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龋病儿童口腔微生态:宏观菌群结构分析及微观致龋细菌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15:48
【摘要】:口腔微生态在龋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基于口腔龋病微生态的测序研究通常局限于属水平。本研究利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技术,揭示了 口腔龋病微生态精确到种水平以上的菌群特征。筛选出了在龋病的发病过程中重要的可疑致龋细菌,通过体外实验验证了其黏附和产酸作用。通过单细菌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该细菌的全基因组序列,预测了其致龋机制及相关基因。方法:采集健康人群和龋病人群的口腔唾液,提取全基因组DNA后采用Pacbio单分子测序技术对16S rRNA基因的全长进行测序,分析微生态菌群结构。加入龋病易感人群进行对照,筛选出新的可疑致龋菌。选择体外验证具有致龋能力的细菌,提取基因组DNA,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进行编码基因的筛选和功能注释。结果:1龋病人群口腔微生态龋病人群之间口腔微生态菌群结构差异较健康人群更大。龋病人群口腔微生态的优势菌门是厚壁菌门,优势菌属有:乳杆菌属,艰难杆菌属,戴阿利斯特杆菌属等,优势菌种有非典型韦荣菌,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变黑普雷沃菌,发酵乳杆菌等。通过加入龋病易感人群进行分析,Prevotella histicola,Veillonella denticariosi,Filifactor alocis等菌种的丰度在龋病易感人群中升高。2可疑致龋菌体外致龋能力验证Prevotella histicola在体外实验中展现出较强的黏附、产酸能力。在菌液中加入牙釉质片培养,在1,3,5,7天后,釉质表面被脱矿,显微硬度下降,形貌发生改变。3 Prevotella histicola全基因组测序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测得编码基因2334个。通过基因注释,预测Prevotella histicola通过发酵葡萄糖产生醋酸以及乳酸,黏附作用依靠细胞表面的脂多糖、荚膜等结构,并具有较为活跃的密度感应系统。结论:1龋病人群和健康人群的口腔微生态存在巨大差异,龋病易感人群的口腔微生态介于二者之间,结果提示Prevotella histicola,Veillonella denticariosi,Filifactor alocis等菌种在龋病的早期发生过程起到重要作用。2细菌Prevotella histicola具有较强的致龋潜能。3测序获得Prevotella histicola细菌的全基因组图谱以及功能基因注释。
【图文】:

电泳图,电泳条,龋病,人群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逦第一部分研究结果逡逑3.研究结果逡逑3.1研究人群逡逑由表1-1可知,健康人群中有5位在6月以后的回访过程中发现新发了龋病,逡逑这五位受试人群为:H3,邋H4,邋H8,邋H14,H17。因为我们采样的时间在他们发生逡逑龋病以前,故我们无法将其归为龋病组,我们将这些人群称为龋病易感人群。逡逑3.2测序前样本PCR扩增逡逑41个样本的per扩增电泳图见图1-1。电泳后条带单一,,条带清晰,无拖尾,逡逑无杂带,条带大小正确。逡逑

长度分布,长度分布,测序,序列数


第一部分研究结果逡逑3.3样本有效数据量统计、长度分布、OTU数量统计逡逑本次测序得到的有效数据量的数量以及长度分布见表1-3,以及图1-2。其中逡逑需要注意的是,有效序列需要满足:长度在1000-2000bp之间。如图可见,测序的逡逑序列的长度基本都在1401-1600bp的长度范围内,与引物的区域是符合的。逡逑每一个样本所测得的序列数量以及OTU的数量见表1-4以及图1-3。其中OTU逡逑的分类标准如方法中所述,以97%为标准分类。由结果可知,OTU的分布比较平逡逑均。龋病组检测到的OTU数量略高于健康人群。逡逑表1-3测序所得到的数据量统计及长度分布逡逑测序范围邋样本数量邋序列数量邋碱基个数(bp)邋平均长度(bp)逡逑27F-1492R逦41逦702304逦1029652808逦1534逦^逡逑表1-4序列数量以及OTU数量在样本中的分布逡逑样本ID邋序列数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8.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华,林居红;变形链球菌的致龋性及鉴别的研究进展[J];口腔医学;2004年04期

