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影响的三维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28 18:06
【摘要】: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咽腔间隙的改变以及舌体、舌骨位置的改变。分析下颌后退与舌骨、舌体位移及咽腔缩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 对象与方法: 选取就诊于南开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被诊断为骨性Ⅲ类错(?)畸形,采用正畸间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9-26岁)及正常人群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19-30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实验一组(T1):仅采取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 SSRO)即单颌手术组;实验二组(T2):采用双颌手术,SSRO加上颌LeFortⅠ型截骨术即双颌手术组;对照组(T0)即正常人群组。所有患者术前一周,术后半年及对照组拍摄锥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原始数据载入软件重建三维模型。以蝶鞍点(S)为原点并以鼻根点(N)和颅底点(Ba)为基准点建立三维坐标系。以鼻咽顶、硬腭平面、悬雍垂尖,会厌尖和会厌谷为标志,将咽腔分为四段。本研究测量除鼻咽区外的三段咽腔。在MRR相中测量各区段最窄处矢状径、冠状径及截面积。在气道SSD相中测量三段各自及总容积。在颅颌面SSD相中测量颏前点(Pg),舌骨点(H)和舌根点(T)的三维坐标值。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变化,采SNK-q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下颌后退量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单颌手术组:术后各段矢状径、截面积和容积缩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径中只有喉咽段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矢状径和冠状径小于正常组,但无显著性差异,各段截面积和容积则显著小于正常组(P0.05); 2.双颌手术组:腭咽段各测量项目均有增大趋势;舌咽段和喉咽段的截面积和容积仍发生显著缩小,但缩小程度要小于单颌手术组。与正常组相比,术后舌咽段和喉咽段容积仍显著小于正常值,腭咽段的容积要显著大于正常组(P0.05); 3.舌骨、舌体位置改变:术后舌骨发生了后下移位(P0.05);舌根点向后平均移动了4.04mm(P0.01); 4.相关性:19项相关性比较:P0.01有9项占47.37%;0.01≤P0.05有5项占26.31%;P0.05有5项占26.31,其中下颌后退与总容积缩窄程度相关性最强,(r=0.834,P0.01)。 结论: 1.骨性Ⅲ类错(?)畸形经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上气道间隙在腭咽段、舌咽段和喉咽段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而且舌骨发生后下移位,舌根向后移位。 2.双颌手术不仅可以增大腭咽段气道间隙,而且可以减小下颌后退量,降低舌咽段和喉咽段气道间隙缩小的程度。 3.下颌后退量与舌骨、舌体位置变化及咽腔缩小程度有较大的相关性,因此需严格控制下颌后退量和术后严密监测呼吸状况,以减小发生医源性OSAHS的可能。 4.基于锥束CT建立的三维气道模型可以清楚观察上气道解剖特点和准确、整体评估气道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5
【图文】:

咽腔,悬雍垂


1.1.2.2咽腔解剖分区与测量项目咽腔解剖分区[’“l:以鼻咽顶、硬愕平面、悬雍垂尖,会厌尖和会厌谷为标志,将咽腔分为四段(见图3,图4):①鼻咽段 (nasopharygealai二ay),鼻.咽顶到愕平面;②愕咽段 (velopharygealairway),硬愕水平线到悬雍垂尖;③舌咽段 (tonguePharygealairway),悬雍垂尖与会厌游离缘之间;④喉咽段 (laryng叩 harygealairway),会厌游离缘到会厌谷。

平面图,腔模,平面,咽腔


1.1.2.2咽腔解剖分区与测量项目咽腔解剖分区[’“l:以鼻咽顶、硬愕平面、悬雍垂尖,会厌尖和会厌谷为标志,将咽腔分为四段(见图3,图4):①鼻咽段 (nasopharygealai二ay),鼻.咽顶到愕平面;②愕咽段 (velopharygealairway),硬愕水平线到悬雍垂尖;③舌咽段 (tonguePharygealairway),悬雍垂尖与会厌游离缘之间;④喉咽段 (laryng叩 harygealairway),会厌游离缘到会厌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银钟,井上博之,川上正良,加藤嫇之,作田守;下牙槽神经切断后影响正畸新骨生成的实验研究[J];口腔正畸学;1995年01期

