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一种改良型牵张式种植体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08:35
【摘要】:种植义齿修复因具有传统义齿修复无法比拟的良好功能和美学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医生和患者的青睐。然而,各种原因导致的牙槽嵴高度不足却严重限制了其应用。目前可用于解决牙槽嵴高度不足的方法主要有骨移植、引导骨组织再生(GBR)、牙槽嵴牵张成骨(ADO)等。其中ADO是激发机体自身的再生能力而自然成骨,具有无需植骨、没有供骨区的二次创伤、骨吸收率低、获得骨量大、软组织可获得同步延伸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的关注。 现有的牙槽嵴牵张设备依据其植入的位置和功能可分为骨内型牵张器,骨外型牵张器和牵张种植体(DI)。与前两者相比,DI兼具了牵张器与种植体双重功能,仅需一次手术就可以完成颌骨牵张和种植体的植入,既简化了手术过程,减少了对牙周组织的创伤,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整体治疗时间。 虽然DI具有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在临床及研究应用中发现,现有牵张设备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设备体积较大,适用范围窄;二是设备结构复杂,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大;三是现有牵张设备在牵张完成后变成两端大中间小的哑铃型结构,一旦发生失败,,设备难以完整取出,进而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对现有牵张设备进行改进,解决上述的一项或几项问题,是推广DI应用的关键。 本课题针对牙槽嵴高度不足时的种植修复问题,设计应用一种改良型DI。通过有限元优化设计,离体生物力学测试,以及离体、在体动物牵张实验评价该DI的性能。以期通过对DI相关参数的优化改良,使之从功能上实现“早期可靠牵张,远期最佳载力”。 第一部分:有限元优化设计 实验一: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方法:以一种旋入型DI的结构为参照。在Pro/E软件中分别建立DI-基台复合体(DAC)及自适应变化的下颌骨的三维实体模型,并将二者组装在一起,成为最终模型。分别施加轴向100N及颊舌向45度30N的力。采用皮质骨、松质骨及DI的最大米塞斯应力(Max EQV stress)和DAC的位移对模型进行可靠性检验。 结果:成功建立了包含下颌骨骨块及DA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可靠性检验结果证实模型可靠。 实验二:中心牵张螺丝(DS)直径(D)的优化分析 方法:设定DS的D为输入变量(1.0~3.0mm),应用Ansys DesignXplorer三维有限元优化分析模块,对这一个参数进行优化分析。 结果:随着D的增加,在轴向力的作用下,皮质骨、松质骨和DS的EQV峰值分别下降了21.83%、69.60%、62.67%,DS位移峰值下降22.22%;在颊舌向力的作用下,皮质骨、松质骨和DS的EQV峰值分别下降13.30%、31.69%、44.92%,DS位移峰值下降12.75%。当D≥2mm时,应力及位移可以达到最小。 实验三:DI骨内上下两段长度比例(R)的优化分析 方法:设定R为输入变量(5:5~9:1),应用Ansys DesignXplorer三维有限元优化分析模块,对其进行优化分析。 结果:随着R的增加,在轴向力的作用下,皮质骨、松质骨及DAC的EQV峰值分别下降了9.19%、19.25%、32.97%,DAC位移峰值下降6.18%;在颊舌向力的作用下,皮质骨、松质骨和DAC的EQV峰值分别下降10.94%、67.32%、12.63%,DS位移峰值下降9.36%。当R=8:2时,应力及位移可以达到最小。 第一部分结论: 1.成功建立了包含下颌骨骨块及DAC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2. D≥2mm,R=8:2为最优设计参数。 第二部分:离体实验 实验四:DI设计加工制作及离体生物力学测试 方法:根据上述优化结果,设计并加工制作出一种改良型DI。将牵张高度为6mm的DI与普通种植体进行相关生物力学性能的比较分析,分别进行了轴向拔出实验及周期荷载疲劳实验的检测。 结果:轴向拔出实验的结果显示,DI的最大拔出力为1106±75.22N,普通种植体的最大拔出力为1094±114.3N,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周期荷载疲劳实验结果显示,经历240万次(模拟10年咀嚼状态)的加载,所有牵张种植体试件与普通种植体的试件均未发生断裂疲劳。 实验五:离体牵张测试 方法:在新鲜的犬离体下颌骨上模拟DI植入及牵张的全过程:水平截骨-打种植孔-平行植入两枚DI-垂直截骨-更换牵张螺丝-试牵张。 结果:手术操作过程顺利,成功将游离骨块牵起。 第二部分结论: 1.牵张6mm的改良型DI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2.该改良型DI具备可靠的牵张性能。 第三部分:动物实验 实验六:双侧下颌牙槽嵴萎缩动物模型的建立及DI植入术 方法:选择3只杂种犬作为实验动物。通过拔除其双侧下颌全部前磨牙并进行牙槽嵴修整,建立双侧下颌牙槽嵴萎缩的犬模型。在确定模型建好后,采用一种自创的全新的手术方式,在双侧分别植入两枚DI。 结果:拔牙三个月后大体及X线片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了双侧下颌牙槽嵴萎缩的犬模型;新式DI植入手术操作方便、出血量少,成功将DI植入。 实验七:牵张早期成骨效果的评价 方法:DI植入后5天将连接螺丝更换为牵张螺丝并开始第一次牵张,每两天牵张1次,每次牵张1mm,牵张6次达到6mm的牵张高度。观察30天后将动物处死,分别通过大体、X线、CT、Micro-CT、组织病理学分析评价其牵张早期成骨的情况。 结果:牵张30天后,大体观察可见8枚DI均稳定,未出现松动、脱落。牵张区域新生组织色泽偏暗红,质地较硬,颊侧新生组织表面粗糙不平,舌侧较为光滑平整,肉眼已分辨不出截骨线位置;X线、CT、Micro-CT、硬组织病理结果显示牵张区域成骨活跃,已有部分新生骨生成;牙龈组织病理示牙龈组织已基本恢复正常状态,仅个别标本的部分区域可见牙龈上皮层增厚,细胞层数增多。 第三部分结论: 1.新式DI植入术能有效减小术区软硬组织的创伤,有利于游离骨块的稳定性及成活。 2.动物实验早期结果证实参数优化后的DI具有较为可靠的牵张成骨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苗;牵张种植体的穿龈植入术[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02期

