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4 16:56
【摘要】: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数据进行头颅三维重建,并对下颌骨三维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对比研究手术前后的测量结果,探讨下颌角截骨手术对下颌骨形态变化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效果,为临床下颌角截骨整形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手术方式为下颌角弧形截骨术联合外板劈除进行下颌角截骨整形术的20名女性患者(年龄20~35岁,平均25.5岁)的完整CBCT资料,将CBCT扫描数据导入到三维设计软件ProPlanCMF中进行重建,对三维模型分割、定点,确定相应参考平面,分别测量手术前后反映下颌骨形态的7个测量项目:下颌角间距(Go-Go)、下颌升支长度(Cd-Go)、下颌体部长度(Go-Me)、角区最大宽度(Go-Ri)、下颌角开张度(Ar-Go-Me)、下颌骨倾斜度(MP-FH)和下颌角外翻角(MR-MA),测量由同一测量者测量3次,每次间隔3天,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配对检验。结果1、三维图像显示,术后10天内显示下颌骨截骨面边缘锐利,表面较为粗糙。术后6个月通过截骨区骨皮质的增厚以及下颌角区骨皮质的再生,使术后10天的粗糙锐利截骨面消失,代之为边缘光滑流畅柔和的截骨面,形成了柔和自然的下颌角新形态。2、下颌角截骨整形手术前与术后10天各项测量指标显示:Go-Go减小(102.94±5.07mm,94.53±4.60mm);Cd-Go两侧减小,左侧(60.97±5.54mm,47.18±5.59mm),右侧(62.51±5.58mm,48.03±5.86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2.97±2.71mm,79.01±4.02mm),右侧(74.23±2.71mm,79.14±3.99mm);Go-Ri两侧减小,左侧(38.76±3.90mm,33.89±3.64mm),右侧(39.13±3.20mm,33.44±3.17mm);两侧Ar-Go-Me增大,左侧(109.44±4.06°,124.11±4.89°),右侧(110.25±4.00°,124.35±4.80°);两侧MP-FH增大,左侧(16.48±3.81°,26.39±4.52°),右侧(15.81±4.04°,26.33±5.19°);两侧MR-MA减小,左侧(12.08±2.72°,0.76±1.06°),右侧(11.45±2.63°,0.78±1.10°)。手术前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所有测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手术使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变小,而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手术后双侧下颌骨对称性良好。3、术后6月与术后10天各测量项目比较显示:Go-Go(95.53±4.60mm,95.02±4.97 mm);Cd-Go两侧变长(左侧47.18±5.59mm,47.33±5.57mm,右侧48.03±5.86mm,49.40±6.14mm);Go-Me两侧变长(左侧79.01±4.02mm,79.23±4.06mm,右侧79.14±3.99mm,79.37±4.38mm);Go-Ri两侧变大(左侧33.89±3.64mm,34.10±3.60mm,右侧33.44±3.17mm,33.58±3.12mm);两侧Ar-Go-Me减小(左侧124.11±4.89°,123.89±5.02°,右侧124.35±4.80°,124.02±3.98°);两侧MP-FH减小(左侧26.39±4.52°,26.19±4.52°,右侧26.33±5.19°,25.97±5.27°);两侧MR-MA变大(左侧0.76±1.06°,0.86±1.07°,右侧0.78±1.10°,0.83±1.01°)。术后6月与术后10天上述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各测量项目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手术后截骨面骨再生,下颌骨形态发生变化,但骨再生并未影响术后效果。结论1、下颌角弧形截骨联合外板劈除术能有效去除下颌角区骨质、提高下颌角点高度,从而缩小下颌角间距、下颌升支长度、下颌角外翻角、角区最大宽度,同时使下颌角开张度、下颌骨倾度、下颌体部长度变大达到改变面部轮廓形态的目的。2、术后在截骨面存在骨愈合,表面能形成新的骨痂及骨皮质,会改变下颌骨形态,能够使截骨线及截骨面显得更为流畅及自然,并不影响术后面部轮廓形态。3、基于CBCT数据三维重建的下颌骨模型,通过全方位的缩放、旋转等操作可以直观全面地显示在X线片上无法呈现的三维解剖结构,并能从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观察及任意切割、旋转,准确细致地观察下颌骨形态的差别,对下颌骨的测量更准确可靠,可以术前精确规划下颌角截骨术的手术方案,术后定量评估手术的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782
【图文】:

