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相关性的研究附20例临床病例
发布时间:2020-05-07 13:15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裂侧与非裂侧的上下颌牙弓形态,及其在息止颌位时的口周力分布情况,并进行口周力的分布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分析,探讨口周力与牙弓形态之间的关系,为替牙期UCLP患者正畸与手术治疗的时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好的依据。方法:选择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非综合征型UCLP患者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龄8.52±0.72岁)。获取每个研究对象的上下颌石膏模型,然后对石膏模型进行定点,测量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牙弓长度和牙弓前段、中段和后段的宽度。测量UCLP患者息止颌位时上下颌裂侧与非裂侧的第一恒磨牙区、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裂隙区/非裂侧尖牙区、中切牙区唇(颊)舌侧的口周力。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和各测量区段的牙弓宽度,以及双侧各测量区域的口周力测量值;并对口周力测量值与牙弓长度及宽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牙弓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前、中段牙弓宽度均小于非裂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牙弓后段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裂侧牙弓长度小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颌双侧牙弓长度及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口周力的对比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各测量区域唇颊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双侧各测量区域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双侧测量区域唇(颊)舌侧口周力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口周力与牙弓形态的相关性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前段宽度之间具有高度负相关性;上颌裂侧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中段宽度之间具有中度负相关性;上颌非裂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具有低度负相关性;下颌双侧第一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之间均具有低度正相关性;下颌双侧中切牙区唇侧口周力与牙弓长度之间均具有低度负相关性。结论:1、替牙期UCLP患者的上颌牙弓发育是不对称的,裂侧前段和中段牙弓发育明显不足。2、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双侧口周力不对称,裂侧口周力均大于非裂侧。3、替牙期UCLP患者上下颌双侧切牙区唇侧口周力均与牙弓长度呈负相关,上颌裂侧的相关程度最大;上颌裂隙区唇侧、前磨牙/乳磨牙区颊侧口周力与牙弓宽度呈负相关;下颌双侧恒磨牙区舌侧口周力与牙弓后段宽度呈正相关。
【图文】:
)不伴有全身性、系统性及其他遗传性疾病,诊断为非综合征性 UC)替牙期;)婴幼儿期接受唇腭裂整复术;)未行牙槽植骨手术;)无正畸、正颌治疗史;)无残余硬腭瘘;)牙弓各区段均有≥1 颗恒牙/乳牙,且松动度≤Ⅰ°,,萌出高度足;)所有研究对象对研究知情同意。设备)电子数显游标卡尺(见图 1)
图 2 口周力测量仪 图 3 薄膜压力传感器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石膏模型制备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牙弓大小选取合适的托盘,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上、模,要求模型边缘达到上、下唇颊侧移行皱襞处,然后用超硬石膏灌制。精确、清晰、完整、无气泡,解剖标志明显,此过程由实验者本人完成。牙弓模型定点参照曾祥龙等[9-11]使用的模型定点方法,在制取的替牙期 UCLP 患者的上模型上确定标志点(见图 4)。(1)O 点:上、下颌唇系带延长线至牙槽嵴顶的点。(2)P(P’)点:第一磨牙远中腭侧轴线角与牙槽嵴的交点。(3)I 点:PP’的中点。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5
【图文】:
)不伴有全身性、系统性及其他遗传性疾病,诊断为非综合征性 UC)替牙期;)婴幼儿期接受唇腭裂整复术;)未行牙槽植骨手术;)无正畸、正颌治疗史;)无残余硬腭瘘;)牙弓各区段均有≥1 颗恒牙/乳牙,且松动度≤Ⅰ°,,萌出高度足;)所有研究对象对研究知情同意。设备)电子数显游标卡尺(见图 1)
图 2 口周力测量仪 图 3 薄膜压力传感器弓长度及宽度的测量石膏模型制备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牙弓大小选取合适的托盘,用藻酸盐印模材料取上、模,要求模型边缘达到上、下唇颊侧移行皱襞处,然后用超硬石膏灌制。精确、清晰、完整、无气泡,解剖标志明显,此过程由实验者本人完成。牙弓模型定点参照曾祥龙等[9-11]使用的模型定点方法,在制取的替牙期 UCLP 患者的上模型上确定标志点(见图 4)。(1)O 点:上、下颌唇系带延长线至牙槽嵴顶的点。(2)P(P’)点:第一磨牙远中腭侧轴线角与牙槽嵴的交点。(3)I 点:PP’的中点。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阚韶华;杨永进;蔡兴伟;毕丽霞;张娜;陈秀丽;;二氧化锆全瓷冠与金合金烤瓷冠修复上前牙的临床效果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5年05期
2 倪初蕾;贾绮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下颌骨对称性的三维分析[J];口腔医学;2015年04期
3 崔彩荣;崔博;;可摘局部义齿用于牙周病修复的体会[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S1期
4 林斌;梁甲兴;林立;张玉华;李多;;个别牙齿控根辅弓的临床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6期
5 任
本文编号:2653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5302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