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了解古代人群在狩猎采集经济到农耕经济的转换过程中,牙齿形态结构、化学组成以及口腔疾病的演化发展规律,进一步认清人类的饮食结构、模式与牙齿生理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对6000年前狩猎采集人群和1000年前农耕人群的牙齿病理特征、牙釉质厚度、密度、牙齿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对比研究。 本研究收集并整理半坡遗址出土6000年前古人所有79具人骨架,共计1007颗牙齿,均为恒牙,其中上颌490颗,下颌517颗;唐代遗址出土1000年前古人所有62具人骨架,共计631颗恒牙,其中上颌328颗,下颌303颗。对每一具颅骨进行编号,同时标明每一颗牙齿的牙位;个体的年龄依据个体牙列的磨耗状况和骨缝的融合情况分为17~25岁,26~35岁,36~45岁和45岁以上四个年龄组;个体的性别依据个体的骨盆形态,同时结合颅、颌骨上的若干项性别特征做出综合性判断。依照较权威的牙齿生理、病理特征及化学组成的诊断测定方法,详细记录两批牙齿标本的病理特征、牙釉质厚度、密度、牙齿微量元素及稳定同位素的状况。对所有测量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牙齿病理特征方面,分析了陕西半坡遗址和唐代遗址出土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龋病和牙齿磨耗的流行状况。其中6000年前古人共有33人患龋,占观察总人数的41.8%;57颗龋齿,占观察总牙数的5.7%。而1000年前古人患龋率和龋齿率分别为62.9%和14.6%,明显高于6000年前古人的患龋率(41.8%)和龋齿率(5.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 P=0.013;χ~2=37.324, P=0.0001)。同时6000年前古人牙齿磨耗程度明显重于1000年前古人(Mann-Whitney U test,P=0.0001)。 通过Micro-CT对陕西半坡和唐代遗址出土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不同部位的牙釉质厚度、密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6000年前古人上颌第二前磨牙各测量部位的牙釉质厚度、密度与1000年前古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不同部位的牙釉质厚度、密度分布规律有相似之处。牙尖区的牙釉质厚度、密度明显高于咬合面的中央窝处;上颌第二前磨牙颊舌和近远中相对应部位的牙釉质厚度比较发现,舌尖顶点的牙釉质厚度高于颊尖顶点,舌尖颊斜面的牙釉质厚度高于颊尖舌斜面,远中邻面的牙釉质厚度高于近中邻面。 应用IRIS Advantage高分辨率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光谱仪测定了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牙齿样品中锶(Sr)、铜(Cu)、铁(Fe)、锰(Mn)、钙(Ca)、磷(P)、镁(Mg)、锌(Zn)和钡(Ba)九种微量元素的精确含量。结果显示,1000年前古人牙齿中铁(Fe)、铜(Cu)、锶(Sr)和钡(Ba)元素含量明显高于6000年前古人(P0.01);而锌(Zn)元素含量则低于6000年前古人(P0.01)。其他元素含量在两批古人牙齿中无显著性差异。 通过MAT-251型质谱仪双路进样系统和Finnigan MAT Delta Plus型质谱仪测定了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牙齿胶原中C、N元素含量和C、N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显示,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牙齿胶原C/N (摩尔比)分别为3.15±0.03和3.08±0.0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000年前古人牙齿胶原δ~(13)C、δ~(15)N和C4比例均高于1000年前古人(P﹤0.05),而C3比例明显低于1000年前古人(P0.05)。 以上研究结果说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古人与1000年前唐代人群的饮食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由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以狩猎采集经济为生,食物结构多以渔猎的肉食为主;而5000年以后的唐代农业高度发展,彻底摆脱了较原始的狩猎采集型经济进入到典型的封建农耕经济,饮食结构多以植物类的农作物为主,进而从牙齿结构、组成及病理特征的角度进一步科学地印证了以往的考古资料和发现。 综上所述,从6000年前狩猎采集经济到1000年前农耕经济的转换过程中,伴随着饮食结构和生活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食物精细化程度的提高,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导致牙齿磨耗程度降低,龋病增加明显;微量元素钡(Ba)、锶(Sr)、锌(Zn)以及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的含量在两个时代古人牙齿中也有显著差异;但牙釉质厚度、密度无明显变化趋势。本研究分析了狩猎采集和农耕经济中的不同饮食结构、模式与牙齿病理特征、牙釉质厚度、密度、牙齿微量元素以及稳定同位素含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数千年来人类牙齿结构、组成及病理特征的演化发展规律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并从人类进化过程中,饮食结构的变化及食品加工方式的改进对牙齿健康的影响角度,进一步提出现代生活中加强口腔卫生保健,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重要意义。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R783.5
