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VEGF-C、ANGIOGENIN-1和ENDOSTATIN蛋白在口腔颌面淋巴管畸形发生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03 11:34
【摘要】:研究背景 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往往导致“巨舌”、“巨唇”,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和功能。不仅可引起局部畸形和容貌缺陷,还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随着研究的深入,基因突变导致淋巴管形成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淋巴管形成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导致淋巴管畸形形成这一观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查阅目前对淋巴管畸形病因研究现状,根据基因表达改变导致相应内皮细胞数量改变,本研究拟重点研究淋巴管和血管内皮细胞生成相关因子在脉管畸形中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探讨脉管畸形的发病原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淋巴管生成因子之一。肿瘤细胞分泌的VEGF-C可与VEGFR-3结合,通过促进LEC(lymphatic endothelial cell,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存活来介导淋巴管生成。完整结构的VEGF-C仅结合VEGFR-3,而加工后成熟的VEGF-C片段与VEGFR-3亲和力显著增强。VEGF-C纯合子缺失(homozygous deletion)导致小鼠淋巴管生成的缺乏,提示在小鼠胚胎淋巴管发育过程中VEGF-C是必需的。研究还发现,VEGF-C可以与其他受体结合而启动淋巴管生成信号。此外,Sidle DM等发现,VEGF-C的高表达与淋巴管畸形的复发有关。 促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Angiopoietin,ANG)是新近才发现的一族蛋白分子,它们是肿瘤分泌的生长因子,能刺激新血管的生长。包括ANG-1、ANG-2、ANG-3和ANG-4四种分子。Ang作用于内皮特异的Tie-2受体(tie-2 receptor,Tie2),维持成熟血管的完整性及静息状态,并参与生理及病理情况下的血管新生。目前研究认为,ANG-1的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多少关系不大,而ANG-2的表达是肿瘤血管新生起始及加强的因素,与肿瘤血管生成数目、临床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在体内、体外试验中证实ANG-1促进淋巴管内皮细胞生长和淋巴管生成。 内抑制素(Endostatin,END)是1997年由O'Reilly等从患内皮细胞瘤(EOMA)的小鼠血清中首先分离得到的,它是由胶原蛋白X临近Ⅶ的降解产物,可作为肿瘤源性血管生成抑制物。研究发现,其在体外能够强烈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游走。在加入少量内抑制素后,不久可见淋巴管内皮细胞的死亡,随着浓度的增加细胞死亡的数量明显增多,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作用于血管内皮的机制相似:即直接与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阻断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阻断了信号传递的通路而发挥作用;可抑制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1,从而促使内皮细胞凋亡加速;可以直接激活黏斑激酶(FAK),破坏内皮细胞斑的形成,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直至内皮细胞逐渐变圆、离壁、浮起、死亡。 目的 为探讨VEGF-C、ANG-1、END蛋白在口腔颌面淋巴管畸形中的表达及其与该病变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本实验选择不同类别及发生部位的淋巴管畸形病变组织及正常颌面部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VEGF-C蛋白、ANG-1蛋白、END蛋白的表达情况,以了解它们与淋巴管畸形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三种蛋白之间的相互关系。 材料和方法 1.收集郑州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02年7月—2006年12月存档的口腔颌面部淋巴管畸形石蜡标本61例(微囊型14例,大囊型30例,淋巴管畸形合并微静脉畸形17例)。其中舌部29例,腮腺区5例,颏下区及上颈部18例,颊部9例。患者年龄2月~66岁,中位年龄13.9岁。研究对象术前均未接受硬化等其他治疗。口腔颌面部正常组织10例为阴性对照。经中性福尔马林溶液(PH=7.4)固定,常规脱水后石蜡包埋。 2.应用SA1022两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VEGF-C蛋白、ANG-1蛋白、END蛋白的表达情况。 3.对染色结果进行观察(并经计算机图文定量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14.0软件包处理,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法,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以α=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1.VEGF-C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少量可见于细胞膜,呈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在颌面部正常组织中VEGF-C蛋白表达很弱。在淋巴管畸形与正常组织之间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C蛋白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中表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与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ANG-1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少量可见于细胞膜,呈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在颌面部正常组织中表达很弱。淋巴管畸形中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1蛋白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与正常组织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END蛋白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浆,少量可见于细胞膜,呈棕黄色颗粒,弥漫分布。在颌面部正常组织中END蛋白呈一般表达。而与淋巴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很弱,两者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ND蛋白在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与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Spearmans等级相关分析显示,VEGF-C与ANG-1,VEGF-C与END蛋白的表达情况在淋巴管畸形病变组织中有相关性(p<0.05)。 结论 1.VEGF-C蛋白表达与淋巴管畸形相关。VEGF-C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淋巴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VEGF-C蛋白可能是对淋巴管畸形进行病因学研究的指标之一。 2.ANG-1蛋白表达与淋巴管畸形相关。Ang-1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淋巴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ANG-1蛋白可能是对淋巴管畸形进行病因学研究的指标之一。 3.END蛋白表达与淋巴管畸形相关。END蛋白异常表达可能在淋巴管畸形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作用。END蛋白可能是对淋巴管畸形进行病因学研究的指标之一。 4.在淋巴管畸形病变组织中,VEGF-C与ANG-1,VEGF-C与END蛋白的表达具有相关性。 5.联合检测VEGF-C、ANG-1和END蛋白,可能有助于淋巴管畸形病变的检测、治疗和预后判断。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于大海,温玉明,孙劲东,韦山良,谢鸿鹏,庞芳河;口腔癌VEGF-C mRNA表达和血管及淋巴管生成与淋巴道转移关系的研究[J];癌症;2002年03期

2 张恩立,秦启生,夏胜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及应用[J];法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3 白轶;孙志军;赵怡芳;;淋巴管畸形病变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05期

4 戚晓亮;顾岩;;肿瘤淋巴管生成分子生物学进展[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6年08期

5 谢方民,程园园,邵旭建;内抑制素和血小板因子-4对淋巴管内皮细胞生成的影响[J];解剖学报;2005年04期

6 林文雄;苏振民;王彪;;Ang-1、Ang-2、Tie2及VEGF在血管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6年02期

7 张雷雷;胥全彬;马清钧;;血管生成素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2006年02期

8 王晓蕾,陈锡美;肿瘤淋巴管生成的信号转导途径与肿瘤淋巴转移[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9 王俊;郭燕;陈正堂;朱波;;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6947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947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