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进行三维测量分析,描述骨性Ⅱ类错(牙合)青少年高峰期前后颌骨形态特征,研究骨性Ⅱ类错(牙合)生长发育、性别差异及生长变化,为临床诊断、选择矫治时机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60例(男女各半,平均年龄:13.1±0.92),于正中位进行锥形束CT扫描获取CBCT影像资料。根据Hassel和Farman颈椎分期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高峰期前组(男女)和高峰期后组(男女),使用第三方软件Invivo5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对上、下颌骨三维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应用软件SPSS24.0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进行组内配对样本t检验及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对结果分析讨论。结果:1.本研究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合的上颌骨标志点进行测量后显示,矢状向高峰期前上颌骨长度、上腭长度、上颌中切牙位置、A点位置男女之间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期后男性上颌骨长度、上腭长度大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高峰期前、高峰期后上颌骨高度男性大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向高峰期前上面宽、上颌基骨宽、上颌磨牙区牙弓宽度男性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颌基骨宽、上颌磨牙区牙弓宽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期后男性宽度均大于女性,其中上面宽性别差异显著(P0.01),上颌基骨宽、上颌磨牙区牙弓宽度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对男性和女性高峰期前后矢状向上颌骨指标进行测量,发现随着生长发育上颌骨长度有显著增加,男性平均增长约10.83mm,女性约为7.29mm,增长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A点到冠状面距离男性平均增长1.4mm,女性为1.6mm,增长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上颌骨高度增长,男性约为6.14mm,女性约为5.61mm,增长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冠状向男性、女性高峰期前后上面宽、上颌基骨宽显著增加(P0.01),但上颌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3.本研究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牙合的下颌骨标志点进行测量后显示,高峰期前男性Ⅱ类患者下颌骨长度、下颌骨水平部长度比女性长,女性∠Ar-Go’-Me、MP-SN大于男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向男性下颌骨升支高度大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向髁突间宽度男性大于女性,但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颌骨宽度、下颌磨牙间宽度男性大于女性,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后期男性Ⅱ类患者下颌骨在矢状向、垂直向、冠状向三维方向上述测量项目均大于女性。4.本研究对男性和女性高峰期前后矢状向下颌骨指标进行测量,发现随着生长发育下颌骨长度、下颌骨水平部长度均有显著增加,男性平均增长约13.97mm、9.03mm,女性约为11.23mm、8.02mm,增长量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垂直向下颌骨高度增长,男性约为11.07mm,女性约为8.2mm,增长量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冠状向男性、女性高峰期前后髁突间宽度、下颌骨宽度显著增加(P0.01),男性增长量大于女性,但下颌磨牙间牙弓宽度增加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5.本研究对高峰期前后颞下颌关节指标进行测量,T-Ar’、Ar-Ar’距离增加,髁状突内外径、髁状突前后径增加,关节窝深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T-Fs’、Fs-Fs’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高峰期前、高峰期后骨性Ⅱ类青少年上、下颌骨形态存在性别差异。2.骨性Ⅱ类青少年高峰期前后存在生长发育潜力,上、下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存在生长。3.骨性Ⅱ类青少年高峰期后上颌骨形态较高峰期前有明显生长,上颌骨长度、高度、宽度增加,上颌牙弓随生长发育呈狭长尖圆形,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大的生长量。4.骨性Ⅱ类青少年高峰期后下颌骨形态较高峰期前有明显生长,下颌骨长度、宽度、高度增加,下颌位置偏后,下前牙唇倾,下颌角、下颌平面角减小,下颌磨牙区与上颌相比有反趋势,男性相比女性有更大的生长量。5.骨性Ⅱ类青少年高峰期前至高峰期后,髁状突相对于颅底发生了向下,向后的移位,髁状突长度、宽度增加,关节窝相对于颅底基本稳定,并未随髁状突移位发生改建,关节窝加深。
【学位单位】:天津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83.5
【部分图文】: 6图1 头位校正图2 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图3 确定骨性标志点标志点的确定在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三维方向上准确定位,即用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23, 24]确定标志点,选择16个上颌骨解剖标志点,及10个三维测量项目(见表1、2、3),由同一人重复定点测量2次,每次间隔时间为一周。
图1 头位校正图2 建立三维参考平面图3 确定骨性标志点标志点的确定在矢状面、水平面和冠状面三维方向上准确定位,即用多平面重建法(multi-planer reconstruction,MPR)[23, 24]确定标志点,选择16个上颌骨解剖标志点,及10个三维测量项目(见表1、2、3),由同一人重复定点测量2次,每次间隔时间为一周。
U6-U6’ 上颌磨牙区牙弓,双侧上颌磨牙点点至正中矢状面垂直距离之和图4 部分上颌骨测量项目1.1.3 统计方法测量结果记录在 excel 表格内,然后录入 spss 24.0 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一致性检验采用 Bland-Altman 分析法。P<0.05 代表有统计学差异。1.2 结果1.2.1 上颌骨高峰期前、后组性别间测量项目数据结果及对比结果见表 4、表 5、表 6,距离测量项目单位为 mm。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志强;张锡忠;;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进展[J];中国美容医学;2015年17期
2 史建陆;郑鹭艳;杨智惠;金鑫;;评估CBCT三维标志点识别的信度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5年07期
3 赵营;王建国;魏志强;;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骨三维形态特征研究[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4 汪杰;马策;王豫蓉;陈德余;;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4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骨性Ⅱ类错畸形中的表达[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20期
5 晋朝晖;刘文慧;;Twin-Block与直丝弓矫治器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生物力学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年12期
6 杜凌晨;赵强;田美玉;衡超;崔雪涛;李卿;;不同矢状骨面型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对比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4年04期
7 杨川;祖青;冷春涛;古力巴哈·买买提力;;应用颈椎骨成熟度比较骨性Ⅰ,Ⅱ类患者的下颌骨长度[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02期
8 刘柳;杜熹;;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对下颌位置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牙病防治;2012年06期
9 余兴华;戴红卫;王增全;周建平;;骨性Ⅱ类错致病机制的分析[J];重庆医学;2010年10期
10 赵迪;曹军;李小燕;于燕;;骨性二类错患者上、下颌骨矢状结构病因机制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颖;骨性II类牙弓与基骨弓协调性及牙齿代偿机制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8180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18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