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

自体髂骨复合PRF移植修复牙槽突裂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6 02:46
   背景: 牙槽突裂是唇腭裂系列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目前临床上治疗牙槽突裂采用的是以自体髂骨松质骨进行的骨移植手术。这一手术可以解决牙槽突裂患者牙弓不连续、邻近缺隙处恒牙无法萌出,改善唇裂系列手术后的鼻唇畸形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但在临床实践中,骨移植手术后发生的的骨吸收导致手术效果的不确定,是一个令临床医生十分困扰的问题。人们研究发现,将富集的血小板放入组织损伤的部位,其释放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组织愈合,这为解决骨吸收这一临床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目的: 研究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与自体髂骨松质骨块混合进行骨移植手术,观察是否能够减少术后的骨吸收。 方法:设计犬的双侧牙槽突裂模型,采用自体对照的办法,分别在实验犬上颌骨两侧的裂隙分别植入犬自体髂骨骨块(对照组)和PRF复合犬自体髂骨骨块(实验组)。之后对植骨区的变化进行观察,包括: 1.影像学观察:通过CT平片、CT三维重建图像,来观察植骨区在各个时间点的情况。 2.体积测量和骨吸收率的计算:在植骨手术后按计划的时间拍摄实验犬的上颌骨CT,将CT数据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0.01),重建出植骨区,测量新骨体积,并计算骨吸收率,计算公式为:某一时间点的骨吸收率=术后当日骨体积-术后某时间点骨体积/术后当日骨体积。 3. Micro-CT测量分析:在术后4个月时对移植的骨组织进行Micro-CT扫描,测量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学检验方法为配对样本t检验的,对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骨吸收率、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分离度(Tb.Sp)进行比较。 5.组织学检查:在术后4个月时对移植的骨组织做石蜡切片,行HE染色,观察生成的新骨的情况。 结果: 1.在CT冠状位平扫图上可观察到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程度小于对照组;在术后2个月及4个月时的三维重建图上可明显的观察到对照组比实验组有更明显的骨吸收。 2.骨吸收率:术后2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为(11.37±1.62)%,对照组的骨吸收率为(21.90±3.79)%,P<0.01;术后4月时实验组的骨吸收率为(16.6±2.17)%,对照组的骨吸收率为(25.60±3.86)%,P<0.01 3. Micro-CT检查结果:骨体积分数(BV/TV):实验组(37.21±1.72)%,对照组(35.04±1.67)%,P<0.01;骨小梁厚度(Tb.Th):实验组(0.1218±0.0108)μm,对照组(0.1187±0.0099)μm,P>0.05;骨小梁分离度(Tb.Sp):实验组(0.1840±0.0129)μm,对照组(0.2063±0.0134)μm,P<0.01。 4.组织学检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均长出正常骨质结构。其中靠近植骨床部位的骨小梁以及毛细血管的密度要大于远离植骨床的部位。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未观察到明显的骨组织形态及分布上的差异。 结论: 1.构建了一种研究双侧牙槽突裂即刻植骨的动物模型。此模型缺损体积较大,便于观察出现的变化。同时还设计了一种测量体积的方法,能够研究植骨区骨体积的变化。 2.在我们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下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对于碎骨块形式的植骨手术,可以促进新骨生成,减少植骨手术后的骨吸收率。PRF制备方法简单,所用使用的设备十分容易获得,这样便于在临床上的推广,并且由于来源于自体,安全性十分高,进一步研究后如果能应用于临床,能够为广大患者所接受,并且为牙槽突裂的临床治疗开辟一条新的理想途径。
【学位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R782.13
【部分图文】:

骨吸收,实验组,对照组,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 1 术后 2、4 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骨吸收率比较分组 例数骨吸收率(%)2 月 4 月 2-4 月实验组骨块+PRF) 8 11.37±1.62 16.6±2.17 5.84±1.46对照组单纯骨块) 8 21.90±3.79 25.60±3.86 4.75±1.15P 值 0.000*0.000*0.233:*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示意图,牙槽嵴裂,截骨,双侧


图 1 犬双侧牙槽嵴裂截骨示意图(红线为截骨线,灰色部分为截骨范围,蓝色部分为植骨范围)图 2 手术后各个时间段 CT 冠状位图(R 为实验组,L 为对照组;a 为术后当日,b 为术后 2 个月,c 为术后 4 个月)

示意图,手术后,截骨,时间段


手术后各个时间段CT冠状位图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迪;金东春;周聪;姜玲;张晓燕;黎卫星;金熙真;金光春;;应用MicroCT骨组织微细解剖学分析[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2年07期

2 陆斌;周龙;;牙槽突裂植骨的术后评价[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年06期

3 杨超;石冰;;牙槽突裂植骨术的技术改进与初步评价[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年06期

4 唐世杰;石伦刚;;牙槽突裂植骨吸收的原因与对策[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年06期

5 傅豫川;李健;;牙槽突裂的综合治疗[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年06期

6 陈帅;张宁;陈维善;吴永平;;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缺损的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骨伤;2012年03期

7 魏思维;王稚英;;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细胞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2年02期

8 崔轶;徐永清;唐辉;范新宇;郭远发;;显微CT在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2年01期

9 刘坤;陈琦;郑谦;;三维CT技术在牙槽突裂整复中的应用[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年01期

10 石红兵;陈从容;巩雪梅;唐玉洁;孙维克;黎卫星;金熙真;金光春;;应用Micro CT颌骨骨小梁微细解剖学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24期



本文编号:2872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72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f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