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髁突运动特征,为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诊断、分析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从青岛大学医学院学生以及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门诊患者中筛选20例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作为实验组(左偏12例,右偏8例,男11例,女9例,年龄21-23岁,平均22.2岁)。正常牙合者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0-24岁,平均22.3岁)作为对照组。应用CADIAXIII髁突描记仪记录两组在开闭口运动、前伸后退运动、左右侧方运动中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定性分析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的髁突运动轨迹特征,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定量分析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实验组偏斜侧(颏下点所偏向的一侧)和非偏斜侧(颏下点所偏离的一侧)之间髁突位移及倾斜度之间的差异。 结果: 1.实验组在开闭口运动及前伸后退运动时双侧髁突轨迹曲折、不流畅、重合性差,两侧运动不对称,侧方位移增大,初始运动和终末运动闭合不良,但个体轨迹图形多次描记的可重复性好。对照组在各种边缘运动中左右侧髁突轨迹对称,光滑流畅。定量分析实验组开闭口运动中非偏斜侧在矢状向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均小于偏斜侧;在矢状向、垂直向的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在最大开口位时矢状面倾斜度(SCI,SagittalCondyle Inclination)和水平面倾斜度(TCI,Transverse Condyle Inclination)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髁突运动5mm时,偏斜侧SCI大于非偏斜侧,偏斜侧TCI小于非偏斜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大开口位时偏斜侧和非偏斜侧髁突的SCI均小于对照组、TCI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前伸后退运动中实验组仅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向上的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在垂直向上的最大位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在侧方运动中,当双侧髁突分别作为非工作侧时,实验组双侧髁突运动轨迹不对称,定量分析非偏斜侧髁突运动在矢状面、垂直面的最大位移和最大空间位移上均小于偏斜侧和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矢状面、水平面的倾斜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在髁突运动5mm时,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面的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双侧髁突分别作为工作侧时,非偏斜侧髁突在矢状面上倾斜度大于偏斜侧,在水平面上倾斜度小于偏斜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偏斜侧矢状面倾斜度小于对照组,非偏斜侧水平面的倾斜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实验组髁突铰链轴的旋转度与对照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不仅具有形态结构的不对称,双侧髁突运动轨迹在位移、倾斜度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 2.与对照组比较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主要表现为髁突轨迹曲折、不流畅、重合性差,髁突运动范围受限,侧方位移增加。 3.颜面不对称畸形患者在侧方运动中双侧髁突分别作为工作侧和非工作侧时,均表现出一定的不对称性。
【图文】: }c突运动轨迹描记仪
下面弓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刘郁,纪昌蓉,吴尽红;北京地区错鉭畸形及偏颌畸形的发病率调查[J];北京口腔医学;2002年02期
2 王红梅;王邦康;纪昌蓉;白玉兴;;安氏Ⅲ类偏颌患者下颌对称性分析[J];北京口腔医学;2006年04期
3 王红梅;王邦康;纪昌蓉;安薇薇;;安氏III类错鉭伴有下颌偏斜患者髁突位置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7年01期
4 李国珍,吕培军,韩科,赵天寿;D-SGG下颌运动轨迹分析仪的研制—计算机与SGG仪的联机系统[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1991年02期
5 程波,东耀峻,杨学文,李祖兵,张清彬;下颌骨不对称畸形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6 王红梅,杨力,纪昌蓉;用扩弓和多曲方丝弓技术矫治反(牙合)伴下颌偏斜畸形[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5期
7 李祖兵,孙国文,东耀峻,杨学文;下颌不对称畸形的正颌外科矫治[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8 陈卓;谢冰;;替牙期功能性下颌偏斜的矫治[J];医药论坛杂志;2007年11期
9 杨德圣,韩科,周书敏,赵燕平,冯海兰;暂时性绞锁颞下颌关节的运动特征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1年03期
10 高益鸣,唐友盛,沈国芳,田伟家,张冀先;核素测定在下颌骨发育性不对称畸形诊断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琳;丁寅;罗颂椒;;单侧后牙反鉭对下颌骨及颞颌关节生长发育的影响[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
本文编号:
2654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5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