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粘接系统的牙本质粘接界面形态学观察
发布时间:2020-06-17 13:06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系统牙本质粘接剂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学特点,并对比两种粘接系统共4种粘接剂与牙本质之间粘接性能。 方法: 选择45颗新鲜拔除的、未经治疗或其他处理的磨牙,要求牙齿完整、无龋坏、无裂隙、根尖发育完全。用刮匙刮除牙周附着的软组织及结石,室温下0.9%生理盐水中保存备用,保存期不超过30天。 45颗磨牙在喷水降温下用高速涡轮机金刚砂车针垂直于牙齿长轴磨去咬合面釉质层,直至釉质牙本质界下。随机分为5组,A组:先用体积分数为35%磷酸凝胶酸蚀牙本质粘接界面15sec,蒸馏水冲洗20sec,干棉球吸去洞壁表面多于水分。将PrimeBond NT滴入配置皿中1-2滴,小毛刷蘸取适量应用于洞壁表面2层,静置20sec,微风轻吹残留溶剂5sec,使表面呈光亮样,光固化灯照射15s;B组:先用体积分数为35%磷酸凝胶酸蚀牙本质粘接界面15sec,蒸馏水冲洗20sec,干棉球吸去洞壁表面多于水分。将Adper TMSingle Bond2滴入配置皿中1-2滴,小毛刷蘸取适量应用于洞壁表面2层,静置20sec,微风轻吹残留溶剂5sec,使表面呈光亮样,光固化灯照射15s;C组:将Adper Easy One滴入配置皿中1-2滴,小毛刷蘸取适量应用于洞壁表面2层,静置20sec,微风轻吹残留溶剂5sec,使表面呈光亮样,光固化灯照射15s;D组:取可乐丽菲露SE Bond A液和B液等量各1滴,小毛刷蘸取适量A液涂于牙本质层,微风吹干,涂布B液于光固化照射15sec。以上所有的粘接界面以Z350复合树脂充填修复,厚度约2mm,光固化灯固化40sec。将所有试件均浸于37℃蒸馏水中24h。 第五组(n=5)组随机选取1个标本用于观察正常牙本质的形态;选取2个标本使用Gluma Etch20GEL酸蚀粘接表面,保持15s,用水冲洗15s,其中一个采用PrimeBond NT粘接剂涂布,光固化灯照射15sec,另一个采用Adper TMSingle Bond2粘接剂涂布,微风轻吹,光固化灯照射15sec;1个标本取可乐丽菲露SE Bond A液和B液等量各1滴,小毛刷蘸取适量A液涂于牙本质层,微风吹干,涂布B液于光固化照射15sec;1个标本取Adper Easy One滴入配置皿中1-2滴,小毛刷蘸取适量应用于洞壁表面2层,静置20sec,微风轻吹残留溶剂5sec,使表面呈光亮样,光固化灯照射15s;E组标本均水平切片2mm。每颗牙沿牙体长轴方向纵切为大约1mm厚的试件,并在流水下用500目-2000目水砂纸打磨,最后使用电镜布擦拭,制备扫描电镜试样,观察各种粘接剂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所有的试件均使用超声冲洗3分钟并干燥,喷金后置于电镜下观察。 结果: 牙体剖面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Magnification bar=10μm)观察 在经各种粘接剂处理后的牙本质表面的电镜超微形态学观察可见:各自酸蚀组牙本质小管管口封闭良好;而全酸蚀粘接系统PrimeBond NT组牙本质小管暴露,封闭不严密。 各实验组在牙本质和复合树脂间均有明显的玷污层形成,但厚度有所不同。自酸蚀系统中的Adper Easy One最薄,平均2.0μm,其余2种在3.0-4.0u m之间。全酸蚀粘接系统PrimeBond NT组最厚约为12μm之间。 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较薄,但均匀一致,树脂突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无裂隙出现,树脂突短、细,但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全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比较均匀,但与其下方未脱矿的牙本质间有明显的裂隙出现,在牙本质小管内可聚合形成树脂突,而在树脂突表面有树脂侧支呈树枝状横行排列,且和相邻的树脂突相连接,树脂突较粗,长短不均匀,同时有断裂的树脂突出现。 采用多个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的LSD-t检验,进一步对四组的混合层厚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A组与B组比较,P0.05,认为A组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比较,P0.05,认为A组与C、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分别与C、D组比较,P0.05,认为B组与C、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P0.05,认为C组与D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树脂突长度比较结果:A组与B组比较,P0.05,认为A组与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C、D组比较,P0.05,认为A组与C、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分别与C、D组比较,P0.05,认为B组与C、D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与D组比较,P0.05,认为C组与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酸蚀粘接剂PrimeBond NT形成的混合层比较均匀,但与其下方未脱矿的牙本质间有明显的裂隙出现,在牙本质小管内可聚合形成树脂突,而在树脂突表面有树脂侧支呈树枝状横行排列,且和相邻的树脂突相连接,树脂突较粗,长短不均匀,同时有断裂的树脂突出现。 自酸蚀粘接剂Adper Easy One和可乐丽菲露SE Bond形成的混合层均较薄且均匀一致,Adper Easy One所形成的混合层最薄,树脂突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无裂隙出现,树脂突短、细,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 自酸蚀组牙本质小管口封闭良好;全酸蚀PrimeBond NT组可见树脂突的断裂,牙本质小管暴露,封闭不严密。自酸蚀粘接系统在引起术后敏感方面优于全酸蚀粘接系统,全酸蚀粘接系统在粘接力度方面优于自酸蚀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1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7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世宾,王美青,蒋维中,蔡淑静,张俊华;牙齿磨片制作方法的改进[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2期
2 李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牙本质粘接界面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3年04期
3 张帅;吴红];;牙本质粘接剂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S1期
4 赵信义;何惠明;刘芳;王俊成;;牙本质粘接界面微渗漏的二维形态[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8年01期
5 于e
本文编号:2717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176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