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微骨穿孔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23 04:39
【摘要】:研究背景许多正畸患者都担心固定矫治器引发的身体和社交不适。为了减少可能的牙齿和牙周并发症,包括牙根吸收、患龋率增加。医生正在积极探索缩短正畸治疗时间的方法,以期望减少正畸过程中发生牙龈炎、牙周炎和龋齿的情况。尽管临床上通过详细的检查及明确的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加上患者的配合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但决定治疗时间最重要的因素是机体对正畸力的生物反应。现在通常认为牙齿移动的速度是由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决定的,牙槽骨吸收的速度又是由破骨细胞的活跃程度决定的。许多基于局部加速现象(regional acceleratory phenomenon,RAP)的加速牙齿移动技术是侵入性的并且涉及手术,需要牙周病医生和正畸医师协同共同治疗。当组织受到创伤刺激时局部代谢增强引起RAP,在改建过程中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炎症标记物的活性增加。Wilckodontics是第一种利用RAP的技术,这种技术对加速牙齿移动的有效性已经被证明。但是该技术需要进行骨皮质切开——通过翻开全厚皮瓣并用圆形钻头剥除骨皮质。尽管随后开发出侵袭性较小的骨皮质切开术式,例如使用槌锤敲击手术刀进入牙槽骨并用力穿透颊侧皮质,但患者对这些方法的接受程度仍然较低。最近,一种新的使用微骨穿孔(micro-osteoperforations,MOPs)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方法被引入正畸领域,只是通过刺激牙槽骨激活骨改建而不伴随较大的手术创伤。该技术是基于先前的动物研究开发的,显示牙槽骨中的小而浅的穿孔增加了牙齿移动的速率,并且不需要翻起皮瓣、骨移植或缝合。牙槽骨穿孔激活了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并随后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可以增强正畸力后的骨重建。一项涉及20名成人的临床随机研究表明,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后,拉上颌尖牙远中移动,测量尖牙1个月移动的距离,MOP组是对照组尖牙移动距离的2.3倍。但通过创伤刺激来加速牙齿移动,牙齿移动速率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这可能与局部加速现象只能短时间的维持有关。当微骨穿孔刺激在一侧上颌骨时,该刺激并未对患者造成明显的不适感,并可以使牙齿移动比传统的正畸治疗更快。由于这些研究是临床研究,所以使用MOP对加速牙齿移动的影响尚未在组织学上观察。在临床实践当中移动尖牙相对容易,而磨牙的长距离移动实现相对困难。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微骨穿孔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探索微骨穿孔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目的微骨穿孔是通过外科手段加速正畸中创伤最小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正畸医生可独立开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微创伤在加速正畸治疗中的作用,评估微骨穿孔的优点和临床结局。研究内容1、研究微骨穿孔在大鼠上颌扩弓中的作用。2、微创伤手术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作用的系统评价。3、对比MOP刺激和常规正畸使第二磨牙近移代替缺失第一磨牙过程中,间隙关闭的速率及相关指标。研究方法(1)选择6周的雌性SD大鼠32只,利用扩弓装置对大鼠的上颌骨进行扩弓。将大鼠分为4组,每组8只,空白对照组、扩弓组、MOP组、MOP+扩弓组。分别在实验开始时、第7天、第14天,测量大鼠上颌宽度。在第7天时将每组的大鼠处死4只,分离上颌骨。进行HE染色和TRAP染色。第14天处死剩余大鼠,分离上颌骨进行HE染色和TRAP染色。