截骨,下颌角,外板,弧形


槽神经管位置设计下颌角截骨线,预测术后面部的形态,与患者沟通让其直观了解手术的部位、下颌骨截骨的量及手术后效果,达成共识后最终确定手术方案(图1)。手术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采用口腔前庭沟切口入路,充分显露下颌骨升支的中下部、下颌角和下颌骨的体部后,用摆动据按术前设计进行下颌角全层弧形截骨后,再进行下颌骨外板去除术。仔细检查及止血后,放置负压引流,分层间断严密缝合切口,加压包扎。术后使用止血药及抗生素1~2日、地塞米松3日。术后第1日拔出负压引流管,术后10日拆线。

模型图,下颌骨,三维重建,模型


三维重建下颌骨模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淑江;;不同方法治疗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效果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8年03期

2 李蕙;崔军辉;刘磊;;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入路研究进展[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6年03期

3 欧阳东;刘继雄;顾晓明;;手术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20例[J];武警医学;2015年03期

4 王昭领;刘颖;杨璐;黄迪炎;朱国雄;;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失败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J];临床误诊误治;2015年06期

5 刘伟军;;下颌骨髁突骨折65例治疗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5年26期

6 李耀俊;阮征;张学斌;忻文雷;厉祯;黄远亮;;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治疗方法的初步探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年04期

7 王凡;杨庆福;;成人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及治疗探讨[J];上海口腔医学;2011年04期

8 何冬梅;杨驰;;下颌骨髁突骨折的分类及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年04期

9 薛雷;周青;;下颌骨髁突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价[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年05期

10 周庆豪;;内镜下治疗下颌骨髁突骨折36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斯;龙星;;人类下颌骨髁突潮标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罗淑芳;龙星;邓末宏;;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手术固定治疗中的应用[A];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3 凌久德;;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治疗分析[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4 周青;谭海松;杨鸣良;张斌;薛雷;;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不当至颞下颌关节强直的病因分析[A];第九次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5 胡敏;;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治疗——实践与思考[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徐凡;周青;张丹;程慧娜;;一例成年男性下颌骨髁突特发性吸收病例报告[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7 杨鸣良;;下颌骨髁突骨折外侧脱位移位手术复位关键要点[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8 马秦;;儿童下颌骨髁突骨折诊治及愈合机制研究[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9 钟少波;郑长泰;廖天安;;下颌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50例临床观察[A];海南省口腔医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朱慧勇;余丹;黄崇上;;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回顾研究[A];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然;Bmal1通过调控OPG的表达影响下颌骨的发育[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麒麟;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对出生后小鼠下颌骨髁突软骨发育与维持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树;基于CBCT数据的下颌角截骨前后下颌骨形态变化的三维测量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9年

2 张云绮;3D打印技术在下颌骨缺损修复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3 何善志;下颌骨髁突矢状骨折手术撑开器的研发及临床应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年

4 刘晓丹;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囊内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观察[D];大连医科大学;2018年

5 赵文均;运用CBCT对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保守治疗后骨改建的观察[D];遵义医学院;2018年

6 刘山春;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牵张成骨联合固定期耠板对下颌骨形态的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7 黄崇上;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临床回顾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李红梅;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的回顾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6年

9 范尉;115例髁突骨折病例的回顾性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4年

10 梁鑫;FGFR2功能增强对小鼠下颌骨髁突发育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728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28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c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