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牙移动致牙根吸收龈沟液中DSPP、DSP表达变化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7:16
【摘要】:牙齿在受到正畸力后不可避免地会诱发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是矫治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并且还没有有效的预防手段。而且,一旦发生牙根吸收,也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同乳牙的生理性牙根吸收不同,恒牙的牙根吸收是与多种因素相关的一种病理性过程。对于牙根吸收,临床上需要新的方法早期诊断并有效监测牙根吸收的早期发生和发展过程,对防止其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建立正畸牙移动致牙根吸收临床模型,了解轻重力致牙根吸收出现的大致时间,分析不同力值、加力时间与牙根吸收程度的关系。同时检测正畸牙移动致牙根吸收过程中龈沟液中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和/或牙本质磷蛋白(DSP)的表达变化,来了解它们与正畸牙根吸收的关系,从而为探索临床牙根吸收的早期诊断方法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1)选择32名正畸患者,其将需拔除的上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作为实验对象,利用轻力(30g)和重力(300g)进行龈向压低。在第1、4、8、12周后将实验牙和对照牙拔除,制作病理切片,行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发生牙根吸收情况。 2)利用30#吸潮纸尖每周提取实验牙的龈沟液,并应用Western blot定量检测龈沟液中DSPP/DSP含量的改变,分析其表达变化与牙根吸收情况之间的关系。 结果: 1)临床牙根吸收模型的建立:⑴X线观察:重力组加力4周后牙齿根尖周开始出现阴影聚集区;加力8周后根尖区阴影面积增大,根尖稍显圆钝;加力12周后根尖更加圆钝,长度稍变短。轻力组这些变化推迟发生。⑵牙根大体形态观察:重力长时间加力组肉眼可见牙根形态不完整,表面有粗糙感。⑶组织切片观察:加力1周后,轻重力组仅见牙周膜宽度的变化;加力4周后,重力组牙根尖区牙骨质出现较明显的吸收陷窝,轻力组尚未见明显的吸收陷窝;加力8周后,重力组根尖部出现面积比较大的吸收陷窝,且深达牙本质,轻力组出现明显的吸收陷窝,但面积和深度均不及重力组;加力12周后,重力组根尖部的吸收范围和面积较8周组更加增大,且累及整个根尖部,使根尖变短且圆钝,轻力组吸收陷窝数量较8周组增多,吸收程度也加深,但不及重力组。根尖吸收区有大量单核、多核细胞聚集。 2)龈沟液中DSPP/DSP的表达变化:轻力组和重力组龈沟液中DSPP和/或DSP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纵向比较加力不同时间(1-12周)的轻力组、重力组实验牙龈沟液中DSPP/ DSP的表达变化,显示从第2周开始牙移动致牙根吸收组龈沟液中表达开始增强;第7-9周达到最强;随后表达有逐渐减弱的趋势。结论: 1)对上颌第一或第二前磨牙施加持续性的龈向压低力,能够建立临床牙根吸收模型,4周在组织学上即出现明显的牙根吸收。 2)持续性压低力是导致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重要原因之一。 3) DSPP/DSP的表达有着明显的时间规律性:随加力牙加力时间的延长,牙根吸收开始出现以及逐渐加重,蛋白的表达也随之增加,且在7-9周达到高峰后有下降的趋势。提示DSPP和/或DSP可能作为一种分子生物学指标来早期诊断、监测正畸致牙根吸收的发生、发展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5
【图文】:
34附 图图1-1 牙根外吸收和牙根内吸收 图1-2 牙周组织解剖结构图1-3 大鼠牙移动模式图 图2-1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1图2-2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2 图2-3 上颌Nance弓示意图
34附 图图1-1 牙根外吸收和牙根内吸收 图1-2 牙周组织解剖结构图1-3 大鼠牙移动模式图 图2-1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1图2-2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2 图2-3 上颌Nance弓示意图
本文编号:2741362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83.5
【图文】:
34附 图图1-1 牙根外吸收和牙根内吸收 图1-2 牙周组织解剖结构图1-3 大鼠牙移动模式图 图2-1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1图2-2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2 图2-3 上颌Nance弓示意图
34附 图图1-1 牙根外吸收和牙根内吸收 图1-2 牙周组织解剖结构图1-3 大鼠牙移动模式图 图2-1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1图2-2 牙根吸收加力装置示意图2 图2-3 上颌Nance弓示意图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谢永林;邓礼辉;孙勇;;368例正畸减数牙拔除的临床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本文编号:27413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413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