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I型胶原广泛存在于牙周组织中。正常情况下,牙周组织I型胶原的代谢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即新的胶原不断合成,旧的胶原不断分解,二者处于动态平衡。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I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carboxy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是I型胶原在合成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它与所形成的胶原分子存在1:1的对应关系,故可准确地反映I型胶原合成的速率。目前,国内外学者对PICP与牙周病变的关系尚未进行大量及深入的研究。本课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龈沟液中PICP水平,分析PICP水平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后的变化趋势及其与牙周主要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PICP是否作可以为监测基础治疗疗效的客观指标。 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1999年美国牙周病分类研讨会提出的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选取自2010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口腔科就诊并自愿参加本实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49.8岁。选取受试者口腔内牙颈部无龋坏及充填体,牙周探诊深度≥3mm,附着丧失≥1mm并且X线片显示牙槽骨不同程度吸收、破坏的牙做为观察牙。每位受试者选取1-2颗观察牙,共计32颗牙。 2牙周基础治疗: 菌斑控制、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必要时进行调整咬合、松牙固定术及其它牙体牙髓治疗 3牙周临床指标: 菌斑指数(plaque index, PI):根据L(o|¨)e和Silness提出的标准,分为0-3级。 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探测从牙周袋底至龈缘的距离记录为牙周探诊深度,以mm为单位。 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 AL):以牙周探诊深度减去釉牙骨质界到龈缘的距离记录为附着丧失,以mm为单位。 记录观察牙在基础治疗前(基线)以及基础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和12周的主要临床指标。 4龈沟液取样及保存方法:将裁好并已称重的滤纸条轻轻插入观察牙颊侧的近中牙周袋内(或牙周袋明显处),至遇到轻微阻力为止,留置30秒后取出,立即将滤纸条放入Eppendorf管中。1分钟后用同样方法在同一部位再次收集龈沟液,然后放入同一Eppendorf管中。将Eppendorf管再次称重,密封好,-20℃冷冻保存待检。 采集观察牙在基础治疗前(基线)以及基础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和12周的龈沟液样本。5 PICP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龈沟液中PICP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1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后观察牙的菌斑指数、牙周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前(基线)观察牙龈沟液PICP浓度为4.10±1.86mg/l,治疗后2周龈沟液PICP浓度为20.26±3.55mg/l,治疗后4周龈沟液PICP浓度为6.79±1.73mg/l,治疗后6周龈沟液PICP浓度为5.31±1.26mg/l,治疗后8周龈沟液PICP浓度为4.05±0.95mg/l,治疗后12周龈沟液PICP浓度为4.95±0.57mg/l。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基础治疗后2周、4周所选观察牙的龈沟液PICP浓度高于基线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治疗后6周、8周、12周所选观察牙的龈沟液PICP浓度与基线水平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龈沟液中PICP的浓度与牙周探诊深度及附着丧失在统计学上存在负相关关系,与牙龈指数在统计学上不存在相关关系。 结论: 1牙周基础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指数、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等临床指标,提示基础治疗可以改善牙周组织的炎症状况,是治疗牙周病的有效方法。 2慢性牙周炎患者经基础治疗后龈沟液中PICP浓度显著升高,在治疗后2周达到峰值,提示经过治疗后的牙周组织在修复过程中I型胶原合成速率加快。而随后龈沟液中PICP浓度逐渐降低,在治疗6周以后下降并保持在治疗前水平,则提示病变牙周组织经过修复后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I型胶原转换率下降。PICP可反映牙周组织的修复代谢状态,有可能成为在基础治疗后的早期评价治疗效果的重要生化指标之一。 3龈沟液中PICP浓度与牙周探诊深度、附着丧失在统计学上存在负相关关系,但根据统计学原理表示关系密切程度的确定系数r~2的数值均不大。而龈沟液中PICP浓度的与牙龈指数在统计学上不具有相关关系。
【学位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8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琛珉;白苓;范亚贤;段静轩;韩静;;一次与分次完成牙周基础治疗的微生物学比较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7年05期
2 丁芳;孟焕新;李启强;赵亦兵;冯向辉;张立;;牙周机械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龈沟液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2期
3 李明,邝建,唐安戊,董晖,陈达强;78例正常人群血清Ⅰ型前胶原羟基端前肽(PICP)测定[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0年05期
4 曾雄群,李梅,章锦才;慢性牙周炎治疗前后龈沟液中PGE_2、IL-6、IL-8的变化[J];广东牙病防治;2002年04期
5 刘丽英;赵满琳;崔占琴;马永平;柴勇;;龈沟液中HGF及IL-1β含量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束蓉;;牙周病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7 束蓉;宋忠臣;葛琳华;顾晶晶;程岚;谢玉峰;李超伦;刘晓峰;刘大力;;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临床疗效和龈下牙周致病菌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8 袁钻宁,王为箴;牙周炎龈沟液免疫球蛋白含量的测定[J];上海口腔医学;1995年02期
9 聂艳萍;;牙周病基础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检测及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09年06期
10 吴洁,束蓉,陈建宇;青年女性龈沟液的定量分析[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198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进;龈沟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水平与牙周炎关系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8181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1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