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制备及其对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0:23
【摘要】:口腔鳞状细胞痛(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常向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导致患者疗效不佳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OSCC的发展,癌组织内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渗出增加,因缺乏淋巴管引流而致组织压升高,并向周围组织传导,使癌周组织水肿逐渐加重,癌周毛细淋巴管为适应功能需要而代偿性扩张,并出现大量开放的内皮细胞间通道。加上痛周毛细淋巴管内外压力差,大量的组织液携带着脱落浸润的肿瘤细胞等大分子或颗粒物质,经过这些开放的内皮通道进入毛细淋巴管,从而产生淋巴道转移。口腔颌面部癌瘤一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其5年生存率将减少一半,研究OSCC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后的诊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目前尚无判断OSCC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确切方法,对于已经确诊的OSCC,仍然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由于颌面部所处解剖位置及功能特点,为了彻底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常会破坏患者的容貌,损坏患者的语言、进食、吞咽等重要功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利用OSCC发生后毛细淋巴管特征,将小分子量的抗痛药物与大分子或颗粒物质相结合后行癌周注射,使其通过内皮细胞间通道和内皮细胞的吞噬、胞饮作用进入癌周毛细淋巴管,然后通过淋巴引流到达区域淋巴结转移灶内,可实现对转移痛细胞的靶向化疗。 口腔癌原发灶常较表浅,方便在直视下行癌周粘膜或皮下注射,一方面可给药治疗转移癌,具有局部药物浓度高、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及避免血液中酶对药效的破坏等优点;另一方面可用诊断试剂显示区域淋巴结转移灶,为手术导航。 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 PYM)是中国自行开发和研制的抗肿瘤类抗生素,体外能明显抑制人舌鳞痛细胞系Tca8113细胞生长,在头颈部鳞癌的化疗中使用较多。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具备独特的光电特征:宽且连续分布的激发光谱,窄且对称分布的发射光谱,光强度较有机染料高10-20倍,能够有效地消除组织或体液对光的吸收和背景干扰,具备抗光漂白性。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是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可用于人体的生物材料,具备出色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和机械强度。 本研究选择PYM为模型药物,QDs为荧光探针,PLGA为药物载体,制备集靶向化疗、定位、实时监测多功能于一体的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nanoparticles, NPs)(PYM-QD-PLGA-NPs),并初步探讨其对OSCC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 第一章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制备 目的 为了靶向治OSCC颈淋巴结转移灶,制备一种集靶向化疗、定位、实时监测为一体的纳米粒。 方法 1.以PYM为模型药物、QDs为荧光探针、PLGA为载体,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复乳法制备PYM-QD-PLGA-NPs。 2.测量PYM-QD-PLGA-NPs中PYM包封率和载药率。 3.检测(?)PYM-QD-PLGA-NPs的粒径、表面电位。 4.对PYM-QD-PLGA-NPs、PYM、QDs、PLGA进行红外光谱分析。 5.检测(?)PYM-QD-PLGA-NPs的荧光性能。 6.探索PYM-QD-PLGA-NPs体外药物释放规律。 结果 1.正交设计实验号4具有相对最高的载药率(drug loading, DL)5.9±0.3%和包封率(embedding ratio, ER)78.1±2.1%。选取该方法制备的PYM-QD-PLGA-NPs进行后续实验。 2.PYM-QD-PLGA-NPs平均粒径为245.4nm,粒径分布指数(partical size dispersibility index,PDI)为0.375±0.009,电位为-6.68±4.11mV。 3.红外光谱图提示PLGA位于PYM-QD-PLGA-NPs最外层,将QDs、PYM包裹在内。 4.在荧光显微镜下,PYM-QD-PLGA-NPs具备QDs相似的红色荧光,反向证明纳米粒包裹有量子点。 5PYM-QD-PLGA-NPs在体外的药物累积释放百分率与Higuchi方程拟合,具有较好的药物控制释放效果。 第二章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对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的体外敏感性研究 目的 探讨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对PYM-QD-PLGA-NPs的体外摄取情况及敏感性。 方法 1.