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vPAG多巴胺神经元在异氟醚麻醉意识消失及恢复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3 03:03
【摘要】:目的:全身麻醉存在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然而其作用机制仍未阐明,目前学者多倾向于用网络调控机制解释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认为全麻药通过作用于脑内多种递质及其投射系统来调控全身麻醉过程。近年有研究发现,特异性激活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神经元,可使异氟醚麻醉小鼠苏醒,加快其翻正反射的恢复,由此提示脑内多巴胺神经通路在促进全身麻醉苏醒发挥重要的作用。中脑导水管腹侧周围灰质区(vPAG)也是脑内多巴胺神经胞体主要聚集的核团,并与生物的睡眠-觉醒系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vPAG对全身麻醉意识恢复是否有影响,尚不清楚。本实验借助活体脑电记录技术,观察vPAG区微注射6-OHDA损毁多巴胺神经元的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时间,并记录异氟醚麻醉大鼠从翻正反射消失到恢复期间的脑电图,观察比较6-OHDA损毁vPAG核团多巴胺神经元后,对异氟醚麻醉下大鼠脑电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vPAG核团的多巴胺神经元是否参与异氟醚麻醉中的促觉醒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260-300 g),分为vPAG损毁组和对照组。损毁组在大鼠左侧vPAG核团位点内注入1μl 6-OHDA(4μg/μl)及埋置脑电监测电极,对照组注入1μl生理盐水及埋置脑电监测电极,每组8只,建模成功14天后开始实验。两组大鼠均以1.5 L/min氧流量,1.5%浓度的异氟醚进行麻醉。给药15分钟后停止异氟醚吸入,记录从给药至大鼠翻正反射消失和恢复的时间,并记录麻醉前清醒状态到异氟醚麻醉后的脑电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vPAG损毁组大鼠翻正反射消失时间(132.75±19.05 s vs222.00±48.79 s)显著缩短(P0.05);与对照组比较,vPAG损毁组大鼠翻正反射恢复时间(255.88±53.64 s vs 179.50±34.92 s)显著延长(P0.05)。2.与对照组相比,损毁组异氟醚麻醉后δ波(48.92±1.72 s vs 44.51±1.84 s)增多(P0.05);α波(20.66±0.63 s vs 15.62±0.93 s)明显增多(P0.05);θ波(12.90±0.78 s vs 15.95±1.38 s)减少(P0.05);β波(11.60±0.58 s vs 15.98±2.59s)减少(P0.05)。结论:vPAG核团多巴胺能神经元在异氟醚全身麻醉诱导和觉醒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图文】:

套管针,红色区域,大鼠,坐标


固定在脑立体定位仪上,摆好手术体位,监测肛温,用变温左右。术区备皮,剃除体毛,75%碘伏酒精消毒后,0.5 m醉。整个手术都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根据 vPAG 对应位置的,减去多余组织,用 3%双氧水磨除颅骨骨膜,暴露颅骨标志 点,调节脑立体定位仪,使 Bregma 点和 Lambda 点处于同超过 0.02 mm。根据第六版 Paxinos and Watson 大鼠脑立体 的坐标为:(AP+7.8,ML±0.5,DV-5.6)(如图 1 所示)。在骨处做好标记,使用颅骨钻在标记处垂直钻孔。在显微镜下至目标深度,0.5 μl/min 泵入 1μl 6-OHDA。脑立体定位图谱在前额叶皮层(AP+2.0,,ML±1.5,DV-2.5,植入两枚记录电极,用牙科水泥固定。将大鼠从脑立体定温箱中吸氧,待其从麻醉状态恢复清醒后单独放入干净的鼠行下一步实验。

异氟醚麻醉,实物,大鼠,脑电


位论文 氟醚吸入,记录大鼠 RORR。待大鼠恢复三天后进行脑电记录线与大鼠左侧记录电极连接,参比电极线与大鼠右醚对大鼠进行诱导,记录诱导稳定后 600 s 的脑电,苏醒。数据均用 spike2 软件记录,将记录脑电按δ(1-4 Hz)β(12-25 Hz),四个频段过滤,分析比较同一频段
【学位授予单位】:遵义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杜文杰;喻田;;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在全身麻醉中的作用[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6年07期

2 袁杰;喻田;;全身麻醉机制与下丘脑腹外侧视前核睡眠通路[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年03期



本文编号:26128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128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