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成人Ⅱ类1分类及Ⅲ类错(牙合)颅面结构垂直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5 20:18
【摘要】: 〔目的〕利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分析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及Ⅲ类错(牙合)颅面结构的垂直向特征,探讨不同下颌平面角组的Ⅱ类1分类和Ⅲ类错(牙合)各自形态特征以及差异,为进一步掌握成人Ⅱ类1分类和Ⅲ类错(牙合)发病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为临床诊断与矫治计划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取福建籍安氏Ⅱ类1分类、Ⅲ类错(牙合)成人患者。Ⅱ类1分类错(牙合)100例,其中男性46例(高角12例,均角14例,低角20例),女性54例(高角16例,均角24例,低角14例)。Ⅲ类错(牙合)90例,其中男性44例(高角15例,均角14例,低角15例),女性46例(高角12例,均角18例,低角16例)。所有研究对象拍摄头颅X线侧位片,导入Winceph软件,逐一定点,并定义测量项目进行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安氏Ⅱ类1分类垂直向特征:(1)、低角组颅底角值小于高、均角组,高角组后颅底长较均、低角组缩短。低角组颅底相对逆时针旋转,高角组相对呈顺时针旋转。(2)、随下颌平面角的增大,下颌垂直向发育大于水平向。低角组腭平面呈逆时针旋转。(3)、高角组前下面高占前面高比例增加,后面高明显减小。低角组前上下面高减小。上面高占前面高比例三组无差异。(4)、随下颌平面角减小,上下前牙牙槽高度逐渐减低。上下颌磨牙段牙槽骨高度三组无差异,基本处于参考范围内。三组之间(牙合)平面倾斜度不同,高角组顺时针旋转,低角组逆时针旋转,均角组处于参考范围内。2、安氏Ⅲ类垂直向特征:(1)、低角组颅底角较参考值减小,与高、均角组有显著性差异。均角组后颅底长度减小,不同于高、低角组。(2)、随下颌平面角减小,下颌逐渐呈逆时针旋转。低角组腭平面逆时针旋转,与高、均角组有显著差异。(3)、三组上面高无差别,处参考范围内。高角组前下面高增大,后面高减小。低角组前上面高比增加,下面高比例减小。(4)、低角组上下前牙牙槽骨高度减低,高、均角组基本正常。上下颌磨牙高度基本正常,各组间无差异。低角组(牙合)平面呈逆时针旋转。 〔结论〕安氏Ⅱ类1分类及Ⅲ类错(牙合)机制复杂,包含颌骨及牙弓三维空间不协调,表现出了复杂的形态学差异。不同类型、不同下颌平面角组错(牙合)之间有不同的垂直特征表现,临床矫治应针对各自特点采取不同措施。
【图文】:

面部,平面,下颌角


X 轴和 Y 轴前下交角。X 轴连线。P 腭平面倾斜角 反映腭平面斜度。PP 反映腭平面相对眶耳平面的P 基础平面角 反映腭平面和关系以及面下三分之一的开o’-Me 下颌角o’ 升支长SN 下颌平面角 1FH 下颌平面角 2

牙槽骨,后段


前面高 反映前面部全后面高 反映颅面后段支生长有关。N-Me 前上面高与前面高比,面高的比例。e/N-Me 前下面高与前面高比,面高的比例。-Me 前后面高比析法之前上下面高比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燕,刘郁,张茂先,虞芬,吕婴;错鉭患者颞肌和嚼肌肌电与正常鉭的比较[J];北京口腔医学;1997年01期

2 厉松,王邦康,周立新;安氏Ⅱ类1分类错鉭的三维X线头影测量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1998年01期

3 朱梅,白丁;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鉭颅面特征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J];广东牙病防治;2001年01期

4 赵美英,罗颂椒,王锡寿,陈亚平,陈铀;50例安氏Ⅱ类1分类错鉭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5年03期

5 谢以岳,付民魁;颅底结构与近远中错鉭[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87年01期

6 陈雨雪;杜熹;陈扬熙;;安氏骨性类和类1分类女性青少年最大紧咬位咀嚼肌肌电值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1期

7 傅民魁,张丁,王邦康,邓燕,王佛汉,叶湘玉;中国25392名儿童与青少年错鉭畸形患病率的调查[J];口腔正畸学;2002年04期

8 邵金陵,李东,李波;安氏Ⅲ类前牙反合颅面硬软组织特征[J];口腔正畸学;1995年01期

9 邵金陵,李东,,张治;安氏Ⅱ类一分类错合的硬、软组织改变[J];口腔医学;1996年01期

10 伍军,徐宝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鉭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J];口腔医学纵横;1999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叶庆;恒牙初期安氏Ⅱ~1错(牙合)不同骨面型垂直向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3年

2 林兴国;四川大学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璞;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不同骨面型垂直向特征的头影测量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40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40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3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