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引导骨再生(GBR)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后正畸牙移动的动物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4:14
   目的: 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联合不同材料修复牙槽骨临界骨缺损,观察牙槽骨缺损的成骨效果及牙槽骨成骨区正畸牙移动情况,以探讨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修复牙槽骨缺损后正畸牙移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36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12只。A组以PRP/Bio-Oss/Bio-Gide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B组以Bio-Oss/Bio-Gide作为骨缺损修复材料;C组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大体观察、X线观察、CBCT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定性及定量分析牙槽骨缺损区的成骨效果;并分别于术后8周、12周开始牵下颌第二磨牙向近中牙槽骨缺损修复区移动,加力8周后,观测牙齿移动距离、X线观察、CBCT骨密度测定、组织学切片观察牙周组织及骨缺损修复区改建情况。 结果: 1、牙槽骨缺损区成骨效果观察:①X线示:12周时,A-Ⅰ组影像密度较均匀,缺损区表面骨皮质连续;B-Ⅰ组影像密度不均匀;C-Ⅰ组缺损边缘影像密度较高,中心仍为透光区。②CBCT观察:术后各时间点时:A-Ⅰ组和B-Ⅰ组骨密度明显高于C-Ⅰ组空白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Ⅰ组低于B-工组骨密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组织学观察:术后各时间点时,A-Ⅰ组、B-Ⅰ组各时间点的新生骨占面积百分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 2、牙槽骨缺损区植骨修复后牙齿移动观察:①牙齿移动距离:从第8周开始加力组:A-Ⅱ与B-Ⅱ牙齿移动距离没有差别(P0.05),从第12周开始加力组:A-Ⅱ与B-Ⅱ牙齿移动距离没有差别(P0.05)。②CBCT骨密度测定:在植骨修复16周、术后20周后两个时间点时,A-Ⅱ.B-Ⅱ组间及组内的植骨修复区骨密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③组织学观察:A-Ⅱ组新生成骨占面积百分比大于B-Ⅱ组(P0.05);牙周膜界面:压力侧牙周膜狭窄,张力侧牙周膜增宽,植骨材料位于牙周膜的外侧,且植骨材料受压侧吸收明显。 结论: 1、PRP复合Bio-Oss/Bio-Gide较Bio-Oss/Bio-Gide修牙槽骨缺损具有更好的成骨效果。 2、PRP可促进新骨的形成以及Bio-oss骨粉的降解吸收。 3、在PRP复合Bio-oss/Bio-Gide以及Bio-oss/Bio-Gide修复牙槽骨缺损8周后可进行正畸牙移动,牙齿移动距离和牙齿移动方式没有差别。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R78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明;南欣荣;;富血小板血浆复合自体松质骨微粒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08年04期

2 韦纪英;何霞;贺于奇;杨晶晶;;PRP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对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作用[J];广东医学;2009年12期

3 牟琳;Bio-gide膜与Bio-oss骨代材料在引导骨组织再生术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S1期

4 张卫群;王宜人;巢永烈;;类骨质羟磷灰石和自体骨修复兔下颌骨临界性骨缺损的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0年02期

5 宋大立;李春明;刘宝林;杨春艳;梁玲;;Bio-Oss胶原支架材料体外结构及细胞黏附生长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蒋冰坤;;VEGF与Bio-Oss在兔新生骨中协同作用的实验研究[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年04期

7 许海燕;平金良;张青;方利华;;兔牙在牙槽骨缺损修复后正畸移动的组织学观察[J];口腔医学;2010年03期

8 耿威,宿玉成,徐刚,林润台;无机牛骨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修复种植牙骨缺损的定量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03年04期

9 周毅,施斌,张湘圆,程祥荣;富血小板血浆对骨移植后颌骨缺损愈合早期骨代谢活性的影响[J];口腔医学研究;2004年06期

10 胡图强;何俐;李祖兵;喻学洲;周永庆;;纳米羟基磷灰石/PRP修复牙槽突裂的实验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瑞峰;牵张成骨技术修复兔下颌骨创伤性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孟实;BIO-OSS人工骨与不同比例自体骨联合植入修复骨质缺损的实验室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李雁;不同膜引导下不同比例的颗粒状自体骨和Bio-oss联合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的相关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3 张倩;骨诱导活性材料在修复牙槽突裂中的临床研究[D];遵义医学院;2009年

4 刘欣;膜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26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226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4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