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共表达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非复制型重组腺病毒治疗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3 15:02
【摘要】:牙周病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损坏牙周支持组织,尤其是牙槽骨的破坏和丧失可导致牙齿脱落。目前通过临床上一般性的治疗手段,如洁治、刮治、翻瓣手术,以及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术等,均难以恢复正常的牙槽嵴高度、形成新附着。组织工程技术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为实现牙周组织的完全再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从骨吸收-重建分子机制入手,应用基因治疗技术增加牙周组织中OPG分泌,从而抑制RANKL的功能,阻断破骨细胞增殖、分化与成熟,同时应用bFGF促进牙周组织增殖,创造出一个利于牙周组织缺损修复的环境,达到修复牙槽骨缺损、形成新附着的目的。 目的 本研究预先构建共表达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重组腺病毒,然后在6只犬的双侧下颌骨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Ⅲ°缺损,并在缺损区分别置以含有和不含重组腺病毒的胶原膜,观察在不同时间点牙槽骨缺损修复情况。旨在探讨以骨保护素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为外源基因,构建双表达重组腺病毒载体,结合GBR技术促进牙槽骨骨缺损修复,为应用基因组织工程技术治疗牙周病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方法 复苏并大量培养293细胞,再取含OPG与bFGF两种基因的非复制型腺病毒转染293细胞,出毒后纯化提取病毒,冻存备用。选择健康成年的6条杂种犬为实验对象,在6条犬下颌两侧的第3、4前磨牙根分叉区造牙槽骨缺损。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6周和12周两个时间段各3条犬,每个时间段又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置经重组腺病毒处理的胶原膜,缝合龈瓣,牙周局部注射腺病毒;对照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置胶原膜,缝合龈瓣;模型组:翻瓣造牙槽骨缺损后直接缝合龈瓣。手术后6周和12周动物处死取材,通过标本大体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等方法观察骨缺损的再生情况。 结果 术后6周,实验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组织学见新生骨充满缺损区;对照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有新骨形成,组织学见新生骨钙化程度较低;模型组,x线见骨缺损区基本没有新生骨形成,组织学见骨小梁稀疏,主要为疏松结缔组织。术后12周,实验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组织学见新生牙槽骨已充满根分叉区,骨小梁致密;对照组,x线可见骨缺损区新生骨量明显增加,但未达到根分叉顶,组织学见骨缺损区有大量新生牙槽骨但未充满根分叉区;模型组,x线及组织学表现与术后6周类似。 结论 以OPG和bFGF为外源基因的双表达重组腺病毒可促进犬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凌均h,

本文编号:2626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26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7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