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脂多糖诱导牙髓细胞DNA双链断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9 08:07
【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条件下脂多糖诱导牙髓细胞DNA损伤方法,为研究脂多糖诱导牙髓细胞DNA双链断裂及DNA修复提供实验模型。方法:10μg/L脂多糖连续刺激牙髓细胞1、3、6次后,采取MTT及TUNEL分别检测其对牙髓细胞增殖及凋亡的作用;采用q-PCR及免疫印迹检测γ-H2A.X的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使用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法观测γ-H2A.X在体内、外牙髓细胞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μg/L脂多糖连续刺激对牙髓细胞增殖及凋亡均无显著性差异;脂多糖连续刺激6次后细胞免疫荧光显示在细胞核检测到γ-H2A.X的阳性表达,且蛋白及mRNA水平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脂多糖诱导4、6、8d后,γ-H2A.X在大鼠牙髓组织较对照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剂量脂多糖连续刺激可诱导牙髓细胞产生DNA双链断裂。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method of DNA damage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LPS) in dental pulp cells at low dose, and to provide an experiment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and DNA repair in dental pulp cells induced by lipopolysaccharide. Methods: after 10 渭 g / L lipopolysaccharide was stimulated for 6 tim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dental pulp cells were detected by MTT and TUNEL, and the expression of mRNA and protein of 纬-H2A.X were detected by q-PCR and Western blot. The expression of 纬-H2A.X in dental pulp cells in vivo and in vitro was observ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roliferation and apoptosis of dental pulp cells stimulated by 10 渭 g / L lipopolysaccharide. After 6 consecutive lipopolysaccharide stimulation,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of 纬-H2A.X was detected in the nucleus, and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 and mRNA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level of 纬-H2A.X in dental pulp of ra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8 days after lipopolysaccharide induction. Conclusion: continuous stimulation of low dose lipopolysaccharide can induce DNA double strand break in dental pulp cell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牙体牙髓二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120108010、81571438)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Y2014000940)
【分类号】:R7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光明,李文建,王菊芳,何静,李强,党秉荣,蔡喜臣,颉红梅,李兴林,卫增泉,高清祥;电离辐射诱导的DNA双链断裂[J];生物物理学报;2000年01期

2 臧黎慧,魏志勇,李明,童建;用脉冲电场凝胶电泳研究γ射线诱导的DNA双链断裂[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年02期

3 雷苏文,王菊芳,苏旭,赵靖,李文建;加速~(12)C~(6+)离子照射诱发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DNA双链断裂[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4年03期

4 杨洁;祝淑钗;王玉祥;;53BP1介导DNA双链断裂后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李利亚,唐劲天,野村大成,中岛裕夫,李佩文;小鼠DNA双链断裂修复缺陷细胞的γ射线剂量率效应[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2年03期

6 黄思斯;焦杨;谢萍;王青;张令强;;CUL4A-DDB1细胞稳定株筛选及DNA双链断裂模型构建[J];军事医学;2012年07期

7 吴玮,屈昌民,吴代民;小鼠扁桃体免疫细胞受照射后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的忠实性[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2年02期

8 宾萍;郑玉新;;γ-H2AX与DNA双链断裂关系的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07年04期

9 付士波,龚守良;电离辐射增强雷帕霉素治疗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淋巴母细胞DNA双链断裂的修复能力[J];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D.Geisel;E.Zimmermann;M.Rief;J.Greupner;M.Laule;F.Knebel;唐玉霞;;DNA双链断裂-潜在的指标,用于判断心脏CT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电离辐射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一项随机、对照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军;彭志刚;赖永榕;卢玉英;宋善俊;陈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DNA双链断裂修复相关基因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2 罗军;彭志刚;赖永榕;卢玉英;宋善俊;陈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DNA双链断裂修复相关基因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马云志;曹天光;隋丽;;锂离子致DNA双链断裂截面的理论计算[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周光明;卫增泉;李文建;李强;王菊芳;党秉荣;马秋峰;冯岩;邱丽梅;周利斌;郝冀方;颉红梅;;DNA双链断裂非随机分布的新机制[A];第八届全国激光生物学学术会议暨《激光生物学》创刊十周年庆祝会会议指南及论文摘要[C];2002年

5 隋丽;梅俊平;倪嵋楠;赵葵;郭继宇;吴秀坤;;α粒子辐照致DNA双链断裂的AFM观测[A];全国第七届扫描隧道显微学学术会议(STM'7)论文集(一)[C];2002年

6 陈娟;尹继业;王瑛;钱晨月;周宏灏;刘昭前;;eIF3a调控DNA双链断裂修复途径的机制研究[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13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7 邹萍;刘凌波;田蕾;;依托泊甙导致多药耐药K562/AO_2细胞株DNA双链断裂及hMRE11蛋白表达和分布的研究[A];第10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栾洋;李妍;戚新明;李明;任进;;大黄素诱导DNA双链断裂及其机制研究[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月英;刘强;吴红英;李德冠;张恒;王小春;路璐;孟爱民;王汝勤;张良安;;E838对辐射所致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的防护作用[A];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第14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月英;李德冠;吴红英;刘强;王小春;张恒;路璐;杜利清;孟爱民;;E838对辐射所致小鼠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防护作用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核学会“三核”论坛中国放射医学教育五十年暨中国毒理学会放射毒理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苏优勒;中国人群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发病风险的关联性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2 房龙后;细胞极性蛋白PAR-3调节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7年

3 刘艳红;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与胶质瘤的遗传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瑞;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XRCC2和XRCC5多态性与肺癌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5 周可可;中国汉族人群DNA双链断裂修复基因多态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关联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邵正萍;DNA双链断裂末端的Ku70/80结合对同源重组修复通路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平;α粒子照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及其修复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李学媛;NOX和GSH在镉诱导的DNA双链断裂中的作用[D];兰州大学;2014年

3 孙婷;H1299细胞热损伤后DNA双链断裂延迟性形成及其机制初探[D];南方医科大学;2016年

4 臧黎慧;辐射致DNA双链断裂碎片分布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胡晓文;DNA双链断裂:乙肝病毒潜在的整合位点[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金刚;新的可视化定量化DNA双链断裂修复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在斑马鱼中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7 李文辉;Ku80蛋白缺陷小鼠成纤维细胞放射后DNA双链断裂再连接[D];昆明医学院;2003年

8 余艳柯;应用彗星实验和γH2AX焦点方法检测DNA双链断裂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杜凤霞;Tip60磷酸化和p400对Tip60活性及DNA双链断裂修复通路的调控[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10 金康宣;AGO2-RAD51相互作用促进DNA双链断裂修复的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394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394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4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