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5-30 08:59
【摘要】: 排龈技术(gingival retraction technique)应用在口腔修复学领域可以减少基牙预备时对牙周软组织的损伤,有助于获得精确的模型,提高修复体的边缘适合性,有利于牙周组织的长期健康。但排龈过程本身对牙周组织也存在一定损伤,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免疫学、组织学方法,研究临床最常用的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及排龈膏三种排龈方法对牙周损伤的大小及其恢复程度。目的是确定损伤最小的排龈方法,在义齿修复的同时尽可能维护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牙周组织的损伤。 研究内容: 临床实验研究:对牙周健康的前磨牙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排龈,检测龈沟液( 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 GCF )量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酶( enzyme)、炎性因子的含量的变化;动物实验研究:对犬牙排龈后进行组织学观察,从组织学角度评价三种排龈方法的损伤大小。 方法:(1)采用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排龈膏对牙周健康受试者的前磨牙进行排龈,于排龈前、排龈后30 min、1 d、3 d、7 d、14 d及28 d提取受试牙位GCF,称重法分析GCF量的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GCF中AST、ALP含量的变化;(2)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析上述实验牙位获得的GCF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3)采用上述方法对犬牙进行排龈后切取局部组织,常规制片,观察排龈前、排龈后30 min、1 d、3 d、7 d、14 d及28 d时组织学变化。 结果:(1)不论哪种排龈方法均可造成GCF量及其中AST、ALP含量的变化,表现为先增大,与排龈前相比有明显差别(P0.05),而后降低,且均能恢复至排龈前水平;但以时间为整体,三种排龈方法引起的这种变化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其中,不含药排龈线组GCF量及其中AST、ALP含量均在1 d时达到最大,含药排龈线组GCF和AST含量在1 d时达到最大,ALP在3 d时最大;排龈膏组三指标含量均在3 d时达到最大值。(2)三种排龈方法均可造成GCF中IL-1β和TNF-α含量的变化,变化趋势一致,均在排龈后1 d时达到最大值(P0.05),之后缓慢下降;以时间为整体因素考虑,三中排龈方法造成GCF中炎性因子的变化存在差异(P0.05)。不含药排龈线组IL-1β和TNF-α含量分别在28 d和14 d恢复至排龈前水平(P0.05);含药排龈线组和排龈膏组TNF-α在28 d恢复(P0.05),而IL-1β在排龈后28 d时仍较排龈前高(P0.05)。(3)三种排龈方法均造成局部牙周软组织发生组织学改变。不含药排龈线可造成龈沟上皮及牙合方结合上皮表层细胞水肿变性、细胞连接松弛,但损伤几乎不涉及上皮下方结缔组织;含药排龈线引起的上皮损伤与不含药排龈线组相似,但龈沟上皮下方结缔组织可出现少量炎细胞的浸润;排龈膏造成的损伤主要局限于龈沟上皮,对结合上皮上皮损伤较小,但其造成龈沟上皮下方结缔组织炎症最重,表现为大量的炎细胞浸润。排龈后14 d时不含药排龈线组组织学结构与排龈前无明显差别,含药排龈线组和排龈膏组至28 d时上皮结构基本正常,但仍有一定的炎细胞浸润。 结论:(1)不含药排龈线、盐酸肾上腺素排龈线及排龈膏排龈对牙周组织均存在一定损伤,但均可恢复。 (2)三种排龈方法中以排龈线造成的急性机械损伤最重,但其恢复较快。 (3)三种排龈方法中,排龈膏造成牙周组织的机械损伤最为轻微,但其对牙周组织存在一定化学损伤,恢复较慢。
【图文】:

对照组,龈线


图 6-1 对照组 图 6-2 对照组 图 6-3 对照组 图 6-4 对照组(×40) (×100) (×400) (×400)图 7-1 不含药排龈线组 图 7-2 不含药排龈线组 图 7-3 不含药排龈线组30 min (×40) 30 min (×100) 30 min (×400)

对照组,龈线


图 6-1 对照组 图 6-2 对照组 图 6-3 对照组 图 6-4 对照组(×40) (×100) (×400) (×400)图 7-1 不含药排龈线组 图 7-2 不含药排龈线组 图 7-3 不含药排龈线组30 min (×40) 30 min (×100) 30 min (×400)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8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渭莉,石红光;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中排龈术对牙周健康的影响[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2 李伟;应用排龈技术获取精细模型[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范俊霞;最新排龈技术——Expasyl排龈膏[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2年06期

