。这一技术既避免了供区创伤及骨移植术的各种并发症又使软组织同步延长,为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临床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是一种内源性的组织工程技术,在临床颌面骨矫正和面部骨骼缺损畸形的治疗中应用广泛,是颅颌面整复外科领域几十年来重大进展之一。但牵张成骨作为一种新兴组织工程技术,在许多方面还需要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仍存在固定期时间过长、新骨形成不良等弊端,从而严重影响了该技术在临床的推广和使用。探索DO骨再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弥补牵张成骨治疗的缺点,促进骨骼再生与骨骼的矿化,从根本上缩短治疗的周期,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正努力探索的一个重要前沿课题。有研究表明,骨组织的新陈代谢和新生作用受到神经的支配,Semaphorion3A是一种神经轴突导向性分子,是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该蛋白具有调节成骨细胞生理活动的作用,并且在感觉神经支配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骨骼的新生和改建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调节作用。在进行全身治疗时,Semaphorion3A在骨骼的愈合中还具有其他功能,如进行干细胞生理活动的调节、进行血小板活性的调节等。总的来说Semaphorion3A蛋白在骨骼重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在骨骼疾病的治疗中是一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靶标物质。本次实验在建立兔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后,研究外源性Semaphorion3A对于牵张成骨的成骨效应的影响,为促进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和矿化,提高牵张间隙内的成骨质量,缩短牵张成骨治疗周期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改进传统治疗的不足之处,通过客观的数据分析,奠定临床应用的基础。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选取20只5-6个月龄的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2~3kg,雌雄不限。全麻下在颏孔后方0.5~1厘米处切开下颌骨,固定内置式牵张器。每旋转一圈,牵张距离为0.4mm。延迟期为6天,从第7天开始,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8点各牵张0.4mm,连续牵张10天,固定牵张器。2.Semaphorion3A对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实验组,在牵张期第1、5、10天在牵张间隙内注射SEMA3A(500 μ g/Kg)。在固定期第2周和第6周分别获取下颌骨标本,利用X线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等技术观察比较外源性Semaphorion3A对于牵张成骨的成骨效应的影响。3.成骨效果检测:获取兔下颌标本后立即行牵张区域骨密度的X线检查。在光镜下观察每个组织标本的6张HE染色的不连续切片,其观察指标包括成骨细胞的生长情况以及骨小梁的数量和大小、骨小梁排列的方向。在观察以后进行拍照保存,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对骨骼组织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以新生骨量和骨小梁厚度作为测量参数,测量每个标本的6张不连续切片,测量参数值为均数。4.统计数据分析:对实验过程中的牵张器对骨密度的影响和骨形态的变化进行量化统计。数据采集及统计均采用盲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间数据比较,对每组各时间点的差异进行统计并比较。本次选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19.0,对完全随机的模型样本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次实验模型组中选用的动物模型对手术的耐受程度较高,并且手术牵张后存活率为100%,模型兔大小便和饮食状况良好,在进行了牵张手术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颌。使用X射线进行影像学检查,发现注射Sema3A组的动物模型骨骼矿化成骨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牵张区间隙内骨密度以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后发现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X线及组织形态计量学检测结果证实Semaphorion3A可以使兔下颌骨牵张间隙内的新骨在较快的时间内形成和矿化,能够有效促进新骨的生成,缩短治疗周期。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战鑫,彭铁男,孙宏晨;弱激光对牵张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4年03期

2 吕俊邦,史宗道;牵张成骨在颌面外科的研究进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2年05期

3 胡静,王志国,高占巍,李继华,王大章,廖运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下颌牵张成骨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1期

4 叶虎;下颌牵张成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2年06期

5 李国永,廖贵清,蔡斌;牵张成骨对骨骼肌影响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04年06期

6 王沙彬,杨学文,赵怡芳;下颌牵张成骨中引起开鉭的原因及治疗[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5年05期

7 祝颂松,胡静,李继华,应彬彬,王大章;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的表达及作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5年05期

8 王恩群,周树夏,刘彦普,张菊会;羊颧骨缝三维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5期

9 魏奉才;张东;刘少华;孙善珍;;整合素α_Vβ_3在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6期

10 胡静;颌骨牵张成骨的临床及基础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春妹;舒衡生;邵珩;赵志明;李云生;;兔胫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腓肠肌的形态学观察[A];中国解剖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C];2012年

2 张付超;何安江;李彪;陈莹;;颜面短小患者牵张成骨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魏奉才;张东;刘少华;;骨形成蛋白-2在下颌牵张成骨中的作用[A];2004年中国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叶虎;刘彦普;;下颌皮质骨颊向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部创伤暨修复重建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宋庆高;邓金勇;陈尚;蒋练;;腭裂缘骨膜牵张成骨的新骨形成研究[A];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汪玲丽;欧阳喈;张栋梁;G.J.King;;大鼠下颌牵张成骨过程中骨密度的变化[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春光;丁寅;;下颌牵张成骨中髁突Ⅲ型胶原的免疫组化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Philippe PELLERIN;Alexis WOLBER;Pierre GUERRESCHI;Patrick DHELLEMMES;Mathieu VINCHON;;牵张成骨在儿童颅面骨性畸形并发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窘迫综合症治疗中的应用[A];第七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论文集[C];2010年

9 廖贵清;李国永;蔡斌;周晓秋;;兔下颌骨放疗后牵张成骨的组织学观察[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王磊;雷德林;赵英华;程晓兵;杨耀武;周树夏;;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在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A];第五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博;局部应用P物质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能力促进大鼠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2 曾景奇;基于BMP-Smad通路探讨骨碎补总黄酮影响牵张成骨的初步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3 邵祯;促进牵张成骨骨质形成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王战鑫;骨生长因子对牵张成骨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5 郑明;辛伐他汀影响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柳玉晓;放疗后牵张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丁宇翔;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8 应彬彬;应用三焦点牵张成骨整复颏部缺损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陈莹;单侧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三维数字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杜兆杰;牵张成骨中交感神经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与迁移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婧倩;犬骨髓EPCs分离、培养、鉴定及其表面标志物CD133在非血管化输送盘牵张成骨中表达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魏晓凌;rhPTH(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作用的实验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3 程欢;兔胫骨延长不同比例对腓肠肌适应性改建的影响[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国华;曲线牵张成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5 凌宁;牵张成骨后正畸牙龈沟液中AST水平变化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6年

6 郭乐乐;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各期作用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杨子桧;牵张成骨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调控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6年

8 李梅;Semaphorion 3A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7年

9 韦存志;非血管化转移盘在牵张成骨中的作用和变化的初步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10 何志良;不同牵张成骨方式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46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346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f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