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ProTaper Next,S3和Reciproc预备系统对弯曲根管制备效果的比较

发布时间:2020-09-07 13:05
   目的机用根管预备系统ProTaper Next,S3和Reciproc预备第一、第二磨牙的中重度弯曲根管,锥形束CT扫描根管预备前、后的形态,比较分析三者的根管中心定位能力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预备后的根管内表面,比较三种器械的清理能力,对三种根管预备机用镍钛器械对中重度根管的制备效果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包含一定弯曲度根管的第一或第二磨牙,应用CBCT扫描取得根管预备前的形态数据并进行形态重建和分析,选取中重度(15°~50°)弯曲根管,分为ProTaper Next组、Reciproc组和S3组并分别预备,CBCT扫描预备后的根管。测量根管弯曲度的变化量,测量计算距根尖1 mm,3 mm,5 mm,7 mm,9 mm处的预备前后的弯曲侧和背向弯曲侧根管厚度变化的差值,比较分析三种器械的偏移量。将预备后的根管,制作样本,扫描电镜下观察评比3种器械的清理能力。结果ProTaper Next组根管弯曲度变化小于S3组和Reciproc组(P㩳0.05);ProTaper Next根管偏移量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㩳0.05)。距根尖7MM和9MM处Reciproc较S3偏移量大(P㩳0.05)。碎屑评分;根上1/3和根中1/3,P组和R组低于S组(P㩳0.05);根尖1/3,R组低于S组(P㩳0.05)。玷污层评分;根上1/3和根中1/3,P组低于S组(P㩳0.5),根尖1/3,组间比较各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对于中重度弯曲根管的预备,ProTaper Next中心定位力优于S3和Reciproc,ProTaper Next和Reciproc清理能力优于S3。
【学位单位】:佳木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81.05
【部分图文】:

三维图像,根管,最短距离,偏移量


在CBCT 所成的三维图像上,找出根管弯曲方向所在平面的根管形态,根管弯曲度为从根管口开始沿根管中心线的直线,与离开根管中心线的第一点与根尖点的连线所成角度的补角。如图1 所示,此根管弯曲度为 29 度。图1 根管弯曲度的计算Fig Calculation of the curvature of the root canal5.3 根管偏移量的测量采用 GAMBILL[68]设计的计算方法,根管偏移量=|(M1-M2)-(D1-D2)|(图 1)。值越大,偏移量越大,0 表示没有发生偏移,代表器械根备时维持根管中心的能力,M1代表根备前根管弯曲侧根管内外侧壁间的最短距离;M2 代表根备后的弯曲侧根管内外侧壁的最短距离;D1 代表根备前背向弯曲侧管内外侧壁的最短距离;D2 代表根备后根管背向内外侧壁的最短距离。备前 备后图 2 根管偏移量=|(M1-M2)-(D1-D2)|Fig 2 Amount of cannal transportation was equal to the formula of|(M1-M2)-(D1-D2)|

根管,偏移量,最短距离


图1 根管弯曲度的计算Fig Calculation of the curvature of the root canal5.3 根管偏移量的测量采用 GAMBILL[68]设计的计算方法,根管偏移量=|(M1-M值越大,偏移量越大,0 表示没有发生偏移,代表器械根备时维代表根备前根管弯曲侧根管内外侧壁间的最短距离;M2 代表根侧壁的最短距离;D1 代表根备前背向弯曲侧管内外侧壁的最短管背向内外侧壁的最短距离。备前 备后

ProTaper Next,S3和Reciproc预备系统对弯曲根管制备效果的比较


根管弯曲度改变量Fig3Diferencevaluesofanglesofcurvedcanalsinvariousgroupspre-andpost-instrumentation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伍婉翠;吴补领;陈广盛;;3种新型镍钛机动器械对椭圆形根管成形能力的效果比较[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5年03期

2 邵彤菲;侯本祥;;往复运动镍钛锉的设计特点和临床应用性能[J];北京口腔医学;2014年02期

3 赵楠;楚金普;闫波;刘学军;;锥束CT评价两种镍钛器械预备根管后根管偏移的实验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11年12期

4 赵晶;冯超;;根管预备技术的进展[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9年06期

5 钟素兰;尹仕海;陈朝辉;揭有琼;汪莉;;Micro-CT评价不同弯曲度根管预备后根尖偏移的实验研究[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年06期

6 邱甜甜;黄远亮;;牙CT在口腔临床诊治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年05期

7 孙U

本文编号:28133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133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3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