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22:02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口腔健康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特别是成人患者开始关注颌面部美观及牙齿功能问题,逐渐寻求正畸矫治。在成人患者中,由于幼时未能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情况十分常见。牙齿缺失后,缺牙区牙槽骨发生废用性萎缩,其宽度和高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既往研究~([1])表明,牙齿移动关闭磨牙缺失间隙是一种潜在的解决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方案。此后,不断有学者成功将牙齿移入萎缩牙槽骨内,结果表明牙槽骨高度、宽度均有所增加。以往研究所测量的牙槽骨高度、宽度多在石膏模型或二维X线片上进行,影响因素较多,缺乏准确性~([2-4])。本研究采用口腔锥形束CT(CBCT)结合三维坐标系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患者正畸治疗前后萎缩牙槽骨处的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变化进行精确的三维测量比较,以评价牙齿在萎缩牙槽骨内移动对牙槽骨的改建作用。临床上成人患者固定矫治时间一般在2年左右,对于关闭磨牙缺失间隙这类复杂病例的矫治时间更长。以往有学者~([5])比较局部注射前列腺素、维生素D3,应用脉冲电磁场和直流电,以及骨皮质切开术等方式辅助牙齿移动。与其他方式相比,骨皮质切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加速牙移动的方法。目前,尚无使用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临床研究报道。由于医学伦理问题的存在,不能直接在人体口腔内进行实验。因此,本实验拟建立萎缩牙槽骨的动物实验模型,并在动物模型上进行骨皮质切开辅助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实验,采用Micro-CT探索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正畸医生提供参考。第一部分:CBCT结合三维坐标系评估正畸关闭萎缩牙槽骨间隙前后牙槽骨改建情况目的:应用CBCT评估正畸牙移动关闭萎缩牙槽骨间隙后,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度的变化。方法: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牙槽骨萎缩患者,正畸治疗前后拍摄CBCT,使用Invivo5.0软件对治疗前后萎缩牙槽骨区(维持/关闭缺牙间隙)牙槽骨高度、宽度及皮质骨厚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维持间隙组牙槽骨高度、宽度和皮质骨厚度均显著减小(P0.05)。间隙关闭组近远中牙槽骨宽度、舌侧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P0.05),近远中颊侧牙槽骨高度显著降低(P0.05);近中颊、舌侧及远中颊侧皮质骨厚度减小,远中舌侧皮质骨厚度增加,其中仅近中颊侧皮质骨厚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皮质骨厚度变化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CBCT结合三维坐标系可准确评估正畸前后牙槽骨改建情况;对于维持间隙者,正畸治疗后牙槽骨进一步萎缩;而牙移动关闭萎缩牙槽骨间隙后,其宽度、舌侧牙槽骨高度和舌侧皮质骨厚度有所增加。第二部分:骨皮质切开术辅助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动物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萎缩牙槽骨模型,评估骨皮质切开术对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辅助作用。方法:选用30只4-6周雄性SD大鼠,拔除所有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磨除部分牙槽骨,模拟牙齿缺失后牙槽骨萎缩状态。愈合4周后在上颌实验侧第二磨牙近中行骨皮质切开术,同期进行正畸牙移动(CO+TM组),对照侧仅进行正畸牙移动(TM组)。在牙移动0、1、3、7、14、21天处死分别5只,分别取双侧上颌骨固定后进行Micro-CT扫描。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本实验成功建立大鼠萎缩牙槽骨模型2、牙移动大体测量结果显示:两组大鼠加力后第1天牙移动明显,3到7天牙移动缓慢,7-14天牙移动稍加快,14到21天牙移动量较小。第1、3、21天CO+TM组牙移动量较TM组牙移动量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天CO+TM组牙移动量显著大于TM组(P0.05)。3、骨小梁结构参数显示:两组骨体积分数自移动开始逐渐减小,7天后开始升高,加力第3到21天CO+TM组的骨体积分数均显著小于TM组(P0.05);骨小梁厚度自加力后开始减小,14到21天开始增加,CO+TM组骨小梁厚度小于TM组,仅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力后骨小梁数目开始减少,7天后开始增加,CO+TM组较TM组骨小梁数目少;加力后骨小梁间隔增加,CO+TM组大于TM组,第3-14天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力到7天时两组结构模型指数最大,且CO+TM组均大于TM组。结论:骨皮质切开能够加速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骨皮质切开加速萎缩牙槽骨内牙移动的效应可能与受压牙槽骨吸收活跃有关,骨小梁体积分数、厚度、数目减小,骨小梁间隙增加,牙齿移动阻力减小,从而加速牙移动。
【图文】:

影像,缺牙,颏孔


首先在 Invivo 软件中重建患者颌面部骨骼影像,确定双侧颏孔开口最前下点坐标及缺牙侧下颌骨下缘切线与下颌骨下缘的两个切点坐标;打开软件内的三维坐标,调整其位置,使缺牙侧颏孔开口最前下点为原点(0,0,0),X 轴通过双侧颏孔开口最前下点,即对侧颏孔开口最前下点坐标为(X1,0,0),调节 Y、轴方向,使缺牙侧下颌骨下缘两切点 Z 坐标值相同,即缺牙侧下颌骨下缘切线平行于 X、Y 平面,由此确立三维坐标系(图 1.1)。若双侧下颌第一磨牙缺失,则分别于双侧下颌骨建立坐标系进行测量分析。为保证患者正畸治疗前后CBCT上测量部位的一致性,首先进行T0期的测量在 T0 期 CBCT 影像上,分别于缺牙间隙的近、远中(缺牙间隙前后邻牙与牙槽嵴顶交界靠近缺牙侧约 0.5mm)做与 X、Z 平面相平行的截面,并记录各截面的 坐标值,以确保 T1 期在同样的截面上进行测量。然后在各截面上分别测量以下数据。

牙槽骨,皮质骨,宽度


牙槽骨宽度、高度及皮质骨厚度的测量Fig1.2Measurementofalveolarbonewidth,heightandcorticalbonethickness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庚池;牟兰;葛振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15年03期

2 陈磊;谢琳;;萎缩性牙槽骨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J];吉林医学;2011年06期

3 吴欣;刘国元;;拔除病变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的临床体会[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1期

4 罗晓冰;杜池;张馥兰;;直丝弓技术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与时机选择[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5 韦玲;;恒牙初期错畸形拔除第一磨牙正畸治疗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陈伟红;赵健国;柳邦友;;成年人第一磨牙缺失的正畸和修复治疗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年24期

7 郭鑫;刘进;韩剑丽;葛元输;;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十五)——正畸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前后牙槽嵴高度变化[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7年02期

8 郭鑫;刘进;韩剑丽;葛元输;;正畸治疗中磨牙的拔除和保留(十二)——拔除磨牙与拔除前磨牙矫治牙根吸收的对比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9 刘郁;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10 张京剧,曹阳,陈扬熙,乔鞠,李苹;正畸关闭第一恒磨牙缺失间隙的支抗控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本文编号:26277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277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b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