2 范鹏举,黄跃生,黄晓元,郑军;烧伤血清加缺氧条件下高牵张对心肌细胞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23期

3 张国华;利用骨结合种植体的骨牵张成形术行上颌前移的实验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8年05期

4 尹军祥,程龙献;牵张引起心肌细胞内钙变化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4年03期

5 李晓东,黄跃生;心肌细胞牵张模型建立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33期

6 杜武聪;牵张抗阻试验——检查肌肉损伤的一种方法[J];颈腰痛杂志;1990年04期

7 胡敏!100853,洪民!100853;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牵张成骨技术的实验研究进展[J];北京口腔医学;2000年02期

8 刘荣韬,尹华虎,王正荣;牵张激活心肌细胞NF-κB及其调控β-MHC基因表达的研究[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李延海,钮伟真;心脏机械电反馈的特点及其有关机制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10 应彬彬,胡静,邹淑娟,王志国,李继华;BMP和PDGF在兔下颌牵张后新骨组织中的时空表达[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卫东;郑晓辉;龙洁;李声伟;;不同牵张频率对牵张区成骨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田卫东;郑晓辉;龙洁;李声伟;;不同牵张频率对牵张区成骨细胞PCNA表达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胜年;陆爱云;;骨骼肌伤后牵张与跑动对其材料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4 付丽;周延民;;平台转换结构中肩台变化对种植体-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A];第六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5 伍骥;;Methylpreldnisolone对牵张状态下脊髓的保护效应[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刘晓阳;陈晓飞;任雁宏;詹庆元;杨春;王辰;;过度牵张诱发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粘附相关的抗损伤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潘小华;龙建军;;牵张手法治疗慢性运动性软组织损伤[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钮伟真;Frederick Sachs;;成年大鼠心房肌牵张敏感钾通道的动态特性[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9 禹永春;郭慧淑;朴琳;李林;李在琉;许文燮;;胞内钙在牵张引起胃平滑肌细胞毒蕈碱受体门控电流增加过程中的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1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10 邹国耀;黄平;邹志远;;持续性牵张对兔脊髓SOD和MDA改变及后肢运动功能的近期影响[A];第十九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针刺配合手法被动牵张运动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有较好疗效[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2 常华;肩臂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 苏亚平;高枕无忧吗?[N];大众卫生报;2001年

4 常华;髋部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姜学芳;应消除对头痛的误解[N];云南科技报;2003年

6 副主任医师 陈志元;肩周炎为何夜晚更疼[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7 任贤云 段继文;颞颌关节紊乱引起的疼痛[N];健康报;2005年

8 ;高枕无忧?[N];中国质量报;2000年

9 郝锡铭;大腿后肌牵张练习[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10 程

本文编号:26945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945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