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牵张成骨联合固定期耠板对下颌骨形态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09 09:00
   研究目的:下颌升支牵张成骨可有效改善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 HFM)患者下颌骨不对称性,但存在不同程度术后复发。咬合平面是复发控制的关键。基于功能矫正可制作(?)板有效干预牙槽骨生长。将牵张成骨与(?)板治疗相结合理论上能够提高术后效果的稳定性,但目前尚缺乏病例对照研究。本文对通过三维ct测量比较下颌升支牵张成骨联合固定期(?)板治疗及单纯用下颌升支牵张成骨患者延长器取出时下颌咬合平面,以及术后随访时下颌骨长度、咬合平面维持、以及下颌骨偏移情况的差异。对该项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为该类畸形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至2017年进行治疗的资料齐全的儿童HFM患者共50例。将采用下颌骨牵张成骨联合固定期(?)板治疗患者作为实验组,将单独采用下颌骨牵张成骨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各25例。测量延长器取出时下颌咬合平面偏斜程度。从中选取10例延长器取出后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每组共5例。设置三个时间点,术前、延长器取出前后、以及术后随访(9-24个月),进一步测量。将各阶段CT数据导入ProPlan CMF 3.0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及各骨性解剖标记点标记、建立参考平面。近期效果以延长器取出时下颌咬合偏差角度进行评价。远期效果评价通过测量下颌骨总长度、咬合平面偏差、以及下颌骨偏移位置的改变。计算各个病例在三个测量时间的改善量及损失量,得出复发率。将数据导入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部病例三维CT重建影像立体性良好。近期效果组样本量尚可,且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均数差异性。远期随访组为两组独立样本,但样本量少,并且不符合正态分布。选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均设定P值为0.05,计算sig0.05表示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否则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近期效果评价中,实验组咬合偏差角度,0.0227±0.0431(-0.1026-0.1018)rad,对照组咬合偏差 0.0598±0.0528(-0.04-0.2195)rad,sig=0.0090.05。故两组存在统计学差异。远期效果评价中,实验组下颌骨总长度回复率为26.84%±9.75%对照组回复率为25.3%± 10.09%,Sig为0.917。实验组咬合偏差角度回复率为39.27%± 10.09%,对照组回复率为38.04%± 19.57%,Sig为0.465.实验组下颌骨偏移程度回复率为32.01%±23.09%,对照组回复率为39.17%±26.27%,Sig为0.602。以上各组数据均提示sig0.05,故在下颌骨总长度、咬合偏斜角度、下颌骨偏移程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牵张成骨联合固定期(?)板治疗及单纯采用牵张成骨的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进行对比研究。测量延长器取出时咬合偏斜度评价近期效果,发现实验组咬合偏斜角度小于对照组,并且两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测量术前、延长器取出时、术后随访三个时间点的面骨骨骼标记,分析下颌骨总长度、咬合偏斜程度、下颌骨偏斜程度的复发率,统计学未发现显著差异。研究显示牵张成骨联合固定其(?)板治疗,早期可获得更佳的咬合平面。然而,我们的治疗方案中,由于采用术后长时间的固定期,牵引器取出后佩带(?)板并不能明显提高患者牵张成骨术后的远期稳定性,对此尚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R783.5
【部分图文】:

功能矫治器


图3手术导板及手术过程逡逑

功能矫治器


图2a}f板逦图2b邋hybrid-type邋(混合)功能矫治器【41】逡逑

建模,延长器,术前,实验组


图5根据三维CT建模逡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璇;张智勇;;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后面部不对称复发的研究进展[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16年12期

2 杨仁凯;唐晓军;石蕾;尹琳;杨斌;尹宏宇;刘伟;张智勇;;儿童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下颌牵引术后上颌骨发育的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4年06期

3 蔡天翼;柯荣湖;穆雄铮;;半面短小征遗传学病因及临床表现的研究进展[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4年03期

4 黄雪霜;姜海鸥;谭灿;肖玲;胡昌军;蒋洁;张建湘;;69例Goldenhar综合征患者临床表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广东医学;2010年17期

5 刘东旭;王春玲;刘莉;董作英;柯华峰;于朝阳;;颅面部螺旋CT三维线距测量的准确性评价[J];上海口腔医学;2006年05期

6 毛海燕;林静;陈海波;梁景成;;Goldenhar综合征一例[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0年12期



本文编号:2833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33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