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镍钛拉簧和弹力链力值衰减的体外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3 12:14
【摘要】: 目的:通过测量不同品牌的镍钛拉簧和弹力链拉伸一定力值状态时不同时间点的剩余力值来了解两种加力辅件的力值衰减规律,并对它们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在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上,分别将三种品牌0.010英寸镍钛拉簧(A1、B1、C1)和两种品牌4个圈数长距型弹力链(D1、E1)拉伸至150g以及将同样品牌0.012英寸镍钛拉簧(A2、B2、C2)和5个圈数短距型弹力链(D2、E2)拉伸至250g的状态,并记录它们拉伸后的长度(L0+L),按此拉伸长度(L0+L)将两种材料固定在自行设计的力学固定装置上,置于35.5℃人工唾液环境下,进行冷热循环,每周调节固定装置将拉伸长度减小0.35mm,以模拟牙移动。测量各品牌镍钛拉簧和弹力链在初始拉伸后4小时、24小时、1周、2周、3周、4周、6周、8周不同时间点的剩余力值,并计算镍钛拉簧和弹力链在不同时间点剩余力占初始力的百分比,对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研究在人工唾液的环境中模拟临床牙移动并进行冷热循环处理对不同品牌镍钛拉簧和弹力链拉伸后各个时间点的剩余力值进行测定发现: 1.弹力链在初始的4小时力值衰减显著,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75~85%,24小时内力值衰减仍然较明显,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65~78%。在随后1~8周模拟牙移动的过程中其剩余力值持续衰减,但较24小时内的衰减平缓。4周后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42~48%,6周后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33~37%,8周后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22~26%。 镍钛拉簧的力值衰减较平缓,4小时后的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85~96%,24小时后的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76~91%,在随后1~8周模拟牙移动的过程中其剩余力值持续衰减,4周后的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46~69%,6周后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35~56% ,8周后剩余力值为初始力的26~44%。 2.在各时间点,三种品牌镍钛拉簧与弹力链的剩余力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镍钛拉簧的剩余力值较弹力链大。 150g初始力下,三种品牌镍钛拉簧之间的剩余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力值依次为:CBA;两种品牌弹力链之间的剩余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0g初始力下,A、B两品牌镍钛拉簧之间的剩余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品牌镍钛拉簧与A、B两品牌镍钛拉簧之间的剩余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力值:CB/A;D、E两种品牌弹力链之间的剩余力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力值:ED。 结论: 1.弹力链在4小时内力值快速衰减,24小时内力值衰减仍然较快,24小时后其力值衰减较平缓;镍钛拉簧在各时间点的力值衰减较弹力链平缓。 2.在各时间点,镍钛拉簧的力值衰减均较弹力链的力值衰减小,提示临床:镍钛拉簧在移动牙齿时能获得更好的力学效果。
【图文】:

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控温


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

低温冰箱,人工唾液,海尔集团,山东青岛


4图 2.2 电热恒温水浴锅1.4 低温冰箱:型号:DW-40W100,山东青岛海尔集团生产,温度范围-20℃~40℃。1.5 人工唾液:配方为0.26% NaH2PO4·H2O,2.17%NaHPO4·7H2O,,0.9%NaCl,用HC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郑家骧;不同生物瓣型面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让昨天告诉今天:形状记忆合金功能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的学术与技术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38期

3 林虹;林珊;;正畸超弹性镍钛弓丝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年02期

4 汪光晔;张春才;许硕贵;苏佳灿;;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生物相容性的概况[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年04期

5 侯凤春;陈杰;;结扎橡皮圈、链状橡皮圈与镍钛拉簧应力松弛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2期

6 徐建光;步捷;李娜;宋楠;张君;;临床使用时间对正畸镍钛弓丝机械性能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年01期

7 刘怡;孙志辉;郑刚;;多种镍钛弓丝应力应变的研究[J];口腔正畸学;2007年02期

8 赵振心;刘道志;刘建民;罗七一;孙康;;镍钛合金材料在脑血管介入器械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7年06期

9 王涛;戴品强;谢宇玲;项忠楠;;生物医用Ti-16Nb-4Sn合金的超弹性和形状记忆效应[J];热加工工艺;2008年02期

10 童菲;吴建勇;;镍钛合金丝的超弹性及热弹性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阚前华;康国政;;超弹性NiTi合金相变棘轮行为的本构模型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于良;王亚芳;;NiTi形状记忆合金管双轴疲劳超弹性行为[A];第七届全国MTS材料试验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07年

3 李旭;董毅;李子然;汪洋;夏源明;;较大变形范围内炭黑填充胶料超弹性力学行为温度相关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竺致文;王洪礼;;记忆合金支承-高速转子系统中的强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若干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吴元康;李翔;张爱东;姚正军;;钛、硼和铈等微量元素对CuZnA1合金超弹性的作用[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6 张盛良;张艳红;张瑞庆;;新型铜基记忆合金(CuAlMnX)机械性能测试[A];第四届十三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2008海南机械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阚前华;康国政;;超弹性NiTi合金在球形压痕下的临界载荷分析[A];四川省力学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任九生;周t闻;袁学刚;;高压胶管的动力响应分析[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9 尚新春;程昌钧;;弹性材料中空穴生成与增长的分岔理论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徐久军;王立民;严立;;用纳米力学探针研究超弹Ni-Ti合金的摩擦接触行为[A];第七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会议论文集(一)[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晓利;别让人才流失[N];中国妇女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苟铭;温度多高风度几何[N];中国质量报;2000年

3 宋彬;留住人才的八种方法[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记者 刘瑛;“俞兆林”遭贬 “跳水赛”开演[N];中国企业报;2000年

5 张京;质量检测让厂家尴尬[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6 宋彬;留住人才的八种方法[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7 刘博;留住人才的几种“秘诀”[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0年

8 刘博;留住人才的几种“秘诀”[N];中国冶金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薛晓红;企业成功的秘诀[N];中国信息报;2002年

10 刘湘豫;中铝洛铜7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N];中国工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强;超弹性TiNbZr合金的设计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2 董二宝;智能变形飞行器结构实现机制与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晏艳;不同应变率下铜基单晶记忆合金超弹性微结构多尺度特征的观测与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晓鹏;NiTi形状记忆合金的超弹性及医学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张希;无网格局部彼得洛夫伽辽金法在大变形问题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06年

6 袁振宇;NiTi形状记忆合金薄膜在MEMS中应用的相关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7 任文杰;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丝对结构减震控制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戴永谦;发动机悬置软垫断裂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左晓宝;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斜拉索减振控制的试验与分析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10 邢德进;新型SMA阻尼器及结构减震控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福;镍钛拉簧和弹力链力值衰减的体外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阎小军;超弹性NiTi合金丝激光点焊接头的组织和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马忠军;Varga球壳翻转变形的WKB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4 侯凤春;结扎橡皮圈、链状橡皮圈与镍钛拉簧应力松弛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5 支金花;TiNi合金室温变形、组织结构及薄膜的制备[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6 高静;医用TiNi细丝的制备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胡玉志;Φ90mm金属封隔器的研究[D];大庆石油大学;2006年

8 肖尔田;一种新型形状记忆合金超弹性阻尼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9 周宏霞;高应变率下Ni-Ti形状记忆合金力学行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10 范志强;均布内压作用下球膜膨胀和分叉问题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7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47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a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