2 邹丽波,徐志伟,马强;浅谈牙颌正畸的意义[J];黑龙江医学;1997年12期

3 陈远萍!130041;日本正畸专家高桥优美先生访问白求恩医科大学[J];口腔正畸学;1999年03期

4 杨美祥,丁寅;大鼠正畸骨改建实验模型制作[J];上海实验动物科学;1999年01期

5 本刊编辑部;五名中国正畸医师通过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正畸专业院士考试[J];口腔正畸学;2002年01期

6 闫志刚;;论正畸种植体支抗的研究现状[J];消费导刊;2008年03期

7 陈炯禧 ,林珠;香港大学牙周病正畸专家来西安讲学[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6年02期

8 ;国际之窗[J];口腔正畸学;1994年02期

9 段银钟,王连方;正畸局部矫治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5年02期

10 琚泽程,徐宝华,Henk Tideman;外科-正畸联合矫治骨性下颌前突[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梅;滕利;丁波;刘智;靳小雷;张智勇;归来;;正颌联合术后快速正畸矫正下颌前突畸形[A];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第十一次全国会议、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丁寅;杨美祥;邹邦新;;骨质疏松时牙槽骨正畸生物改建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3 华先明;梁学进;石恺;黄华;曾丽英;;改良鉭垫矫治前后牙反鉭[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4 王涛;宋锦麟;秦朴;王茜;高翔;徐鹏;陆莉;;先天性唇腭裂上颌发育畸形的三维立体正畸正颌联合治疗[A];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杨驰;房兵;;颞下颌关节外科-正畸-正颌联合诊治模式的建立及初步应用[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王霞;田源;;探讨正畸带环脱落的原因[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谈新锋;王家琴;张丽;;正畸结扎丝消毒方法探讨[A];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2004第七届全国口腔正畸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林静;祁凤敏;;浅谈正畸科专家诊室护理管理[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口腔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9 傅开元;;正畸和修复治疗中对颞下颌关节问题的判断和处理[A];第八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王智勇;王亚亚;郑美红;万澎波;;正畸-正颌外科联合治疗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A];第七届全国唇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副主任医师高晓辉;成人牙齿也可正畸[N];健康时报;2003年

2 健康时报记者 冯丽安;戴牙套用正畸牙刷[N];健康时报;2009年

3 北京口腔医院牙周科 黄洁;牙周病正畸注意啥?[N];健康时报;2003年

4 大连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 张庆丰 张欣然;治打鼾 舌头要减肥[N];健康报;2009年

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 陈莉博士;让正畸“透明化”[N];健康时报;2003年

6 金瑷瑛;预防矫治 更重要[N];辽宁日报;2001年

7 高辉;牙颌畸形有哪些矫治方法[N];农村医药报(汉);2005年

8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 教授 王兴;改“天”换“地” 正畸疗疾[N];健康报;2001年

9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尹静;整牙对哺乳影响不大[N];健康时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王丹 特约记者 李新萍;从“大刀阔斧”变为“精雕细刻”[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小臻;下颌前徙/后退对头位和咽腔的影响[D];第四军医大学;2012年

2 冷军;正畸正颌治疗成人骨性反(牙合)软硬组织的变化[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3 李涛;膨胀式正畸支抗种植体在骨质疏松条件下的固位原理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4 金作林;正畸移动狗乳磨牙对其恒前磨牙牙胚的影响及机制的探讨[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5 刘超;血管内皮祖细胞在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杨艳;中药对大鼠炎症牙周骨组织的影响[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兰泽栋;正畸支抗种植体-骨界面三维有限元分析[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8 于驰;咽腔三维模型建立及其生物力学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9 李永明;正畸牙周组织改建中细胞外基质代谢调节机制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10 韩光丽;牙移动性根吸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宏伟;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骨性Ⅲ类畸形对咽腔间隙影响的三维分析[D];天津医科大学;2011年

2 熊yN;正畸病人的心理评估[D];中南大学;2012年

3 尹恺丰;基于美国正畸学会客观评分系统(ABO-OGS)的正畸临床治疗结果评价[D];山东大学;2011年

4 张超;正畸疼痛问卷调查及其疼痛变化规律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e

本文编号:27333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333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