4 ;最新排龈技术——Expasyl排龈膏[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5 ;最新排龈技术—Expasyl排龈膏[J];上海口腔医学;2004年02期

6 杜朝霞,汲平;临时冠在二次排龈法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5年02期

7 何振锋,何洁华;金属烤瓷牙不排龈粘固和排龈粘固的临床效果对照观察[J];广东牙病防治;2000年04期

8 王艳;李文;;排龈技术的研究进展[J];华西医学;2007年01期

9 张晓;2种排龈技术对固定修复效果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4期

10 梁超英;自制烤瓷修复用排龈止血牙线[J];北京口腔医学;199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增全;韩璐;桂和明;黄春活;汤兰萍;;龈纤维切断术对牙周组织影响的临床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李小彤;张丁;杨雁琪;傅民魁;;增龄因素对鼠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OPG)表达的影响[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王渝;穆亚冰;苗雷英;孙宏晨;李成库;;牙连牙周组织联合切片的脱钙与应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吴淑仪;李彦;乔永刚;;咬合垂直距离升高对大鼠牙周组织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段培佳;曹阳;陈雨雪;陈扬熙;;牙周炎大鼠正畸牙移动张力侧牙周组织中TGF-β1表达的研究[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段莉;邓芳成;和红兵;;生物活性玻璃引导牙周组织再生的组织学观察[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陈贵丰;胡秋荣;;人工种植牙的牙周组织健康观察[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8 杨楚峰;赵志河;王军;曹阳;;正畸力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中MMP-1、TIMP-Ⅱ的表达变化[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王渝;臧光祥;孙宏晨;李成库;;牙及牙周组织联合石蜡切片和染色技术[A];中华口腔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口腔病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钱英莉;樊瑜波;蒋文涛;;正畸力作用下尖牙移动过程的动态模拟及其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A];第七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秀娟;叩齿益健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王利;中年之后提防“老掉牙”[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3 孙雪松;牙齿缺失 易患痴呆[N];民族医药报;2005年

4 王建伟;拒绝“老掉牙”[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保健时报实习记者 黄馨;三个“3”还你一口好牙[N];保健时报;2006年

6 万慎曜;叩齿咽唾 养生延年[N];家庭医生报;2007年

7 宋伟;牙周缺损可以再生[N];大众卫生报;2001年

8 周云;培养孩子细嚼慢咽的良好习惯[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9 王建伟;拒绝“老掉牙”[N];保健时报;2006年

10 万慎曜;养生延年 叩齿咽唾[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q琪;hOPG基因修饰的组织工程化复合物修复自体牙周组织缺损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2 钱虹;fibromodulin在正常牙周组织、炎性牙龈组织和牙周损伤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表达[D];武汉大学;2004年

3 吴亚菲;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在牙周炎动物模型牙周组织中表达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芳;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骨再生中作用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曹猛;牙周膜中成纤维细胞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及雌激素对细胞骨分化能力影响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6 周静;牙髓、牙周组织中骨髓来源细胞特性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李玉成;组织工程化牙根组织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8 于美娇;系统归巢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牙周组织修复再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武俊杰;利用牙囊细胞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牙周样结构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徐琳;大鼠磨牙牙根发育期根端组织成牙能力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寅华;三种不同排龈方法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徐晓华;可注射吸水膨胀性排龈材料的研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3 段利军;实验性咬合创伤去除前后大鼠磨牙牙周组织的变化[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4 李冰;套筒冠和精密附着体固位体基牙牙周的微生物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5 袁林天;模拟失重大鼠牙体牙髓牙周组织的变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6 王双;骨皮质切开术后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变化[D];大连医科大学;2006年

7 薛涵;正畸加载自体移植牙牙周组织中ALP和bFGF表达的定量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刘丽丽;犬牙周膜牵张快速移动牙压力侧牙周组织中RANKL和OPG表达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潘克清;CBFA1及矿化相关蛋白在出生后小鼠牙体牙周组织发育中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璇;不同排龈方法对牙龈组织的影响[D];华北煤炭医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879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879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