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麻醉深度用于幕上肿瘤切除术麻醉监测的价值

发布时间:2020-04-05 00:49
【摘要】:目的:观察幕上肿瘤切除术中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对麻醉及麻醉后恢复质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麻醉深度的围术期脑保护效果,为临床工作中采取适当的麻醉深度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105例择期全麻下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5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H组(BIS50-59)、L组(BIS40-49)以及对照组:C组。三组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入手术室后均予常规监测血压(BP)、心电图(ECG)、血氧饱和度(SpO_2)、呼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_2)、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气管插管后给予常规机械通气,呼吸参数调节:VT6-8ml/kg,IE1/2,FiO_280%,术中通过调节呼吸频率维持PetCO_2在(35-45)mmHg之间。试验组术中依据BIS值调节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输注速度、追加顺式阿曲库铵及舒芬太尼,维持麻醉深度稳定并满足手术需要,使术中H组BIS值维持在(50~59)范围内,L组BIS值维持在(40~49)范围内。C组BIS监测屏幕全程遮挡,麻醉医生依据个人经验调节麻醉深度。记录(1)三组患者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10min(T1)、切皮时(T2)、钻孔时(T3)、切开硬膜后30min(T4)、缝皮时(T5)、拔管后10min(T6)等各时间点的BIS、HR、MAP以及诱导前(T0)、钻孔时(T3)、拔管后10min(T6)的血糖值;(2)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术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麻醉恢复期质量;(3)对患者行术前(M0)、术后第1(M1)、3(M2)及第7(M3)天的认知功能评分(MMSE评分)。结果:H组、L组及C组患者分别剔除5例,最终每组30例患者获得评估,三组患者术前、术中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BIS值比较: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BIS值在T2时升高明显(p0.05),在T3,T4时降低明显(p0.05);表明麻醉手术过程中行BIS监测,麻醉深度维持更加平稳。三组患者HR比较:与T0比较,H组患者HR在T4-T6时升高(p0.05);L组患者HR在T1、T4时降低(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HR在T2、T6时升高(p0.05),T3、T4时降低(p0.05)。三组患者MAP比较:与T0比较,H组患者MAP在T1、T2、T3时降低(p0.05),T6时升高(p0.05);L组患者MAP在T1、T2、T3、T4、T5时降低(p0.05),T6时与T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MAP在T1、T3、T4、T5时降低(p0.05),T6时升高(p0.05);表明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与BIS维持在50-59相比,术中BIS维持在40-49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三组患者血糖值比较:与T0比较,三组患者T3、T6时均升高(p0.05);H组与C组各时间点血糖值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L组患者血糖值在T3、T6时较其它两组降低(p0.05);表明术中BIS维持在40-49可以更好控制应激反应发生水平,降低围术期血糖升高程度。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三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增多(p0.05);与H组相比,L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增加(p0.05),顺式阿曲库铵用量降低(p0.05)。三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H组患者术中血压偏高发生率较其它两组增加(p0.05);C组患者术中血压偏低发生率较其它两组增加(p0.05);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术中体动发生率增加(p0.05)。三组患者麻醉恢复期质量比较:三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术后停药-呼吸恢复、停药-睁眼及停药-拔管时间增加(p0.05);术后躁动评分增加(p0.05);与H组相比,L组患者术后躁动评分降低(p0.05);与试验组相比,C组患者术中知晓发生率增加(p0.05)。三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术后MMSE评分较术前均降低(p0.05);H组与C组各时间点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L组术后第1、3天MMSE评分较其它两组增加(p0.05);术后第7天三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术中BIS维持在40-49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损害。结论:神经外科颅脑幕上肿瘤切除术中,使用BIS监测麻醉深度可以降低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波动幅度,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用量,降低术中体动及术中知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围术期麻醉质量,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轻苏醒期躁动,提高麻醉恢复期质量。与BIS维持在50-59相比,术中BIS值维持在40-49更有利于控制术中应激反应发生水平,降低血糖升高程度,维持相对平稳的血流动力学,减轻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围术期脑保护效果更显著。
【图文】:

比较图,术中,患者


三组患者术中BIS值比较

比较图,术中,患者


三组患者术中HR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R614;R739.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静;邵爱洁;;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22期

2 张立冬;;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年21期

3 胡利平;徐晓栋;江剑;;麻醉深度指数CSI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高龄患者预防气管插管反应[J];健康之路;2017年10期

4 杨宾侠;杨军良;陈伯銮;;麻醉深度和神经功能的监测[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年02期

5 俞修海;王保华;;生理参数自动控制及其临床应用[J];医疗器械;1987年01期

6 黄秉宪;;用两个反馈变量的麻醉自动控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6期

7 陈仲清;史誉吾;;食道下段收缩性与麻醉深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5期

8 张宏;靳冰;;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判断[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6期

9 薛晓申;;全麻麻醉深度与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水平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17期

10 冯微;赵国庆;叶虹;郑艳;张禾田;;麻醉深度指数用于全麻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评价[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进;郑崇勋;和卫星;;麻醉深度监测中的脑电复杂度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布为;;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4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5 元秀华;胡静;张传汉;;ROFDR分布式光纤体表温度场监测与麻醉深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孙焱芫;熊利泽;;CSM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有效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BIS和应激指标对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评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分析(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陆洁;邹静蓉;崔微艳;;麻醉深度指数监测指导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时频分析与判断麻醉深度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适宜麻醉深度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N];湖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孔娟 孙莹莹;精准麻醉开启舒适医疗新方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永强;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2 陈杭;麻醉靶控输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4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状态监测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魏勤;基于体征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牛r,

本文编号:2614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614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