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增殖曲线 Tca8113细胞以密度1000个/孔、2000个/孔、4000个/孔、6000个/孔、8000个/孔、10000个/孔接种于96孔培养板,每孔190gL培养基,分别于1、2、3、4、5、6、7天后MTS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细胞摄取实验 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按104个/mL、每孔2mL接种于12孔培养板。2天后分别加入QDs和PYM-QD-PLGA-NPs各6孔,每隔1小时至12小时,荧光和自然光通道观察同一视野细胞摄取情况。 3.药物敏感性实验 分为PYM、QDs、PLGA、PYM-QD-PLGA-NPs、对照组、调零组共6组,每干预因素组根据PYM浓度设5个浓度组:0.1μg/mL、1μg/mL、10μg/mL、10μg/mL、分别于加样后1、2、3、4、5、6、7天,MTS试剂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4.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应用SPSS16.0和M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药物组间比较应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各实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两组间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假设检验为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在190μL、10%血清培养基的96孔培养板中,1000个/孔和2000个/孔Tca8113细胞接种密度在第七天仍然保持增殖状态。 2.在相同培养条件及时间下,QDs和PYM-QD-PLGA-NPs均能被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吞饮,PYM-QD-PLGA-NPs被吞饮的量明显较QDs少。 3PYM-QD-PLGA-NPs和PYM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的能力相似,且均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性。PLGA对Tca8113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QDs对Tca811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弱于PYM-QD-PLGA-NPs,即PYM-QD-PLGA-NPs对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能力部分来自于PYM。 第三章平阳霉素量子点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对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评价 目的 初步评价PYM-QD-PLGA-NPs对OSCC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 方法 1.荷瘤动物模型 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107个/mL在裸鼠颊粘膜下每部位注射0.2mL,定期观察肿瘤生长情况。 2.动物活体成像 痛周颊粘膜下对称四个部位共注射PYM-QD-PLGA-NPs(药物浓度为100μg/mL)悬液0.2mL。每隔10分钟至2小时,在小动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激发波长488nm,发射波长610nm)下观察NPs体内分布的荧光影像。 3.组织块(器官)及组织切片 注射PYM-QD-PLGA-NPs后12小时,处死裸鼠,取痛周组织、同侧颈部淋巴结,制备成组织块(器官)或石蜡组织切片,以自然光和激发光通道同一视野观察NPs分布情况。 结果 1.注射后10-15天,裸鼠颊部肿痛直径达0.5cm以上,石蜡组织切片证实已形成颈部淋巴结转灶。 2.裸鼠OSCC痛周粘膜下注射PYM-QD-PLGA-NPs后2小时,小动物光学活体成像系统下同侧颈部淋巴结区域具有癌周注射区相似荧光,提示部分NPs已经自癌周转移到颈部淋巴结。 3.组织块(器官)照片示颈部淋巴结具有癌周组织相似红色荧光,石蜡组织切片示癌周横纹肌边缘和颈部淋巴结髓窦、髓索均见散在的小圆球形红色荧光,进一步证明了PYM-QD-PLGA-NPs已经自痛周转移到颈部淋巴结。 全文总结 1.经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的PYM-QD-PLGA-NPs药物ER为78.1%±2.1%,DL为5.9%±0.29%,平均粒径为245.4nm,PDI为0.375±0.009,电位-6.68±4.11mV,具备QDs相似的荧光性能和良好的药物控制释放效果。 2PYM-QD-PLGA-NPs能够被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摄取,但在相同时间段,摄取的量较QDs少。 3PYM-QD-PLGA-NPs和PYM抑制Tca8113细胞增殖的能力相似,且均具有浓度、时间依耐性。PLGA对Tca8113细胞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QDs对Tca8113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但较PYM-QD-PLGA-NPs弱。 4.PYM-QD-PLGA-NPs经裸鼠颊癌癌周粘膜下注射,小动物活体成像、组织块(器官)荧光照片和石蜡组织切片荧光照片均证实PYM-QD-PLGA-NPs能够靶向于OSCC颈淋巴结转移灶,为后续动物及临床研究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39.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华林;冯佳;李咏梅;;PLGA牙周引导组织再生膜的仿生矿化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1年04期

