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膜在子痫前期发病中作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0 11:14

  本文选题:子痫前期 切入点: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膜 出处:《第三军医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背景和目的: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期特有的疾病,发病率在5%-8%,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约占妊娠相关死亡总数的10%-16%。该病病因不明,治疗上唯一确切有效的手段就是终止妊娠。对PE病因学的研究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近年来主要集中在血管内皮损伤、免疫系统Th1/Th2的失衡、过氧化物损害以及胎盘源性不良因子释放等方面。公认的两阶段病因学说认为,妊娠早期阶段,在遗传易感性及免疫耐受失调等多因素作用背景下,滋养细胞侵袭不足,胎盘浅着床,为该病埋下隐患;妊娠晚期阶段:胎盘源性因子大量异常释放入母血,引起母体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全身性炎症应答加强,继而出现高血压、蛋白尿等子痫前期症状。而随着妊娠终止,胎盘娩出,母体PE症状及实验室改变迅速恢复正常,故有学者认为PE可能是一个胎盘源性疾病。 正常妊娠晚期时孕妇全身各系统均会表现相应的变化,其中外周血的APTT、PT缩短,FIB升高,孕妇机体处于血液高凝状态,为预防分娩出血奠定基础。血液及凝血系统的这一改变属于妊娠晚期的生理过程。而PE孕妇血液及凝血系统的改变与正常孕妇差异较大,且在发病的早期阶段即出现了这一异常改变。PE的严重并发症---HELLP综合征,临床上出现血小板减少、溶血、肝酶升高,为该病引起凝血功能损害的重度表型。但迄今为止,PE患者血液及凝血系统的变化规律、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影响这一病理变化的核心分子及病因机制尚不明了。既往研究多集中在PE患者外周血中凝血物质的改变,包括促凝物质TAT、可溶性纤维蛋白及TM、蛋白C、AT-Ⅲ等指标。而临床辅助检查的结果,仅能从现象上提示PE患者有凝血机能的变化,其对疾病的变化影响、严重程度的判定、如何指导临床诊治尚缺乏清晰的思路,且导致PE孕妇血液及凝血功能异常的中心环节尚无合理解释,因此,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近些年,胎盘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状态及后续的胎盘源性不良因子释放增加在PE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胎盘源性不良因子包括类花生酸类、sFlt-1、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膜(syncytiotrophoblast microvillous membrane,STBM)、过氧化物类分子等,可能在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STBM是一种含有合体滋养细胞胞质及信号的带膜囊泡状结构。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中STBM脱落释放,发挥着母胎界面信号传导和营养物质交换作用,它的脱落受滋养细胞激活和凋亡的影响,不断顺应机体发生生理或病理的变化。而已有研究观察到PE患者外周血STBM含量显著增加,尤其在早发型PE则更为明显。体外实验认为STBM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破坏其单层分布结构、干扰小动脉的舒张功能,调节机体炎性因子释放和调控细胞免疫等多种途径影响母体免疫系统,导致PE的发生。我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STBM在小鼠体内可以诱发子痫样改变,成功构建了小鼠子痫前期/子痫模型,但尚未进一步研究STBM在模型鼠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改变。结合PE孕妇外周血STBM显著上调及血液凝血系统变化的客观证据,我们推测,STBM可能对孕妇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干扰细胞正常代谢,,引起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但其具体作用模式及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材料和方法: (一)子痫前期孕妇不同孕期凝血功能的变化 1.研究对象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常规产检并分娩的PE及正常孕妇 2.