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Occlusal Vertical Dimension,OVD)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及排列上颌前牙提供指导。 方法(1)按正常牙合的纳入标准从福建医科大学2004-2006级本科学生中筛选出125名正常牙合志愿者,其中男性55名,女性70名。(2)直接测量法:用瞳距仪测量受试者的瞳孔间距(Interpupillary Distance,IPD),垂直距离测量尺及数显游标卡尺等测量受试者的OVD和眼耳距离;(3)间接测量法:利用数码相机在统一的拍摄标准下拍摄下颌姿势位(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 ,MPP)时的正面像,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时的侧面像及开口器暴露上颌前牙取ICP位时正面像,将图像传输至计算机,利用图像测量软件测量内眦间距(Innercanthal Distance,ICD)、外眦间距(Outercanthal Distance,OCD)、IPD、一侧内眦到对侧外眦间距、左右眼宽度、鼻翼宽度(Interalar Width)、口角宽度(Intercommissural Width,ICW)、OVD、上颌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等。(4)分别应用两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回归及多元回归等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直接测量法中,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瞳孔间距总均值为63.98±3.26 mm,男性为65.46±2.96 mm,女性为62.86±3.05 mm ;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5.35±4.70mm,男性为68.16±4.23mm,女性为63.22±3.86 mm,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33,r男=0.563,r女=0.531。(2)标准化数码相片中,面中1/3高度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性最强,其中左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7.33±4.15 mm,男性为69.70±3.98 mm,女性为65.53±3.31 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9,r男=0.616,r女=0.354。右侧面中1/3高度总均值为68.07±4.09mm,男性为70.60±3.79mm,女性为66.16±3.19mm,与咬合垂直距离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总=0.618,r男=0.645,r女=0.292;咬合垂直距离总均值为61.79±4.37mm,男性为64.38±4.02mm,女性为59.83±3.53mm ;(3)标准化数码相片中,男性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18,而男性的内眦间距则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99;而在不同牙弓型中,方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六颗前牙宽度相关性最强,r=0.627,而卵圆型者的瞳孔间距与上颌尖牙牙尖间距相关性最强,r=0.568。(4)将内眦间距、外眦间距、口角间距、鼻翼宽度、瞳孔间距、男女性及不同牙弓型等分别与六颗前牙宽度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多重相关系数分别为r1=0.660,r2=0.614。 结论(1)直接法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瞳孔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瞳孔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而福建籍青年正常牙合者的眼耳距离与咬合垂直距离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对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无明显指导意义。(2)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与咬合垂直距离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面中1/3高度及外眦间距可以作为临床确定咬合垂直距离的参考指标。(3)间接法(数码相片测量法)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按性别划分还是按牙弓型划分,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及外眦间距均和上颌六颗前牙及上颌尖牙牙尖间距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和外眦间距可以作为排列上颌前牙的参考指标。(4)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当联合性别、牙弓型、瞳孔间距、内眦间距、外眦间距、鼻翼宽度及口角宽度等因素共同预测上颌前牙的排列,可以提高预测值的准确性。
【学位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R783.6
【部分图文】: 正面相
侧面相
用垂直距离测量尺测量OVD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凌;陈立强;陈鹏;蒋志平;高铭武;李宁毅;;四种材料冠修复体对上颌前牙修复效果的比较[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张冰;梁玮雄;;正畸与导萌手术协同矫治上颌埋伏阻生前牙的临床应用[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3 张建华;夏金星;薛昌敖;刘炜;;?垫式义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2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1年08期
4 施育才;;铸造金属桩和成品纤维桩在上颌前牙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J];口腔医学;2011年06期
5 郭小文;孙益平;;老年人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垫式可摘局部义齿的修复[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6期
6 马典福;刘朝晖;林玉琼;刘智庆;黄金辽;;乳前牙一次性根管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22期
7 韩敏;王春玲;高晓丽;曲竹丽;呼明燕;刘铃;王海任;;改良式肌激动器治疗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的研究[J];口腔医学;2011年06期
8 陈晓明;唐瞻贵;刘友良;全宏志;赵丽莉;曾碧映;;上颌埋伏阻生前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6期
9 余立强;薛红玉;王平;;牙列重度磨耗粘结复合树脂咬合面预增高咬合重建[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1年02期
10 凌月华;黄庆丰;赵军;;牙本质发育不全Ⅱ型患者的重建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楚峰;牙槽外科辅助正畸快速整体内收上颌前牙的动物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2 陈玲;四川地区中国人群天然牙与比色板的色度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应淑女;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陈润;正常(牙合)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与咬合垂直距离及上颌前牙位置关系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8年
3 温从生;不同咬合垂直距离与咀嚼肌肌电、咬合力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沈建伟;上颌前牙与前磨牙唇侧骨壁厚度的CBCT测量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5 靳淑梅;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成人上颌前牙压低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6 刘苗;上颌前牙龈下牙体缺损的多学科保存治疗:病例报告[D];浙江大学;2012年
7 俞益娜;上颌前牙美容修复的临床策略[D];浙江大学;2012年
8 何艳;不同角度磨牙后倾曲对上颌前牙段牙齿及其牙周膜初始应力分布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9 张翼;上颌前牙内收力系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10 田野;不同高度牙槽骨的上颌前牙内收时牙周膜初应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
28784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kouq/2878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