2 周学东,岳松龄,邱静,吴良行;致龋菌混合培养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3 周学东,岳松龄,吴良行,郑光静;致龋菌混合培养产细胞外多糖的分析[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4 刘正;;主要致龋菌的分离和培养[J];口腔医学纵横;1988年02期

5 曾欣;夏文薇;;鼠在致龋模型中的应用[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年15期

6 吉别克·乌拉儿汗;赵今;;低龄婴幼儿龋相关致龋微生物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4年02期

7 周建业;张金婷;肖云;车团结;何祥一;;老年人龋坏组织中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的致龋特点[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年10期

8 肖悦,刘天佳,詹玲,周学东;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胶原粘附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9 周学东;岳松龄;杨泽蓉;;糖类型对混合致龋菌产酸影响的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1990年01期

10 肖悦,刘天佳,詹玲,周学东;茶多酚影响致龋菌在唾液获得性膜粘附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倩;林静;祖力卡尔江·阿合买提;赵今;;伊犁黑蜂蜂胶对口腔主要致龋细菌生物膜作用的实验研究[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2 皮根莉;周智;;糖源对变形链球菌产酸致龋的影响研究[A];全国第三次牙体牙髓病学临床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张旭;张敏;;茶多酚凝胶对口腔致龋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抑制和清除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学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关晓旭;;壳寡聚糖对变形链球菌致龋能力的影响[A];2014年第九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4年

5 王传勇;蒋丽;李伟;;酸蚀牙釉质对常见致龋菌粘附力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口腔材料学术交流会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冬梅;阮梅生;景娟;陈延梅;;8种唾液蛋白对致龋细菌附着的影响[A];全国第四次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5年

7 马瑞;姜云涛;姜葳;梁景平;;不同龋敏感者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致龋特性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黄梅靖;边专;;变形链球菌致龋毒力因子蛋白分泌机制的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梁景平;姜云涛;李超伦;姜葳;;实时PCR技术在龋易感儿童牙菌斑致龋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冯瑾;李继遥;周学东;;厚朴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研究[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李剑农;酸甜饮料毁牙没商量[N];健康报;2006年

2 晓康;酸甜饮料易毁牙[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陆伟;口香糖嚼多久最合适[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4 圣晶;牙好,身体就好[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上海市口腔医学研究所 教授 冯希平 杨芸珠;治疗“蛀牙”新技术[N];家庭医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汪飒;龋病儿童口腔微生态:宏观菌群结构分析及微观致龋细菌功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9年

2 刘佼佼;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差异ssDNA配基的筛选和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3 丁永林;Bac8c对口腔主要致龋菌抗菌敏感性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4 陶睿;Pleurocidin及其优化多肽抑制常见致龋菌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5 苏凌云;致龋链球菌粘附、增殖相关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功能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6 闫文娟;c-di-GMP信号通路在变形链球菌致龋过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7 毛甜甜;基因工程改性变异链球菌替代疗法防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欣;高果糖玉米糖浆与其他糖类交互致龋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D];上海交通大学;2017年

2 崔伟;差异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细胞外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6年

3 苏东华;不同致龋性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筛选和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1年

4 方会清;老年人高龋患者牙菌斑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致龋性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5 褚昊月;不同龋敏感儿童牙菌斑相关致龋微生物的动态监测及群落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6 朱敏;致龋菌中耐酸相关基因ffh的检测及克隆[D];吉林大学;2004年

7 茹菲亚·祖拉提;两种粘结剂对烤瓷冠边缘致龋菌定植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5年

8 李娜;两种再矿化试剂对人工致龋液pH值的影响[D];新疆医科大学;2013年

9 武狄聪;牙菌斑生物膜致龋毒力因子和致龋菌在龋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D];遵义医学院;2011年

10 李苹苹;国产水溶性蜂胶对主要致龋菌菌斑生物膜形态及产酸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28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728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7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