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舌癌Tca8113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1 05:47
   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2, BMP2)最早是作为调节骨形成的重要因子而被发现的,它对骨骼的胚胎发育和再生修复起重要作用。现在研究认为,它参与调节许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的生物学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BMP2信号通路参与多种肿瘤的进展。本研究旨在以腺病毒为载体转染BMP2至舌癌Tca8113细胞,观察舌癌细胞系Tca8113在转染BMP2后生物学行为的变化,检测转染前后BMP-SMAD通路的变化,来探讨BMP2对于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调控机制,以寻求更为有效的基因治疗方法。 目的 观察BMP2对于舌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研究BMP-SMAD通路对舌癌细胞的调控作用,并建立舌癌动物模型,观察BMP2对裸鼠舌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方法 1.舌癌细胞的培养:复苏舌癌细胞系Tca8113, RPMI1640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增值活性。 2.观察BMP2对Tca8113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利用不同浓度重组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Tca8113细胞,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Tca8113细胞中BMP2、Smad1/5表达的差异。 3.观察BMP2对Tca811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利用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BMP2基因转染至Tca8113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检测细胞增值活性的改变,检测Smad的通路作用途径。 4.体内实验:于SCID鼠腹股沟皮下建立肿瘤模型,肿瘤形成后,采用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作瘤内注射,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 结果 1.舌癌细胞培养:Tca8113细胞生长稳定,形态正常,肿瘤细胞增值较快,约于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5天进入平台期。 2.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转染Tca8113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到不同组细胞间的BMP2、Smad1/5的表达有明显的差异,转染组BMP2的浓度越高,Smadl/5的表达量越高。 3.腺病毒介导增强型绿色荧光BMP2基因转染至Tca8113细胞后,16h即可见到绿色荧光表达,以后逐渐增强,48h后可见到较强的荧光表达,病毒MOI为100时,转染效率较高,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MTT检测细胞增值活性明显降低,荧光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表达明显。 4.SCID鼠皮下移植瘤于2周后长大到直径平均约0.6cm,瘤内注射腺病毒介导的BMP2基因,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各组肿瘤大小有明显差异。结论 1.以腺病毒为载体的BMP2成功转染至Tca8113细胞,并进行Western blot鉴定,表明目的蛋白已整合到Tca8113细胞中,并进行有效地表达。 2.BMP2蛋白转染至舌癌Tca8113细胞,能显著提高Smad1和Smad5蛋白的表达。 3.BMP2对舌癌Tca8113细胞的增值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信号由Smad1/5蛋白由细胞外转导进入细胞核,进而在细胞核中发挥其调节作用。 4.BMP2对舌癌Tca8113细胞形态没有明显的影响。 5.舌癌动物模型构建成功,BMP2对SCID鼠移植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R739.8
【部分图文】:

细胞培养,保鲜膜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p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th,缓慢摇动。S/T洗膜三次,每次lomin,边洗边摇。A和B两种试剂在保鲜膜上等体积混合,1而n后,将膜合液充分接触,lmin后,将膜移至另一保鲜膜上,放曝光。结果符合鳞癌细胞形态特征,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长,立体感不强,培养3一5天后,集落增多融合成片,铺的传代,传代过程中各代细胞均排列有序,见图1,图

转染


BMPZ、Smadl、Smads在蛋白水平的表空转染24h一BMPZ转染组,转染24hd一BMPZ转染组,转染24h4BMPZ、Smadl和Smads的表达

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舌癌Tca8113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BMPZ、Smadl和Smads的表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泽良;刘仁辉;孔垂泽;;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4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J];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年02期

2 潘秋辉;李益广;杨松海;马纪;谢在春;于永春;孙奋勇;;骨形态发生蛋白2通过Smad途径上调Osterix的表达[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2008年01期

3 任艳玲,郑洪新,杜松,赵金茹,李淑玲;TGF-β1及其信号转导蛋白Smad23在去卵巢大鼠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年03期

4 岳文,杨连甲,马明,金岩,朱萧玲,李鑫;骨形成蛋白在颌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2849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49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b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