测量4组大鼠上颌骨的扩弓量并进行组织学检查,通过各类细胞数量分析4组大鼠上颌骨代谢的差异。评估MOP对骨代谢的影响。(2)对微创伤加速正畸牙齿移动进行系统评价。以“piezocision”、“corticision”、“piez*”、“mop”、“micro-osteoperforation”、“minimally invasive”、“微骨穿孔”、“超声骨刀切开术”为检索字段,通过计算机分别在通过检索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CENTRAL)、Scopus、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数据库进行检索。通过对文献的回顾分析,筛选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对实验的各方面进行评估,最终得出微创伤加速对加速牙齿移动影响的结论。(3)研究微骨穿孔在加速下颌第二磨牙近移代替缺失的下颌第一磨牙过程中的作用。排齐整平后,将20例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样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下颌第二磨牙近中前庭沟底处,注射4%阿替卡因1:100000肾上腺素0.5ml,局部麻醉,不翻瓣,不使用其他止痛或消炎药物,以消除药物对牙齿移动可能的影响。使用PROPEL专用手柄,在患者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近第二磨牙处制造3个深度为2mm的微骨穿孔;对照组患者不使用微骨穿孔刺激,常规正畸治疗。两组患者均使用镍钛拉簧200g拉力近中移动下颌第二磨牙,必要时使用种植钉支抗。每隔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检查拉簧产生的力,并检查是否有由于咀嚼引起的变形,实验组给予同样的微骨穿孔刺激,对照组常规复诊。第24周实验结束命名为T2期,制取阶段模型并拍摄CBCT。此时实验结束,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继续完成正畸治疗。通过测量间隙关闭速率。通过CBCT测量第二磨牙牙根长度和周围牙槽骨骨量的变化,观察微骨穿孔对软硬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第7天制造微骨穿孔组大鼠的上颌牙弓宽度(6.22±0.25mm)大于单纯扩弓组牙弓宽度(5.76±0.1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P+ME组上颌骨的破骨细胞(7.53±0.26)明显比单纯扩弓组破骨细胞(5.42±0.15)的数量多。微骨穿孔组观察到更多的破骨细胞和新的骨形成,局部的血管更丰富。微骨穿孔可以促进上颌骨的骨代谢,加速腭中缝的打开,加速骨形成和骨改建。(2)通过系统评价发现使用微创伤手术刺激,1个月后的尖牙移动距离更大,较常规正畸多0.7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0.70;95%可信区间为(0.57,0.82);p0.001)。异质性低(χ~2=0.07,p=0.97,I~2=0%)。尖牙2个月累积远中移动的量,使用微创手术刺激的正畸牙齿移动量增加1.31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31;95%可信区间为(0.69,1.92);p0.001)。异质性较低(χ~2=0.69,p=0.41,I~2=0%)。使用微创伤刺激无疼痛、牙周损伤等明显并发症。(3)在微骨穿孔刺激下,实验组间隙关闭速率从牙合面、中部、颈部3个位置测量分别为1.14mm/mon、1.08mm/mon、1.02mm/mon,对照组间隙关闭速率从牙合面、中部、颈部3个位置测量分别为0.87mm/mon、0.83mm/mon、0.79mm/mon。实验组的移动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平均每月多移动0.27mm,移动速率增加31%。通过使用微骨穿孔方法可使间隙关闭速率增加0.27mm/mon,增加0.31%。通过实验前后两个阶段的CBCT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的牙根吸收和牙槽骨丧失(P0.05)。结论(1)微骨穿孔可以有效促进大鼠上颌牙弓扩大,同时促进上颌骨代谢。(2)系统评价显示微创伤可有效加速牙齿移动。(3)微骨穿孔可加速下颌第二磨牙近移代替缺失的第一磨牙,近移动过程中对牙槽骨的高度和宽度无影响,也不会导致牙根吸收。
【图文】:

