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和荧光猝灭动态监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人唾液的相互作用
【图文】:
[7]。图1. 儿茶素衍生物3. 吸附作用唾液蛋白质对牙表面的吸附,茶色素对唾液蛋白质生物膜的选择性和竞争性吸附,是形成茶色素 唾液生物膜,进而造成外源性牙着色。目前,研究吸附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传统的生物化学法和现代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法包括比色法、免疫学方法、荧光标记法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等[8]。比色法易受到其他物质的干扰;免疫学方法检测时间较长;荧光标记的方法极有可能会改变吸附蛋白的构象和功能,从而影响了蛋白的吸附行为;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则容易发生放射性污染。现代仪器分析法包括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 QCM-D)、椭偏仪(Ellipsometry)和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等等。SPR可以实现对蛋白吸附的实时动态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但是它对基底表面要求较高,且需要建立模型。椭偏仪可以测定吸附蛋白的层厚和反射指数,无需标记,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测,但是它需要有一个平整光滑的表面,否则很难实现其精确测量;AFM可以在液相环境下观察吸附蛋白的表面形态
图2. EGCG的分子结构工作原理声学技术,以石英晶体芯片为传感器,不仅可度和密度,而且还可以提供多个倍频的能量消效应对其电极表面质量变化进行测量的仪器。石、粘度、电导率、介电常数等)变化非常敏感,微观过程中的微小变化,获取丰富的信息,为研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ey[9]导出了石英晶体电极表面沉积的金属膜质量uerbrey公式: mNSfΔf = Δρ2其中f 石英谐振英的密度, S石英谐振器电极的面积cm2, Δ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莹;李长福;张文怡;刘娟;;非刺激性混合唾液对全口义齿着色影响的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11年03期
2 ;意大利研究发现唾液检测可诊断儿童孤独症[J];婚育与健康;2011年21期
3 李秋红;郭泉;徐轶尔;姜薇;;血液与唾液中葛根素HPLC测定方法的建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骏;何祥一;吴凌莉;车团结;;幽门螺杆菌口腔定植和胃肠疾病的关联性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5 徐韶;车英林;李风华;戴耀辉;程斌;;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唾液白介素17的检测[J];实用医学杂志;2011年15期
6 张晶;徐樨巍;丁召路;于飞鸿;王国丽;;口腔唾液幽门螺杆菌测试板的临床筛查价值研究[J];医学综述;2011年17期
7 冯英凯;王引虎;田亚平;;唾液检测及其与血液指标检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1年17期
8 梧桐;;咀嚼有益,唾液竟是“自助药房”[J];黄金时代;2009年12期
9 张国学;王俊秀;樊翌明;吴志华;;寻常型天疱疮患者血清、唾液Dsg1、3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10 刘誉华;胡业建;杜文飞;梁超;;消化道相关性口腔溃疡的中西医临床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庆来;袁峰;陈东红;田向东;;血透析患者唾液及尿的HCMV—DNA检测及意义[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2 曹红婷;刘长勤;董继扬;陈忠;;制备方法与储存条件对唾液样品稳定性的影响[A];第十五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柏景坪;林梅;;口干患者的临床表现类型与相关因素分析[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六届全国口腔黏膜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万春;吴宁;王凤华;刘丰海;;干燥综合征患者唾液PH值、电解质测定的诊断意义初步探讨[A];第七届全国口腔黏膜病暨第五届口腔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白英龙;姚兴家;王萍;刘莉;刘玉芬;;8岁、10岁男儿童体成分与唾液性激素水平的两年观察[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曾立波;陈连康;胡小龙;王学生;陈亮;张玉荣;张润生;;唾液中乙醇含量检测试剂条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7 陈志远;俞光岩;刘向垎;;失神经支配腮腺导管改道术后唾液泪液、正常腮腺唾液与泪液成分的比较[A];第三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邱洪晟;伏峰;冯咪咪;路西春;刘爱中;尹宏斌;;汉维族青年各100名唾液中一氧化氮含量检测初探[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9 陈荣富;陈伟建;项晓青;胡思丁;蒋东达;;丽水市392名城乡小学生唾液溶菌酶含量分析[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七卷(预防医学分卷)[C];2005年
10 冯琳;高学军;;唾液对口腔乳酸分布的影响[A];2007年第七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建峰;唾液亦是良药[N];民族医药报;2004年
2 常丽君;检查唾液可推定年龄[N];科技日报;2011年
3 马祖祥;乱吐唾液可惜[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4 强生;你对你的唾液了解多少[N];深圳商报;2001年
5 副主任医师 吴国隆;唾液功能知多少[N];保健时报;2004年
6 张峻斌;唾液的功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彭汉光;唾液是宝[N];大众卫生报;2001年
8 谢明霞;从唾液看疾病[N];科技日报;2005年
9 周向东;唾液新认识[N];中国医药报;2001年
10 晓梅;闲话唾液养生[N];民族医药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淑珍;激素与药物滥用分析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2 钟来平;口腔鳞癌患者唾液中肿瘤标志物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媛媛;NF-κB依赖性炎症介质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相关信息通路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谭忠林;抑郁症5-羟色胺系统及外周激素昼夜节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何虹;口腔鳞状上皮细胞癌组织和患者血清、唾液蛋白质组学诊断模型的建立[D];浙江大学;2008年
6 杜孟浩;褐飞虱危害诱导的水稻挥发性互益素释放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李志民;唾液腺辐射损伤发生分子机制与预防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阎波;受体介导的肝细胞特异性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转移体内外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6年
9 彭惠;唾液及胃幽门螺杆菌的分型和胃幽门螺杆菌与胃细胞凋亡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7年
10 兰晶;涎腺转染CCL25提高唾液slgA水平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娜;血清和唾液抗核小体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诊断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2 陈国洋;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和荧光猝灭动态监测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与人唾液的相互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09年
3 张清彬;唾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致病菌型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2年
4 孙红艳;丙二醛及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在健康成人血清与唾液中的增龄性变化及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0年
5 金轶奇;中药注射剂开展唾液TDM的探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6 刘娜;中药漱口剂对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4年
7 章海钢;唾液腺肿瘤患者唾液中CA12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浙江大学;2004年
8 黄永清;唾液和唾液腺中EGF,bFGF,IGF-I和TGF-β1的分布、表达特点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9 王晓菲;卡马西平唾液浓度与血液浓度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10 张书平;唾液SA、CEA检测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诊断意义的研究[D];青岛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678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78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