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安氏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3:32
【摘要】:目的 对安氏Ⅰ类错(?)畸形不同年龄阶段及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分别进行研究。从而全面了解安氏Ⅰ类患者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随年龄的变化特点及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间的差异,为正畸治疗方案中涉及下颌第三磨牙保留与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 依照纳入标准选取905名样本进行研究(男405名,女500名),年龄12-28岁。首先按年龄分组进行研究,每1岁为一组,共分为10组:12岁组137人;13岁组134人;14岁组111人;15岁组113人;16岁组98人;17岁组77人;18岁组55人;19岁组46人;20岁组49人;21岁及以上组85人。 另按照SN-GoMe角度对全部样本进行垂直骨面型分组,再按年龄对各垂直骨面型进一步分组进行研究,每3岁为一组,共分为4组:12-14岁组:高角组127人;均角组135人;低角组120人;15-17岁组:高角组98人;均角组112人;低角组78人;18-20岁组:高角组50人;均角组60人;低角组40人;21岁及以上组:高角组28人;均角组3.4人;低角组23人。 将研究样本的全颌曲面断层片导入AutoCAD2007-Simplified Chinese测量软件,完成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的定点及测量,应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男女左右两侧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男性第三磨牙倾斜角(M3-M2)14岁组大于女性,而在16-17岁组间小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第三磨牙后间隙比值(RI)13岁组小于女性,而在16-19岁组间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男性第三磨牙倾斜角(M3-M2)在15-16岁组、20-21岁及以上组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第三磨牙倾斜角(M3-M2)在14-15岁组、18-19岁组减小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男性第三磨牙后间隙比值(RI)在14-16岁组增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第三磨牙后间隙比值(RI)在12-14岁组增大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男性第三磨牙倾斜角(M3-M2)在15-20岁组间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第三磨牙倾斜角(M3-M2)在12-14岁组间低角组明显小于高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6.男性磨牙后间隙比值(RI)在15-20岁组间高角组明显小于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磨牙后间隙比值(RI)在12-17岁组间高角组明显小于低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1.男性第三磨牙在15-16岁及20-21岁及以上组倾向于更为直立。女性第三磨牙则在14-15岁及18-19岁倾向于直立。 2.男性磨牙后间隙在14-16岁,女性在12-14岁进入快速增长期。从12岁到21岁及以上组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磨牙后间隙均存在一定增长。 3.各垂直骨面型间第三磨牙测量值的差异主要集中在12-20岁间,其中男性主要集中在15-20岁,女性主要集中在12-17岁。21岁以上组差异不明显。 4.男性低角患者在15-20岁间第三磨牙较高角患者更为直立,磨牙后间隙较高角患者更为充足;女性低角患者在12-14岁间第三磨牙较高角患者更为直立,在12-17岁间磨牙后间隙较高角患者更为充足。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冬青,吕婴;X线全颌曲面断层片与X线头颅侧位片相关性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3年03期

2 田园;;青少年骨性Ⅱ类错鉭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性[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12期

3 王欢;丁寅;;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骨性Ⅲ类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11期

4 韩保迪;栗震亚;陈红;;安氏Ⅰ类错鉭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形态的比较研究[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3期

5 吴勇,罗颂椒,赵志河,袁晓,郑翼,刘颖,米晓晖,倪琳;摆形矫治器矫治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类错鉭的疗效评价[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5年01期

6 赵艳红;王春玲;刘东旭;魏福兰;朱鲲;;不同垂直骨面型安氏Ⅱ~1类错鉭的软组织侧貌特征[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5期

7 陈晶晶;张端强;;正常鉭青少年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区牙槽骨宽度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4期

8 彭秀珍,张京剧,马永太,史卫泽,阮克匀;下颌平面角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口腔正畸学;1999年02期

9 郭涛;丁寅;;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患者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差异的研究[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郭涛;丁寅;;替牙期不同垂直骨面型儿童上气道形态和舌骨位置差异的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金星;刘婕;;牙颌面畸形正颌外科患者的护理[A];全国口腔护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匡威;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下颌前突畸形前后舌咽形态及功能变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晨;安氏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度及磨牙后间隙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年

2 曲竹丽;成人双颌前突患者第二磨牙后间隙的CBCT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田园;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髁突形态特点及差异性[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4 杨乐;不同垂直骨面型错合畸形患者颈椎姿势差异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5 刘淑艳;不同垂直骨面型病例在种植钉压低磨牙后牙、颌骨、软组织变化的比较[D];浙江大学;2011年

6 谢志伟;不同垂直骨面型青年女性下颌体形态结构的测量分析[D];山东大学;2012年

7 檀巧林;锥形束CT对不同垂直骨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前牙位置的初步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8 李婧;恒牙期安氏Ⅰ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肌电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9 吴俐霞;第三磨牙牙胚缺失与垂直骨面型的关系[D];泸州医学院;2011年

10 王荣阳;成人双颌前突患者垂直骨面型与切牙区牙槽骨形态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77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77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f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