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改良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理化性能的实验室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4 12:19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室研究,评价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换用改良液体后的各项理化性能。意在研究是否能在保持丁香油镇痛、消毒、防腐作用,以及保证糊剂必要的理化性能的基础上,使丁香油酚含量降到最低。 方法: 1、将丁香油与卡必醇以1:1、2:1、3:1的比例混合,各液体分别与纳米氧化锌粉剂调合成糊剂,实验室测试不同浓度丁香油下的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的各项物理性能,选取出各项物理性能均较理想的一组定为本研究第2实验中的实验组。 2、将实验1中改良后的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实验组)同AHplus糊剂和Cortisomal糊剂分为3个组,分别测试3个实验组糊剂的各项物理性能,每组糊剂测试10个样品,取平均值。根据ISO6876中的方法测试各实验组样品的收缩性、薄膜厚度、流动性、溶解性等物理性能。收缩性为先测量样品的高度L已经直径R,再测量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30天后并吸干后的样品高度L30已经直径R30,每组测量10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样品的测试值,并计算出样品的体积变化率Vc(%)。薄膜厚度为先测量两块密切结合的玻璃板的厚度,再测量两玻璃板以及中间糊剂的总厚度,差值即为薄膜的厚度,分别测量10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样品的测试值,得出该样品的薄膜厚度。流动性为通过测试薄膜所形成“圆盘”的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分别测量10次,取其平均值作为样品的测试值。溶解度为分别测量固体糊剂在去离子水中浸泡前后的重量M,每组样品测量10次,计算出糊剂重量的改变,取其平均值。 结果:实验所得,丁香油与卡必醇以2:1的比例混合后的液体为此次实验所需的最佳比例。收缩性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纳米氧化锌组,体积变化率为0.63%,而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体积变化率分别为1.23%和0.71%。糊剂薄膜厚度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纳米氧化锌组的薄膜厚度为0.022mm,而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薄膜厚度为0.092mm和0.078mm。流动性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纳米氧化锌组的直径为24.55mm,而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直径分别为21.00mm和22.70mm。溶解度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纳米氧化锌组溶解度是0.41%,而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溶解度分别是2.02%和0.62%。通过实验数据可知,当丁香油与卡必醇混合后作为糊剂液体材料时,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的各项物理性能均符合ISO6876中所规定的标准。 结论: 1、丁香油与卡必醇以2:1的比例混合后作为糊剂的液体成份时,糊剂的各项物理性能略优于其他液体比例所形成糊剂的性能。 2、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的薄膜厚度比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薄膜厚度要薄,且符合ISO6876中所规定的标准。 3、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与AHplus糊剂的体积变化率符合ISO6876所要求的标准,并且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比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体积变化率均小。 4、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的直径与Cortisomal糊剂和AHplus糊剂的直径相差不大,三者之间无差异性,三者都符合ISO6876中的标准。 5、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与AHplus糊剂的溶解度相近,二者明显小于Cortisomal糊剂的溶解度。三种糊剂的溶解度均符合ISO6876中的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81.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聪,施新华;Vitapex根充糊剂在年轻恒牙根管治疗的临床观察[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2年01期

2 王润洁,王维平;CORTISOMOL和VITAPEX糊剂根管治疗术后疼痛的临床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易建国;;替硝唑复合根充糊剂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研究;2007年02期

4 朱敏;;三种根充糊剂治疗牙根尖周病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年12期

5 邹静;乳牙根管充填材料[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1999年05期

6 张霞!315040;注射型根充糊剂治疗瘘管型根尖周炎的临床应用[J];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0年04期

7 黎远皋;;根管治疗后糊剂在根管内分布的实验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6年12期

8 邹群;Metapex根充糊剂治疗乳牙慢性根尖周炎52例临床观察[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侯明;;3种根充糊剂充填乳牙根管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22期

10 陈月爱;;氧化锌丁香油糊剂与碧兰公司根充糊剂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继涛;罗磊;张淑贞;;植物对纳米氧化锌颗粒的吸收利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赵永红;任真;王玲玲;;改性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路用煤沥青中的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覃爱苗;;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4 覃爱苗;陈海念;唐平;吴建平;;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5 袁方利;尹春雷;黄淑兰;李晋林;;纳米氧化锌制备和应用研究进展[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王利勇;丁士文;张绍岩;;纳米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7 覃爱苗;蒋坤朋;余卫平;蒋丽;巫朝建;黄嵩;;纳米氧化锌-竹炭复合物的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8 刘春光;李晋林;罗青松;;纳米氧化锌的制备、表面改性及应用[A];纳微粉体制备与应用进展——2002年纳微粉体制备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王振华;卢咏来;张立群;;新型增强导热橡胶复合材料的探索性研究[A];复合材料: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上册)[C];2010年

10 骆天荣;;纳米氧化锌的生产与应用[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活性纳米氧化锌亮相[N];中国建材报;2004年

2 王靖;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业[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张军民邋高鹏飞;纳米氧化锌在断奶子猪饲料中的应用[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8年

4 特约通讯员 张建设;稷山年产5万吨纳米氧化锌工程开工[N];运城日报;2010年

5 海峡;纳米氧化锌赋予纺织品新内涵[N];中国纺织报;2003年

6 伍思成;活性纳米氧化锌强势推向陶瓷产业[N];中国建材报;2004年

7 魏程;活性纳米氧化锌成为陶瓷产业新原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4年

8 安富;纳米氧化锌实现工业化生产 首条六氟磷酸锂生产线开工[N];中国化工报;2000年

9 ;相关上市公司分析[N];证券时报;2000年

10 陈国方 陈顺日 吴单;强强联手谱新篇[N];安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创奇;聚氨酯基复合材料的阻尼及水声吸声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王之盛;纳米氧化锌的营养生理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3 赵士超;H_2O_2溶液反应法制备纳米氧化锌颗粒及表征[D];浙江大学;2006年

4 王昕;模板法低维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D];浙江大学;2007年

5 袁永锋;锌镍电池电极材料氧化锌纳米化与表面修饰的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D];浙江大学;2007年

6 杨志红;改性Cu/LDPE纳米复合材料的释放行为与生物相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吴长乐;纳米氧化锌的形貌控制及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翟晶;新型纳米催化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9 曲秋莲;4种纳米颗粒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的生物学效应[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10 李海国;基于有机宽带隙半导体的异质结型紫外探测材料与器件[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郎晓彬;改良新型纳米氧化锌根充糊剂理化性能的实验室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王爽;纳米氧化锌的形貌及性质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楠;纳米氧化锌合成及调控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艾大伟;纳米氧化锌对小鼠肠上皮细胞能量蛋白代谢的影响及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广丽;纳米氧化锌的微观控制合成及光催化性能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丽亚;纳米氧化锌对不同可溶性染料的光催化性能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梁宁;纳米氧化锌对大鼠的心血管毒性作用[D];郑州大学;2012年

8 陈潇婷;纳米氧化锌对人肝肾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年

9 张海凤;纳米氧化锌的改性及其对丙烯酸聚氨酯涂料的性能影响[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山山;多孔纳米氧化锌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54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754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8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