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排龈线预防牙体修复悬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2:20
【摘要】: 目的:牙体修复悬突(overhanging dental restoration,ODR)是指修复材料的充填范围超过了制备好的窝洞边缘,修复材料与窝洞边缘的交界过长、过厚。ODR中以充填材料超过窝洞龈侧壁对牙周组织的危害最大。排龈线是一种含肾上腺素、硫酸铁、氯化铝等收敛、止血性化学溶液的编织棉线,临床使用操作简便。本课题通过实验和临床两个部分研究,探讨在涉及龈下的牙体龋损及楔状缺损充填修复时应用排龈线可否预防悬突的形成,是否有助于减少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 方法:研究分为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应用排龈线预防牙体修复悬突的动物实验研究 选用动物(犬)的上下颌双侧第3切牙及第2、3、4前磨牙共36颗牙作为实验牙,在颊侧牙颈部,制备近远中径4mm,(牙合)龈径2mm,颊舌径1-1.5mm的Ⅴ类洞,(牙合)龈径2mm中有0.5mm位于龈下。采用自身对照原则随机分配样本为两组,一侧为实验组,应用排龈线对Ⅴ类洞的牙龈进行处理后用复合树脂充填;另一侧为对照组,不用排龈而常规用复合树脂充填。测量充填前,充填后1、3及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体颊侧龈沟的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重量、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取动物充填6个月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处的牙及牙周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 第二部分:应用排龈线预防牙体修复悬突的临床研究 选择牙周组织健康的门诊患者24人口腔中齐龈或涉及龈下≤1mm的唇颊侧牙颈部龋损或缺损共80颗牙,充填前收集每颗牙的GCF量、检测GCF中AST水平、测量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作为基线数据。随机分配样本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龋损或楔状缺损常规窝洞预备,应用排龈线对窝洞处的牙龈进行排龈后用复合树脂充填,修形抛光;另一组为对照组,龋损或楔状缺损常规窝洞预备后不用排龈而直接用复合树脂充填,修形抛光。充填1个月检查悬突的发生情况;收集充填1、3及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充填体位点的GCF量、检测GCF中AST水平、测量PLI、SBI、PD,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第一部分:在充填1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GCF量、AST水平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3、6个月使用排龈线组GCF量、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充填6个月组织切片显示:实验组龈沟上皮形态正常,极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对照组龈沟上皮大量炎症细胞聚集,血管增生充血。 第二部分:充填1个月:使用排龈线组修复后悬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充填1、3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LI、SBI、PD、GCF、GCF-AS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的PLI、SBI、PD、GCF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GCF-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充填1、3、6个月GCF、PLI、SBI≥2级的频率与基线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充填6个月的AST水平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在充填前后GCF有明显差别(P<0.01);充填3、6个月的AST与基线相比有明显增高;充填6个月PLI、SBI≥2级的频率与基线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在动物实验中,龈侧壁位于龈下0.5mm的颊侧牙颈部缺损充填中使用排龈技术可以减少牙周组织炎症的发生。悬突对牙周组织产生的影响可能在充填后3个月左右在GCF、AST等指标的变化上体现出来;GCF,AST的变化与牙周的病变呈正相关。 2、临床研究发现与未使用排龈线组相比,使用排龈线组悬突的发生率明显下降。说明排龈线对齐龈或龈下边缘的充填悬突形成的预防效果好。临床上,齐龈或涉及龈下≤1mm的唇颊侧牙颈部龋损或缺损充填时利用排龈线可以预防悬突形成。建议临床中充填上述龋缺损时将使用排龈线作为一项常规措施。 3、临床研究表明未使用排龈线组由于悬突的发生率高,牙周组织的损伤比实验组严重;而且随充填时间延长,牙周组织的损害程度增加。牙龈早期病损的临床指标的变化滞后于GCF和AST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悬突引起的牙周破坏速度缓慢,临床早期不易察觉。应当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4、龈下边缘充填体对牙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课题研究的只是对其中某些因素的可行性预防,,其他因素例如充填体表面的粗糙程度、微渗漏、修复材料的类型等,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如采用复合树脂嵌体修复等其他方法。
【图文】:
正常的牙娘及银沟上皮(HEX40)
实验组充填后6个月,银沟上皮形态正常(H〔x40)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83.3
本文编号:2685232
【图文】:
正常的牙娘及银沟上皮(HEX40)
实验组充填后6个月,银沟上皮形态正常(H〔x40)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8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阎福华,葛颂,兰显国;银汞充填体悬突的发生率及其与牙周病的关系[J];北京口腔医学;1994年03期
2 魏斌,曹裕杰,吴乐平;排龈线一次法与二次法排龈对牙龈健康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3 杨德琴,闫福华;牙线降低银汞充填体悬突发生率的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1998年03期
4 苏强安,陈桂军;排龈技术的应用与临床评价[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张凌,温竹;充填悬突对牙周健康的影响[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6 周大明,韩杰;牙龈压排线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1996年04期
7 耿九玉,杨 军,陈兰芝;龈沟液中酶的稳定性与年龄性别关系的探讨[J];口腔医学;2002年01期
8 唐三保,程勇,黄颖慧,李中琴;悬突及其与牙周病关系的调查研究[J];口腔医学纵横;2000年02期
9 陈秀梅,何国华,肖茂春,廖学娟;修复材料对牙龈组织健康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3年01期
10 张贤华,吴织芬;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相关性的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2685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8523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