血液的采集用含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取孕妇静脉血,离心得血浆,2小时内上机检测。 3.指标检测用全自动仪测凝血5项和血小板指标。 4.数据整理、统计运用EXCEL及SPSS软件处理数据。 (二) STBM上调对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1.STBM的制备与鉴定取正常孕17天的C57BL/6小鼠,无菌条件制备STBM、测蛋白含量、扫描电镜验证。 2.实验分组已孕组分为五组,分别是PBS组(P-CTL)、低浓度STBM组(P-S-L)、中浓度组STBM(P-S-M)、高浓度STBM组(P-S-H)、高浓度STBM+肝素组(P-S-H+heprin);未孕组为中浓度STBM组(NP-S-M)。自孕10天起,尾静脉注射相应液体0.2ml/d;P-S-H组、P-S-H+heprin组孕17天时注射。 3.采集小鼠血标本麻醉下挖眼取小鼠的血并离心制血浆,取肺脏和脑组织后处死小鼠。将血浆标本保存于-20°C,组织用多聚甲醛固定24h后包蜡,常温保存。 4.检测凝血五项在全自动凝血仪上测定凝血指标(APTT、PT、D-D)。 5.检测凝血物质按照ELISA试剂要求,分别测凝血酶复合物(TAT)、活化蛋白C(APC)、抗凝血酶(AT-III)、凝血调节蛋白(TM)、组织因子(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六项指标。 5.孕鼠肺、脑组织的HE染色,在光镜下进行观察,采集图像。 结果: (一)子痫前期孕妇不同孕期凝血功能的变化 在正常妊娠组、wPE组、sPE组孕妇,晚孕期外周血浆FIB水平均较早孕期显著升高(P0.05),APTT均显著缩短(P0.05);与正常妊娠、wPE组比较,sPE组孕妇晚孕期TT显著升高(P0.05),D-D值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无明显改变;在正常妊娠、wPE、sPE组孕妇,晚孕期外周血PLT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MPV显著上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DW、PCT未见明显改变。 (二) STBM上调对小鼠凝血功能的影响 制备的STBM总蛋白含量为0.73±0.10mg/ml,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可见直径约200-500nm的囊泡状结构成团簇拥,部分发生融合,符合STBM固有特征。 1.小鼠的凝血五项 与P-CTL组比较,P-S-M组的APTT缩短(P0.05),PT缩短(P0.05),D-D增高不明显。P-S-L组与NP-S-M组无明显变化。 2.小鼠各项凝血物质比较 随着STBM浓度的升高,TAT、APC、TF、TFPI呈升高趋势。与P-CTL组比较,P-S-M组以及NP-S-M组的TF/TFPI均显著升高(P0.05),P-S-L组变化不明显。与P-CTL组和P-S-H+heprin组,P-S-H组的TAT显著上调(P=0.02)、APC也明显升高(P0.05)。与P-S-M组对比,NP-S-M组各值无明显变化。 3.小鼠血栓形成 P-S-H组较之P-CTL组小鼠的肺脏及脑病理切片中,见均质红染无结构的物质填满血管内腔,考虑透明血栓形成。 结论: 1.子痫前期患者的外周血中STBM释放增加可引起凝血及纤溶系统激活,尤其在sPE患者TT显著延长、D-D明显升高,提示PE患者处于“超高凝状态”; 2.随着STBM脱落的增加,小鼠外周血中APTT、PT明显缩短,TF/TFPI显著上调,证实外源性凝血途径被激活,小鼠出现类似PE孕妇的高凝状态; 3. STBM引发的类子痫样模型的小鼠外周血中,TAT及APC显著升高,可能是凝血功能异常的关键分子。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第三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14.2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怡琳;韩健;刘晓洁;韩磊;俞丽丽;李红梅;周丽娟;张欣;郑英如;郭建新;李力;;小鼠合体滋养细胞微绒毛膜制备方法的研究[J];重庆医学;2013年12期

2 刘晓洁;韩磊;韩健;俞丽丽;李红梅;周丽娟;张欣;廖茜;李婵玉;颜耀华;郑英如;易萍;刘宿;李力;;子痫前期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变化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年09期

3 杨孜;王伽略;黄萍;石凌懿;李蓉;叶蓉华;陈蕾;;重度子痫前期临床发病类型及特点与围产结局的关系[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16388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16388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