2 郭美卿;范海南;杨志强;许鑫华;;镁合金支架双重可控释放涂层的制备及药物释放性能研究[J];材料导报;2011年10期

3 高小寒;魏蓓蓓;田玲玲;刘一浓;秦明杰;胡振华;吴飞;;乳液法静电纺丝PLGA组织工程缓释纤维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2期

4 谭羽莹;张舵;李玉新;孙颖;徐洋;李春;金洪娟;邵英;;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材料同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后相关生物学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25期

5 耿兴超;张琳;宋莹;杨锐;涂家生;黄芝瑛;孙会敏;李波;;三种注射用新辅料对Beagle犬类过敏及过敏反应研究[J];中国药事;2011年07期

6 高飞艳;刘会玲;杨燕;祝秉东;杨毓琴;;生物可降解微球作为HPV-E7蛋白免疫佐剂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2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PLGA nanoparticle encapsulated paclitaxol for sustained release and its anticancer effect for HeLa cells in vitro[A];第十一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罗时荷;邹丽花;彭美婷;毛超旭;洪文坤;薛福玲;霍景沛;汪朝阳;;生物基材料聚乳酸研究进展[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飞;;Sustained-release Delivery of GM-CSF from PLGA Microspheres Prepared via Aqueous-aqueous Emulsification[A];生物颗粒与粉体制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艳辉;崔媛;张慧敏;关秀文;;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在PLGA表面固定胶原的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杨安树;杨林;刘卫;李卓娅;杨祥良;;PEG-PLGA纳米粒长循环机制及载TNF-α拮抗肽性能研究[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仲琦;刘建国;张_";;电化学阻抗谱方法对聚合物化学降解的实时原位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贾帅军;孟国林;刘建;刘利;熊卓;张人佶;;PLGA/TCP/胶原/BMSCs复合物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联合缺损的研究[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8 郑爱萍;曹德英;毕芸祺;崔旭;张晓燕;孙建绪;;壳聚糖修饰的载胰岛素PLGA纳米粒的生物粘附性及毒性评价[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9 叶鸣;王志刚;李兴升;李巧;牛诚诚;骆杰;;包载经PEG修饰的重组腺病毒PLGA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特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10 隋刚;王兢;杨小平;;PLGA载药纤维的制备及释药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日本《包装时报》 供稿;富士化学公司积极开发“Laclier”玉米淀粉制作聚乳酸类合成树脂[N];中国包装报;2008年

2 庄愉;多层片释药系统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陈庆华;医药用生物降解聚合物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4 敬松;缓释及控释注射剂研究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4年

5 李琼;生物基树脂将进入发展热潮[N];中国石化报;2010年

6 ;研发者目光聚焦“长效”[N];医药经济报;2004年

7 李博;“人造红细胞”[N];大众卫生报;2009年

8 胡剑 徐坤元;软包装行业大有可为[N];中国包装报;2003年

9 吕工;可生物降解载体材料应用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重庆 秦晓飞;封装方式大检阅[N];电脑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文达;新型结构PLGA/胶原三维可降解复合材料用于软骨再生的效果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2 韩瑞玲;鱼精蛋白包覆PLGA纳米粒用于疫苗载体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福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仿生细胞外基质的制备、表征及其与蛋白界面交互作用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4 徐洋;表面改性的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成骨活性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5 温亮;基于杯[8]芳烃与小分子构筑的自组装成核剂对聚乳酸结晶过程的调控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丹;PLGA/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用于骨修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吴迪;微波辐射法聚乳酸及其共聚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明新;MSCs附和PLGA电纺支架修复兔跟腱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9 董静文;PLGA载姜黄素纳米粒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探究[D];中南大学;2012年

10 杨艳芳;动/静态条件下PLGA与PLGA/β-TCP多孔支架的降解与释药行为[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培红;PLGA-PLGA/BG微球双层修复支架材料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常丽云;堆型艾美耳球虫3-1E重组质粒PLGA微球包被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3 许尧祥;复合壳聚糖微球PLGA支架的制备及其对蛋白缓释作用的实验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4 于玮洁;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网作为组织工程真皮替代物骨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李忠义;PLGA-HA复合支架与异体骨体外细胞相容性的对比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谭羽莹;利用表面改性纳米羟基磷灰石/PLGA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基昌;新型冠脉可降解支架材料PLGA,PLGA-PEG与兔血管平滑肌细胞相容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李丹丹;PLGA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作为基因药物递送载体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高飞艳;生物可降解微球PLGA疫苗运输载体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林海淋;GFP基因修饰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PLGA的形态学观察[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641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641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2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