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颌骨骨面植皮重建软组织种植床的可行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8 19:44
【摘要】:颌骨缺损是颌面外科常见病,常由肿瘤术后、外伤、炎症等原因造成,血管化复合瓣是修复颌骨及口内软组织缺损的常用方式,牙列缺损和缺失的修复是完成咀嚼功能恢复的最后环节,由于种植义齿具有良好的抗力、固位及舒适度,目前已成为修复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首选。在血管化复合瓣修复颌骨缺损完成后,骨表面常常是可移动的皮肤,组织过厚,活动度大,导致与种植体的龈结合不好,无法达到良好的“生物封闭”,常发生种植体周围炎,导致种植手术失败。理想的软组织种植床要求种植区域软组织厚度要求小于4mm,宽度至少6mm,与骨面紧密结合,无活动度。在血管化复合瓣移植修复颌骨缺损时,为了构建理想的软组织种植床,我们采取了游离皮片骨面埋置移植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我们还对骨面植皮后的骨-皮附着形式作了初步的探索,并且初步了解了骨面植皮后在不同时间段的骨面改建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游离皮片骨面埋置植皮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索骨面埋置植皮的可行性及各种厚度皮片的成功率。方法:应用不同厚度的游离皮片进行骨面埋置移植,比较移植成功率,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MASSON染色)、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厚游离皮片在骨面进行埋置植皮成功率高,与血运良好的滑行皮瓣成功率类似,其厚度、弹性、耐压性、耐磨性也满足种植体修复时种植床的要求,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2、游离皮片骨面埋置后骨-皮新附着的观察研究 目的:研究游离皮片骨面埋置后骨-皮新附着的结合方式。方法:对全厚、中厚皮片骨面埋置移植成功的动物模型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HE染色、MASSON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皮肤与骨皮质表面愈合好,皮肤活动度小。镜下见骨-皮界面无缝隙,骨皮质表面不光滑区域为真皮-骨皮质相结合提供了更大的面积,可能还存在真皮-骨面之间的机械嵌合作用,有助于提高皮-骨的附着,在水平及垂直方向制约皮肤的运动度。透射电镜观察到真皮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向骨皮质内延伸,与骨皮质内的胶原相连,形成了类似于穿通纤维的结构,同骨膜和骨的连接的方式类似。说明了皮肤与骨面愈合后皮肤活动度小且连接强度高的原因。 3、骨-皮新附着形成后骨皮质的变化 目的:研究骨-皮新附着形成后骨皮质的变化。方法:滑行皮瓣覆盖兔皮质骨表面并愈合后,分4周、8周、12周取材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当皮肤直接覆盖在骨皮质表面上后,初期在破骨细胞的作用下破骨,随着时间的延长,破骨活动减少,成骨作用开始显现,12周时骨改建基本完成,真皮层在靠近皮质骨表面处形成了一层致密的细胞带,有可能部分代偿骨膜的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涛;刘美娟;苗雷英;孙宏晨;欧阳喈;;下颌骨缺损修复新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6期

2 白金柱,其木格,刘晓民,王润生,李力,李文琪;自体骨膜体内培养移植修复成年后关节软骨缺损的超微结构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1年04期

3 张陈平,张志愿,季彤,胡永杰,韩正学,徐立群,吴轶群,马继壮;腓骨肌瓣结合牙种植牵引器在下颌骨功能性重建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年05期

4 廖贵清;苏宇雄;;下颌骨缺损的修复重建[J];广东牙病防治;2008年03期

5 何黎升;周树夏;刘宝林;;种植体在下颌骨缺损功能重建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3年04期

6 王婷婷;万乾炳;;骨髓干细胞应用于牙槽骨修复的展望[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S1期

7 李祖兵;;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年22期

8 朱慧勇,吴求亮,章明,王慧明,曹之强,刘建华;异体下颌骨移植再血管化的临床意义[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9 陈宁;万林忠;张双越;陶江丰;;钛网成形复合自体松质骨移植修复大型下颌骨缺损[J];口腔医学;2006年06期

10 潘瑾,张益,林野,俞光岩;下颌骨缺损自体骨移植术后种植床软组织条件的评估与准备[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2670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70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