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一种国产骨胶原及胶原膜用于拔牙位点保存的短期疗效评价

发布时间:2020-06-03 18:32
【摘要】:目的:为了预防或减缓牙齿拔除后牙槽骨吸收,保证后期种植手术的顺利进行,可以对拔牙窝进行位点保存。目前,拔牙位点保存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骨粉)和胶原膜(Bio-Gide)的联合应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联合使用这两种材料可以保存牙槽嵴的量。而Bio-Oss Collagen在Bio-Oss的基础上,增加了10%的胶原基质,可塑性得到了改善。本临床试验以“Bio-Oss Collagen骨填充材料+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为对照,评价“国产生物骨+生物膜”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的效果。研究方法:54名拔除1颗第一磨牙且伴有5 mm以上骨缺损需要修复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Bio-Oss Collagen骨填充材料+Bio-Gide可吸收生物膜)和试验组(国产生物骨+生物膜)。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进行CBCT检查,评价术后6个月各矢状面牙槽骨高度以及宽度的变化。结果:在CBCT矢状面上测量,术后6个月,试验组近中、中央、远中颊侧的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1.203±1.233 mm、1.179±1.228 mm、1.303±1.186 mm,对照组近中、中央、远中颊侧牙槽骨高度分别降低0.963±1.226 mm、0.955±1.225mm、1.199±1.090 mm,上述三个位置的矢状面高度变化值,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近中、中央、远中舌侧牙槽骨均有减少,骨吸收量少于颊侧,近中、中央、远中在不同位置的矢状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近中、中央、远中矢状面,牙槽嵴顶根方1 mm、4 mm和7 mm位置的牙槽骨宽度,牙槽嵴顶至根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牙槽骨宽度减少量有降低的趋势。在相同矢状面、牙槽嵴顶根方位置,对照组吸收量更少,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第一磨牙应用国产生物骨+生物膜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维持一定的牙槽骨骨量,与进口材料相比无差异。
【图文】:

生物膜,牙槽窝,龈袋,微创


2.2 实验方法2.2.1 手术过程试验组:不翻瓣情况下微创拔除第一磨牙,牙齿拔除后,彻底清除牙槽窝内的炎性肉芽组织,尽量保护颊、舌侧的牙槽骨壁,生理盐水冲洗牙槽窝。在颊舌侧牙焒骨膜下潜行分离,依据骨缺损情况,植入组合式骨修复材料中的生物骨,修剪生物膜,将生物膜光滑面朝向软组织,粗糙面朝向骨材料组织,,骑跨式覆盖拔牙创面,两端伸入颊舌侧牙龈袋内,颊舌侧粘膜拉拢缝合。对照组:植入材料为 Bio-Oss Collagen 骨充填材料+Bio-Gide 可吸收生物膜。方法同试验组(图 1)。每个中心的患者均由同一术者采用同一术式进行上述的位点保存术,术者为具有丰富的相关技术经验的高年资医师。

示意图,示意图,矢状面,牙槽嵴顶


CT 检查及测量 i-CAT CBCT,在 120 kVp、5 mA 条件下拍摄 CBCT。,身体保持垂直坐立,下颌角与口角连线和地面平行角线,使激光和口角线对齐,调整颌托与患者下颌高紧病人头部。扫描层厚 0.3 mm。术后 6 个月使用同样后使用 OnDemand 3D Dental 第三方软件读取数据进行 6 个月 CBCT 各断层(牙槽嵴顶根方 1 mm、4 mm 和央矢状面和远中矢状面)进行定点测量以下指标(图 央,远中矢状面颊舌侧牙槽嵴高度改变量 BHC(BHC=1-LH0);近中,中央,远中矢状面牙槽嵴顶根方 1 m变量 HW1C(HW1C=HW1-PW1)、HW4C(HW4C=H=HW7-PW7)。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应小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研究及防治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年07期

2 吴春;孙永宁;金波娜;吴学礼;王福斌;王广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9年13期

3 单煦;;浅谈生物膜特性与利用[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年09期

4 梁祖霞;;生物膜的装配和起源[J];生物学教学;1984年01期

5 宋绪磊;Roland Pahl;Jan Fischer;;饮料灌装车间生物膜形成的物质条件和环境因素[J];中外酒业·啤酒科技;2018年07期

6 胡文权;;神通广大的“生物膜”[J];农药市场信息;2017年07期

7 高志鹏;陈康勇;郭佳婧;;抗生素与抗菌药物协同作用防控生物膜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杂志;2017年03期

8 吴晓燕;罗燕;邓国辉;杨国良;;蓝科肤宁医用愈肤生物膜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年27期

9 潘斌;;生物膜“穿越”题的知识映射分析[J];教学考试;2017年15期

10 张晓燕;杨金辉;;碳纤维束生物膜修复技术在景观湖泊水体净化处理中的研究进展[J];城市地理;2016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水文;张楠;;群体感应系统及生物膜形成抑制的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大会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2 郑波;;生物膜研究进展[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3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呼吸道感染学术大会暨第一届多学科抗感染治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于树云;宋诗铎;;万古霉素联合盐酸氨溴索对表葡菌生物膜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大会资料[C];2011年

6 唐梦丹;郑建锋;赵敬军;;曲霉生物膜研究进展[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隋森芳;;从分子到细胞——生物膜研究发展的动力[A];第七届全国生物膜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8 陈Oz;;生物膜与后基因组时代[A];后基因组时代的基因功能研究——青年科学家论坛第八十次活动论文集[C];2003年

9 吴骏逸;陆维昌;陈邦林;;新型悬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刘学娟;田发林;张现仁;仲崇立;;探索渗透压对生物膜管珠状不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2016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怀碧;免套袋膜使用前后注意事项[N];农资导报;2017年

2 薛东升 朱海朋 刘庆利;痰热清:穿透细胞生物膜凸显抗菌特色[N];健康报;2017年

3 记者 孙琪;顶级专家聚蓉 研讨防治“生物膜”[N];四川日报;2011年

4 唐伟;生物膜研究领域的新收获[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冯卫东;一种小分子能防止细菌形成生物膜[N];科技日报;2014年

6 记者 常丽君;合成生物膜能像活细胞一样生长[N];科技日报;2015年

7 本报记者 李颖;生物膜+微孔曝气 净化水体初战告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8 记者  刘传书;生物膜技术让污水变清水[N];科技日报;2006年

9 常丽君;新系统能将生物膜改造成生物材料工厂[N];科技日报;2014年

10 田建军;生物膜为污水处理提供新模式[N];经济参考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学娟;生物膜形变动力学及其与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年

2 徐帆;多种生物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学应用[D];南京大学;2015年

3 陈李萍;纳米粒子的生物膜内吞动力学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4 聂署萍;感染型无乳链球菌分子流行特征分析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8年

5 耿红娟;应用双功能嵌合肽修饰钛种植体表面抑制生物膜形成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8年

6 陈益山;细颗粒泥沙生物膜生长及对吸附与解吸影响的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侯俊先;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改性及生物膜内部传递现象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8年

8 方淑梅;Rhodococcus rhodochrous BX2对脂肪腈的降解机理及其在含腈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9 仇s

本文编号:2695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695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a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