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咬合调整对前牙牙周组织功能性改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8 19:42
【摘要】:牙周组织是维持牙齿稳定、承担牙齿咬合力的重要结构。在生理范围的咬合力作用下,牙周组织能够保持正常的代谢平衡,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过大的咬合力可导致牙周组织进入病理性改建,造成牙周组织的吸收和破坏,出现牙周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直至牙齿松动、脱落。因此,降低牙周附着丧失前牙上承担的过大咬合力,研究咬合力改变后牙周组织的改建规律,对临床存在附着丧失牙齿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牙周组织改建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动物实验和组织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关于临床咬合力调整对不同附着高度牙周组织改建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目前,临床上描述牙周组织状态主要是通过分析牙周附着水平、牙槽骨丧失等指标的变化,上述指标能够反映牙周组织形态和组织学变化,但不能反映改建过程中牙周组织功能状态的变化。牙齿通过富有弹性的牙周膜悬吊在牙槽窝内,牙齿与牙周组织构成一个振动系统,在外力作用下牙齿可产生振动。牙齿的振动频率与牙周膜的面积、厚度以及力学特性,牙槽骨的高度和密度等牙周组织特性密切相关,牙齿的振动频率作为反映牙周组织功能状态的指标已经得到了相关研究验证。振动是物体的固有特性,物体的振动频率与其结构的弹性模量、密度、泊松比以及边界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运用振动频率来反应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状况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目前以牙齿振动频率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牙周组织功能状态的变化尚未见报道。 本实验选取不同牙周附着水平的前牙作为实验对象,通过牙周组织功能状态和咬合力的分析,对其中承担过大咬合力的前牙进行咬合调整,观察咬合调整后其牙周附着丧失水平、牙槽骨高度、牙齿松动度及牙齿振动频率的变化,分析咬合调整幅度和时间对不同牙周附着水平前牙牙周组织的改建的影响,为临床存在附着丧失牙齿咬合力的合理分布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实验对象的确定及分组按照纳入标准选取存在附着丧失的前牙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牙周附着丧失水平 和X线片中牙槽骨高度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0~2mm组、2~4mm组和4~6mm组。 2.不同附着水平前牙咬合力分析及牙齿振动频率的测定 (1)采用T-ScanⅢ咬合测试系统对3组附着丧失前牙的咬合力进行测量分析,依据咬合力分析结果并经患者同意,对存在过大咬合力的前牙将进行咬合调整治疗。 (2)通过测量健康上颌前牙不同外激励下的牙齿振动频率,分析外部激励大小与上颌前牙振动频率的相关关系,确定外激励大小对上颌前牙振动频率的影响。 (3)对3组实验对象进行振动频率的测试,在牙周组织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牙齿振动频率反映各组实验对象的牙周组织的功能状态。 3.咬合力调整对不同附着水平前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采用T-ScanⅢ咬合测试系统对存在过大咬合力的前牙进行咬合调整治疗,记录并分析咬合调整后实验对象的牙周附着水平、牙槽骨丧失、牙齿动度和牙齿振动频率的变化,评价咬合调整幅度以及时间对前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了393个存在附着丧失的前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附着水平的不同分为3组:0~2mm组、2~4mm组和4~6mm组,每组的样本量分别为140个、136个、117个前牙。 2.不同附着水平前牙咬合力分析及牙齿振动频率的测定 在进行咬合力分析后,参考前牙正常咬合力分布情况,在393个附着丧失前牙中确定281个前牙存在过大咬合力作为咬合力调整实验对象。在前牙振动频率测试中表明,上颌前牙的振动频率与外激励显著正相关(P0.05)。附着水平相同的前牙,其承担的咬合力过大时,牙齿动度明显大于咬合力正常的前牙(P0.05),而振动频率则小于咬合力正常的前牙(P0.05)。 3.咬合力调整对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 咬合力调整后牙齿动度和牙齿振动频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 (1)附着丧失≤2mm的前牙咬合力调整后在1个月内牙齿动度较调牙合前下降最显著(P0.05),牙齿振动频率也快速增大(P0.05),随后二者变化幅度逐渐降低,趋于稳定。咬合调整1~5%时,牙齿动度和振动频率变化显著(P0.05)。 (2)附着丧失在2~4mm的前牙,咬合调整后牙齿动度也出现缓慢下降,振动频率则逐渐升高(P0.05)。随着咬合力的进一步调整,上述变化趋势延续至第三个月才达到稳定。咬合调整5~10%时,上述变化显著(P0.05)。 (3)附着丧失在4~6mm时,咬合调整幅度与时间对前牙动度无明显影响(P0.05),但振动频率则出现增大(P0.05)。 结论: 1.在20N的外激励范围内,上颌前牙的振动频率随着外激励的增加呈线性增大。相同外激励测得牙齿振动频率可以作为反映牙周组织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 2.相同附着水平的前牙,承担过大的咬合力时,其牙周组织功能状况较正常咬合力水平的牙周组织显著下降,临床上应及时降低牙齿承担的过大咬合力。 3.咬合力调整后,附着丧失越大,前牙牙周组织的改建效果越差。其中,附着丧失≤4mm的前牙,10%以内的咬合调整,可显著促进其牙周组织的功能性改建。附着丧失在4~6mm的前牙,咬合力调整对其牙周组织的改建促进作用较小。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83.5
【图文】:

波形图,多维信号,激光位移传感器,符合标准


图 1-1 牙槽骨丧失水平的测定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上助仪器来精确测量牙齿动度,传感器测量牙齿动度,对松动选符合标准的实验对象。 1-2)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图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多维信号反应牙齿动度变化。波形图中正

波形图,牙齿,测试系统,牙周组织


图 1-1 牙槽骨丧失水平的测定.3 牙齿动度的测定牙齿动度是评价牙周组织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临床上测量牙齿动度的观,重复性较差,需要借助仪器来精确测量牙齿动度,对牙周组织状况定。本实验运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测量牙齿动度,对松动较大即牙周组织状前牙进行排除,进一步筛选符合标准的实验对象。.3.1 牙齿动度的测量原理激光位移测试系统(图 1-2)通过激光位移传感器(图 1-3)将牙齿在用下的位移变化转换成电信号,并将其传输到多维信号采集系统中,形间变化的波形图,以此来反应牙齿动度变化。波形图中正负波峰的差值|齿的动度(图 1-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小芬;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RPD修复前后的咬合检测及咀嚼效率测定[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334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334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8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