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下麻醉对老年合并中重度高血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6-21 09:00
【摘要】:目的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血压的异常与心脑血管死亡率密切相关,另外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老年患者出现广泛的认知功能障碍,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减退,心血管顺应性降低,对手术、创伤、疼痛等应激的耐受性明显降低,易发生各种围术期相关并发症。加强老年高血压患者麻醉管理,降低围手术期应激反应至关重要。BIS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麻醉深度,且有大量研究指出BIS监测可以指导合理应用麻醉药物并降低POD的发生率。本试验拟研究BIS监测下麻醉对老年合并中重度高血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这类特殊人群POD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老年合并中重度高血压拟行择期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0例,年龄63~80岁,ASA分级Ⅱ级或Ⅲ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或Ⅱ级,术前简易智力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g23分,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经验麻醉组(E组)和BIS监测组(B组),每组40例。B组根据术中BIS值调整麻醉深度,E组根据临床体征和麻醉医师经验判断麻醉深度。记录两组患者诱导前(T_0)、诱导后3 min(T_1)、上止血带前(T_2)、上止血带后30min(T_3)、松止血带前(T_4)、松止血带后(T_5)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记录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PACU驻留时间、麻醉药物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以及拔管后副作用(躁动、寒战、苏醒延迟、术中知晓)发生情况,术后采用谵妄评估量表(the 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评估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ASA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术前MMSE评分及高血压分级结果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E组比较,B组术中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舒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用量、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液体用量、麻醉时间、手术及止血带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E组T_1、T_2时SBP分别为(112±9)、(103±7)mmHg(1 mmHg=0.133 kPa),T_I时DBP为(66±7)mmHg,B组T_1、T_2时SBP分别为(119±11)、(108±9)mmHg,T_I时DBP为(72±10)mmHg,与E组比较,B组T_1、T_2时SBP和T_1时DBP均高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与E组比较,B组患者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PACU驻留时间均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复苏期间并发症包括躁动、寒战、苏醒延迟及术中知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B组术后第1天POD发生率及术后3 d POD总发生率明显低于E组(P0.05),两组术后3 d VAS疼痛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老年合并中重度高血压膝关节置换手术中,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指导全身麻醉的实施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全身麻醉药用量,明显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及PACU驻留时间,提高老年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质量。2.BIS监测减少POD的发生率,从而有利于高龄合并高血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丹;王颖林;田国刚;;术后谵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5年11期

2 王利宏;徐国红;韦仙姣;徐冬娟;单军标;蒋恒;厉剑锋;胡红嫣;;骨科常见手术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15年06期

3 李晖;李清;杨风顺;侯波;郑永发;冯世庆;;多模式镇痛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影响的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13年07期

4 李升文;;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年12期

5 张承华;麻伟青;杨云丽;董发团;王慧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1年05期

6 王利宏;徐国红;;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的临床分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0年03期

7 刘金虎;岳云;;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9年02期

8 沈煜;沈惠良;张文博;方秀统;;老年髋部骨折术后谵妄状态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3年41期



本文编号:2723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2723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9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