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对黑腹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麻醉对黑腹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黑腹果蝇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低温麻醉与乙醚、乙醇麻醉对黑腹果蝇生理及行为的影响,不仅研究了包括麻醉及苏醒时间、寿命、发育周期、体重、子代数量、子代性别比例等生理指标;而且研究了不同年龄黑腹果蝇在不同方法麻醉后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1.个体方面:低温麻醉后的果蝇其寿命与乙醚麻醉结果相当,低温麻醉与乙醚麻醉的果蝇相关性状一致,能正常交配和产卵并繁殖后代;经低温麻醉的果蝇在麻醉及苏醒时间、死亡率等方面与乙醚麻醉相比具明显优势;在亲本果蝇繁殖能力及子代果蝇发育情况等方面与乙醚麻醉相比也具有一定优势。2.社会行为能力方面:(1)50只/1000cm3的果蝇群体大小进行社会行为学研究较好。不同年龄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不同,麻醉温度条件会影响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进行果蝇社会行为学研究时应选择的低温麻醉条件为-5℃或-10℃,果蝇年龄选择7天龄为宜。(2)乙醚麻醉的剂量为中浓度400μL时对果蝇的影响较小;白眼w果蝇相对于其它突变株果蝇的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更强。(3)乙醇麻醉果蝇时应选择低浓度200μL剂量为宜;乙醇麻醉对果蝇的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大于乙醚麻醉;经乙醇麻醉后,果蝇体内的ADH活性不会影响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
【关键词】:麻醉 果蝇 个体 社会行为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6-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6-11
- 第一章 前言11-20
- 1.1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优势11-13
- 1.2 果蝇作为模式生物的历史和现状13
- 1.3 早期动物行为学研究13
- 1.4 果蝇的社会行为学研究13-15
- 1.5 研究模式生物果蝇麻醉方法15-16
- 1.6 突变体果蝇品系16-18
- 1.7 乙醇对果蝇的危害18
- 1.8 乙醇在果蝇体内的氧化代谢18-19
- 1.9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19-20
- 第二章 麻醉对野生型黑腹果蝇个体影响20-29
- 2.1 引言20-21
- 2.2 实验材料21
- 2.3 实验环境21
- 2.4 实验方法21-24
- 2.4.1 果蝇培养基配制21-22
- 2.4.2 果蝇的鉴别、饲养与麻醉22-23
- 2.4.3 果蝇个体测定方法23
- 2.4.4 统计学分析23-24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24-28
- 2.5.1 麻醉对黑腹果蝇发育周期的影响24
- 2.5.2 麻醉对黑腹果蝇蛹数和羽化数的影响24-25
- 2.5.3 麻醉对黑腹果蝇雌雄比例的影响25-26
- 2.5.4 麻醉对黑腹果蝇寿命的影响26-27
- 2.5.5 麻醉对黑腹果蝇成虫体重的影响27
- 2.5.6 麻醉对黑腹果蝇苏醒时间的影响27-28
- 2.6 小结28-29
- 第三章 麻醉对野生型黑腹果蝇社会行为学影响研究29-37
- 3.1 引言29-31
- 3.1.1 动物行为学简介29
- 3.1.2 果蝇行为学29
- 3.1.3 麻醉对果蝇特定行为的影响29-30
- 3.1.4 低温生物学研究30-31
- 3.2 实验方法31-32
- 3.2.1 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测定31
- 3.2.2 果蝇逆重力攀爬测定31-32
- 3.3 实验结果32-36
- 3.3.1 协同群体大小32-33
- 3.3.2 逆重力攀爬33-34
- 3.3.3 半数觅食时间34
- 3.3.4 准确觅食率34-35
- 3.3.5 协同性35
- 3.3.6 存活率35-36
- 3.4 结果讨论36-37
- 第四章 乙醚对黑腹果蝇不同突变株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37-43
- 4.1 引言37-38
- 4.1.1 乙醚作为麻醉药物37
- 4.1.2 乙醚麻醉作用37
- 4.1.3 乙醚对果蝇行为的影响37-38
- 4.1.4 突变株果蝇38
- 4.2 实验材料38
- 4.3 实验方法38-39
- 4.4 实验结果39-41
- 4.4.1 逆重力攀爬39
- 4.4.2 半数觅食时间39-40
- 4.4.3 准确觅食率40
- 4.4.4 协同性40-41
- 4.4.5 存活率41
- 4.5 结果讨论41-43
- 第五章 乙醇对黑腹果蝇不同突变株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43-52
- 5.1 引言43-45
- 5.1.1 乙醇对果蝇行为的影响43
- 5.1.2 短碳链醇在果蝇体内的氧化代谢43-44
- 5.1.3 短碳链醇在果蝇体内的非氧化代谢44-45
- 5.2 实验方法45
- 5.2.1 乙醇脱氢酶(ADH)活性测定方法45
- 5.3 实验结果45-49
- 5.3.1 逆重力攀爬45-46
- 5.3.2 半数觅食时间46
- 5.3.3 准确觅食率46-47
- 5.3.4 协同性47
- 5.3.5 存活率47-49
- 5.5 ADH测定结果49
- 5.6 结果讨论49-52
- 第六章 总结52-54
- 存在问题与展望54-55
