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木糖醇口香糖咀嚼时间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3-31 00:01
【摘要】:目的:研究咀嚼木糖醇口香糖时间长短对口腔常见细菌的影响。方法:纳入60名年龄在18~22岁口腔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3组(n=20)。A组于午餐后咀嚼木糖醇口香糖45 min;B组于午餐后咀嚼等剂量同品牌木糖醇口香糖15 min;C组(对照组)午餐后不咀嚼口香糖。于咀嚼口香糖3周后收集唾液,接种于BHI、MSB、Rogosa培养基平板,计数总菌落与主要条件致龋菌的数量,评估咀嚼口香糖时间长短对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咀嚼木糖醇口香糖组口腔微生物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咀嚼口香糖时间长短对口腔微生物水平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咀嚼口香糖15 min即可达到良好口腔清洁效果,延长咀嚼时间并不能显著增强其对龋病相关微生物的清除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chewing xylitol gum on bacteria in oral cavity. Methods: 60 oral healthy volunteers aged 18 to 22 years ol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n = 20). A group, chewing xylitol gum after lunch, 45 min;B group, same dosage as brand xylitol gum, 15 min;) after lunch. Group C (control group) did not chew gum after lunch. Saliva was collected after chewing gum for 3 weeks and inoculated on BHI,MSB,Rogosa medium plate. The total colony and the number of caries-causing bacteria under main conditions were counted and the effect of chewing gum time on oral microbial community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oral microbial level in the xylitol chewing gum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ewing gum duration and the oral microbial level). Conclusion: chewing gum for 15 min can achieve a good oral cleaning effect. Prolonging chewing time can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cavenging effect of chewing gum on caries-related microorganisms.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口腔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四川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20240)
【分类号】:R78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华兴;钟滨;易敏;李秀娟;王小平;;咀嚼无糖口香糖对成年人菌斑指数的影响[J];口腔医学;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杨宁;胡明;王曦f^;汪小彤;刘卫红;;多龋和无龋者唾液变形链球菌及菌斑指数的检测[J];口腔医学;2013年06期

2 李秀娟;韩雪松;钟滨;王小平;;糖醇与龋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13年10期

3 刘舒;刘琦;刘佩;侯汉学;;不同添加剂用量对面筋蛋白基口香糖品质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1年24期

4 王梦醒;赵丽萍;邵若蘅;;小儿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研究[J];医学综述;2014年1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陶丹英;冯希平;束陈斌;;咀嚼绿茶多酚胶姆糖对唾液流率及pH值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4期

2 司燕;王伟健;王文辉;刘敏;张博学;;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后牙菌斑pH值的变化趋势[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3 刘敏;王伟健;王文辉;司燕;;咀嚼木糖醇口香糖对牙面菌斑原位pH值的影响[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4 高辉;塔莉;;麦芽糖醇的特性及在食品中的应用[J];中国调味品;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舞阳;王淑玉;施剑锋;;酸性矿坑废水及目前研究酸性矿坑废水微生物群落的方法(英文)[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年15期

2 Wim Crielaard;;口腔健康与感染:分子微生物学角度透视[J];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2012年04期

3 周道奇;口腔微生物群落知多少[J];发明与革新;2000年05期

4 孟玲娜;张坤;孙一;冷飞;仪虹;;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及其在口腔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9年06期

5 刘莉霞;陈琳;;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内微生物群落的分子生态学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25期

6 ;早产或与胎盘中微生物有关[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6期

7 ;实验表明皮肤细菌可抵御感染[J];现代医院;2012年S2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赵立平;;分子生态学与微生物群落的动力学监测、结构解析及功能调控[A];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微生物生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刘五星;骆永明;余冬梅;滕应;李振高;;油泥的预制床修复及其微生物群落变化[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刘波;郑雪芳;林营志;兰江林;林斌;叶耀辉;罗仰奋;;零排放猪场基质垫层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生物标记多样性分析[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4 李慧;何晶晶;张颖;徐慧;史荣久;陈冠雄;;选择16S rDNA不同高变区研究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比较[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立平;;生态基因组学与复杂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解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微生态学分会第三届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强;张敏;周鹏;方炎明;;基于16S rRNA PCR-DGGE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分析(英文)[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分会场: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C];2013年

7 郑瑶瑶;田相利;王芳;董双林;;草鱼混养系统细菌数量变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晓倩;殷浩文;;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方法的进展[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朱玲;张锐;钱培元;;南海海盆微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张梦然;南极冰川湖下有各种微生物群落栖息[N];科技日报;2014年

2 华凌;南北极海洋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N];科技日报;2012年

3 记者 刘海英;英发现以异糖酸为食的微生物群落[N];科技日报;2014年

4 何积惠 吕吉尔 编译;2020科学图景展望[N];文汇报;2010年

5 李山;细菌无需光照即可自制氧气分解甲烷[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正辉;东江氨氮污染河段的微生物群落特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胡晓娟;广东典型海域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D];暨南大学;2013年

3 谢建平;功能基因芯片(GeoChip)在两种典型环境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应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4 肖升木;分子生态学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基因中的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5 刘学端;海底及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6 常佳丽;不同种植年限水稻土中甲烷及氮循环相关微生物群落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7 梁健;子午岭植物群落演替与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棋炯;浸矿微生物群落基因组芯片的构建与评估及其在酸性环境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天婵;古井酿酒微生物群落快速定量技术的初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辛远征;黄河三角洲退化湿地微生物群落特性及影响因素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乔洁;红壤性水稻土麦角固醇测定方法及其在表征施肥与水分管理对微生物群落影响中的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吴彬;辽河三角洲影响甲烷产生与氧化的微生物群落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6 金辰;施肥对红壤肥力和微生物群落及土壤功能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7 武丽婧;青岛及黄海生物气溶胶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于政升;黄河兰州段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在重金属还原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重金属还原菌的筛选[D];兰州大学;2014年

9 盛华芳;基于BIPES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生物信息学方法的建立[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陈智学;土霉素对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50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450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2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