【部分图文】:![构成比,程度图,程度,古人](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288964.nh0002)
000年前古人不同牙位牙齿磨耗程度构成比
![构成比,程度图,程度,古人](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288964.nh0003)
000年前古人不同牙位牙齿磨耗程度构成比
![示意图,辅助平面,牙体,测量平面](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1288964.nh0004)
测量辅助平面的确定方法:(如图 2-1 所示)Ⅰ颊舌测量平面:通过颊尖和舌尖最高点并与牙体长轴相平行的辅量平面。Ⅱ 近远中测量平面:通过近中和远中点隙并与牙体长轴相垂直的辅量平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妮;姚晖;;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成像量化评估平滑面早期牙釉质龋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年35期
2 杨帆;;渗透技术对早期牙釉质龋损模型表面粗糙度的影响[J];浙江实用医学;2011年04期
3 王庆;赵红莉;郭雪华;余优成;蓝闽波;顾章愉;;应用扫描电镜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分析四环素牙显微结构及其自由基变化[J];上海口腔医学;2011年03期
4 刘希云;;和牙齿敏感说再见[J];保健医苑;2011年09期
5 付廷刚;张静;韩婷婷;;基质金属蛋白酶-20的研究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4期
6 陈贵敏;;老掉牙,不正常[J];家庭医学;2011年05期
7 齐春子;姜永;栗世洋;林媛;范晓敏;余擎;;2种黏结系统与3种牙体硬组织间黏结界面的超微结构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11年03期
8 李倩;;不让牙齿谎报你的年龄[J];大家健康;2010年05期
9 孔颖;;明眸皓齿 食物相伴[J];大家健康;2010年08期
10 周翊;;健康QA[J];时尚育儿;2011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勇;陕西出土6000年和1000年前古人牙齿结构、组成及病理特征的对比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2 李娜;牙体硬组织抗酸碱层(ABRZ)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吴伟章;牙釉质电子顺磁共振(EPR)谱拟合技术及其在剂量重建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5年
4 周莉;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职业受照剂量估算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7年
5 王晓玲;不同增稠载体的过氧化脲漂白剂对釉质和修复体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6 尹若春;锶同位素分析技术在贾湖遗址人类迁移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文勇;Hippo信号通路在小鼠牙齿发育中的作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熊芳;天然牙和牙科陶瓷半透性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高清平;天然牙和牙科全瓷饰面瓷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丁玉梅;遗传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相关基因Fam83h突变的鉴定及亚细胞定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章雯;喷磨处理对氟斑牙牙釉质黏接性能的影响[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闫亮;牙釉质和三种复合树脂摩擦磨损性能的实验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0年
3 张志民;离子交换树脂转移钙离子至牙釉质中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中扬;几种复合树脂和牙釉质耐磨性的体外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5 兰青;流动复合树脂封闭法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釉质脱矿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6 陈志云;Nd:YAG激光防龋效果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1年
7 巩宇;Er, Cr:YSGG激光对牙体硬组织形态、成分及结构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张勇;氟化物涂膜后唾液中氟浓度变化和牙釉质抗酸溶解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2年
9 方贤浩;延边地区朝鲜族、汉族牙釉质微量元素测定分析研究[D];延边大学;2002年
10 刘湘涛;新型氟缓释釉牙质粘接剂防龋齿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
28647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64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