- 参考文献55-6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梅兰;生地对黑腹果蝇寿命的影响[J];浙江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2 程威;李冬梅;宋传超;韩伟;杨丽容;陈建明;;黑腹果蝇中辅酶Q的鉴定及其对寿命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3 李佳琳;刘欢;那美玲;张太杰;罗志文;;野生黑腹果蝇培养条件的优化试验[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曾庆韬,易梅生,黄红,罗曼娣,钱远槐;不同品系黑腹果蝇细胞系的建立(Ⅰ)——影响细胞系建立的某些因素[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5 袁朝辉;不同基因型黑腹果蝇的寿命比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6 钱远槐,张菁,薛小桥,谢爱华;黑腹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黑条体突变型的发现与初步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7 蒙世杰,李笑松;我国大陆部分地区黑腹果蝇群体线粒体DNA多态性研究[J];动物学研究;1998年04期
8 胡广安,曾庆韬,钱远槐,李守涛;中国东北地区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P因子分布和来源[J];实验生物学报;2003年04期
9 李红伟;连林生;赵春江;白丽华;邓学梅;吴常信;;黑腹果蝇紫眼卷翅遗传规律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宋文贞;夏曦中;朱丽华;;实验用果蝇培养技术探索[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珊;曾庆韬;;黑腹果蝇黑条体突变型基因的定位与克隆[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郑雅;王玉凤;曾庆韬;刘艳玲;;Wolbachia在中国不同地理种群果蝇中的感染检测及对dHira基因表达的影响[A];第五届广东、湖南、江西、湖北四省动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胡广安;曾庆韬;;Patched外显子3在黑腹果蝇种组中的分子进化[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刘继勇;李常青;于忠胜;黄鹏;伍洪刚;魏传贤;朱南南;沈延;陈毅序;张博;邓武民;焦仁杰;;基于TALEN介导的一种高效、简便、特异地获得黑腹果蝇突变体的方法[A];第二届模式生物与人类健康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2年
5 杨勇;曾庆韬;张亚平;;以ITS为分子标记探讨黑腹果蝇种组系统关系[A];第六届动物遗传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6 梅晓灯;刘金庆;黄冕;张松;;九种大型真菌活性提取物对黑腹果蝇寿命影响的实验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黄冕;刘金庆;张松;梅晓灯;杨小兵;;4种食药用真菌活性提取物对黑腹果蝇寿命影响的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毛黎邋冯卫东;科学家完成12种果蝇基因比较研究[N];科技日报;2007年
2 陈薇 陈春江;宁德口岸首次截获外来生物黑腹果蝇[N];闽东日报;2011年
3 王学敏;气味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丽君;UVA辐射诱导黑腹果蝇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2 郑雅;Wolbachia诱导昆虫宿主细胞质不亲和的分子机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振兴;夜间光照对黑腹果蝇睡眠和生存能力影响及黑腹果蝇钟蛋白Timeless与Period相互作用的调控机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清彩;铃木氏果蝇和黑腹果蝇生态学特性及化学防治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雪兰;麻醉对黑腹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洁;高压对黑腹果蝇生长发育、表型变异和分子水平上影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刘婷;对羟基苯甲酸乙酯对黑腹果蝇雌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5 郭巍燕;几种有毒挥发物对黑腹果蝇趋化和趋边行为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6 徐文雅;磷化氢对黑腹果蝇耙标酶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年
7 牟国鹏;黑腹果蝇热激蛋白基因家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砚;黑腹果蝇基因组组蛋白修饰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9 Banlanjo Abdulaziz Umaru;两个TRP离子通道受体在黑腹果蝇免疫反应中的初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郑俊丽;UVA照射对黑腹果蝇生物学特性和抗氧化反应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麻醉对黑腹果蝇协同性空间探索能力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9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59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