示意图,大鼠,固位,第一磨牙


-30-处制造3个骨穿刺点使用扩弓装置扩弓进行扩弓。使用0.014英寸澳丝弯置二眼扩弓簧样装置如图1,,将游离臂末端向外弯折,使两个游离臂插入大鼠第一、第二磨牙的牙间隙。根据大鼠上颌第一磨牙之间宽度的不同,调节两固位臂间的宽度度,使其与大鼠个体牙弓相匹配。通过调整固位臂之间的宽度,使用测力计测量两眼扩弓簧压缩力,调整至放入大鼠第一磨牙间时产生100g的力,最后在大鼠磨牙在舌侧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固定两眼扩弓簧(图2)。图1 扩弓装置示意图 图2 大鼠上颌扩弓示意图2.2 牙弓宽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7天后取上颌印模测量第一磨牙间宽度。用戊巴比妥钠在全身麻醉下处死各组中一半的动物各4只大鼠。将头部解剖并在4%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固定2天。用磷酸缓冲液冲洗试样,在14%EDTA中脱钙4周,再用相同的缓冲溶液洗涤。在乙醇中脱水后,用石蜡包埋。将样本切成4.5μm厚的冠状面切片。制作组织切片

示意图,大鼠,示意图,固位


调节两固位臂间的宽度度,使其与大鼠个体牙弓相匹配。通过调整固位臂之间的宽度,使用测力计测量两眼扩弓簧压缩力,调整至放入大鼠第一磨牙间时产生100g的力,最后在大鼠磨牙在舌侧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固定两眼扩弓簧(图2)。图1 扩弓装置示意图 图2 大鼠上颌扩弓示意图2.2 牙弓宽度测量及组织学检查7天后取上颌印模测量第一磨牙间宽度。用戊巴比妥钠在全身麻醉下处死各组中一半的动物各4只大鼠。将头部解剖并在4%中性福尔马林缓冲液中固定2天。用磷酸缓冲液冲洗试样,在14%EDTA中脱钙4周,再用相同的缓冲溶液洗涤。在乙醇中脱水后,用石蜡包埋。将样本切成4.5μm厚的冠状面切片。制作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TRAP染色[118],观察腭中缝的改建。ME组和MOP组剩下的4只大鼠继续用扩弓装置保持。第14天再次测量4组大鼠磨牙间宽度,并将4组中剩余的大鼠处死。将头部解剖并在4%中性缓冲福尔马林中固定2天。用磷酸缓冲液冲洗试样,在14%EDTA中脱钙4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新文;曲圣爱;徐辉;;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7年02期

2 曲圣爱;闫奇;陈丹;徐辉;;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J];北京口腔医学;2017年01期

3 杜婷婷;李静;杜鹤龄;成萌;张彤;;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7年02期

4 曾维卓;曹猛;;微骨穿刺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进展[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7年07期

5 李伟宏;曹真胜;林新平;;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iNOS的表达及意义[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5期

6 张锡忠;药物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研究与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01年01期

7 陈远萍,孙新华,吴学礼,孙淑萍;正畸牙齿移动时骨形成蛋白表达变化的实验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8 张云飞;正畸牙齿移动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年02期

9 丁寅,陈华,徐如生;中药丹参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研究[J];口腔医学;1995年03期

10 陈文静;;超声波与加速正畸牙齿移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淑华;孙新华;单庆莲;林淑艳;;骨钙素在正畸牙齿移动中放免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周晶;;局部应用维生素D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3 刘建林;林珠;;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VEGF的表达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刘琳;翟俊辉;;骨皮质切开术与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是与非[A];第十三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2014年会)论文集[C];2014年

5 丁寅;杨美祥;徐如生;邹邦新;梁红英;梁志诚;金作霖;;骨质疏松大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6 王西齐;范建谊;周洪;叶湘玉;;牙周膜牵张成骨牙齿快速移动和传统正畸牙齿移动两种牙移动方式牙周组织中骨形成蛋白表达变化的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南福清;陈晓英;李志才;;HBO加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7年

8 李小彤;张丁;杨雁琪;傅民魁;;增龄因素对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乔虎;高宇男;朱永进;周洪;;牙周组织内CGRP、SP在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表达的实验研究[A];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刘劲松;王格格;吴连俊;;周期性张应力刺激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分泌VEGF对周围血管的影响[A];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金钫;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与正畸牙齿移动[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2 赵昱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正畸组织改建相关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丁寅;正畸矫治后保持与复发以及消炎痛、丹参等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2年

4 李东;加速正畸牙齿移动速度以及对正畸牙移动机理探讨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1991年

5 马文盛;牵张成骨快速正畸牙齿移动的实验与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6 徐会勇;骨膜蛋白在正畸牙周膜改建中的表达及调控机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腾飞;微骨穿孔在加速正畸牙齿移动中作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2018年

2 杨盼盼;骨皮质切开辅助正畸的研究进展[D];山东大学;2018年

3 赵秀敏;正畸牙齿移动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4 郭力嘉;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破骨细胞表达的动物实验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5 李崴嵬;局部应用维生素D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6 周云;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自噬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年

7 陈云;淫羊藿苷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8 张衍蓉;偏侧咀嚼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研究[D];青岛大学;2014年

9 闫桂艳;胰岛素控制对糖尿病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10 冯智敏;糖尿病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6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596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