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背景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接近200万人被烧伤,其中5000人因此死亡,在意外死亡原因中排名第3位。严重烧伤不仅会导致皮肤及黏膜发生损伤,而且会引起严重的全身反应,可能存在系统和器官代谢紊乱,并导致功能障碍。手术是烧伤创伤的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切痂、削痂,皮肤移植术等,轻度烧伤麻醉治疗上并不需要特殊的处理,局部组织如果发生严重烧伤而且面积大、出现了严重机体损伤,并发生代谢、血流动力学和内脏功能明显改变,将会给麻醉带来一定挑战。手术过程中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是非常重要的,理想的麻醉深度有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术后康复质量。麻醉过浅,可能会导致术中知晓,从而引起严重的创伤后遗症和心理健康问题;麻醉过深会增加心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Narcotrend是由德国Hannover医科大学开发的新型脑电深度检测系统,将一般的电极片贴在头部任意位置,即可采集分析当时的脑电信号,系统会自动分析Narcotrend分级并显示在彩色触摸屏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也是采用普通的电极片,但是需要贴在头部固定的位置,通过分析波形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从而把代表不同麻醉深度的脑电信号区分开来。Narcotrend和BIS作为新型的麻醉深度监测系统,皆能较好地反映及调控麻醉深度,并在非烧伤患者术中麻醉得到证实。但尚有研究表明,BIS在其推荐的麻醉范围内发生术中知晓;Rundshagen等研究[1]表明Narcotrend在择期手术患者中,与传统的根据血流动力学调节麻醉深度的方法相比,除了对麻醉深度的维持更稳定之外,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和改善术后恢复质量方面并未有优势。且由于重度烧伤患者常常因早期大量液体丢失而伴有血流动力学的不稳定,而经早期抗休克治疗后,部分患者早期需要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对患者而言,这也是二次打击,容易导致术中发生心血管意外。因此,虽然Narcotrend和BIS为重度烧伤患者术中精确麻醉提供了可能,但其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评估。同时,烧伤后引起的细胞因子和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产生、能量代谢障碍、钙离子稳态失衡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可以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血管通透性增加,最终引起弥漫性脑水肿,发生脑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麻醉状态下脑代谢与麻醉深度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重度烧伤患者麻醉深度与脑代谢的关系以及是否对烧伤手术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尚无相关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Narcotrend和BIS在烧伤患者术中麻醉的应用意义,并探讨不同麻醉深度是否对烧伤引起的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1.纳入重度烧伤患者需早期(7天)行“焦痂切除术+植皮术”108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其中A组将Narcotrend麻醉深度分级控制在D0级至D2级;B组将BIS控制在35~65之间;C组采用传统方法维持适当的麻醉深度(根据患者血压、心率、临床表现等维持麻醉深度)。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术中最大心率差、麻醉药品用量和术后恢复质量。2.将第一部分的B组患者术中根据BIS调节麻醉深度,重度组(High组)12例,BIS值为35~45;中度组(Middle组)12例,BIS值为46~55;轻度组(Low组)12例,BIS值为56~65。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气管导管时(T4)采集血3ml,检测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脑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脑氧摄取率(CE02)、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动脉乳酸含量(LA)、动脉-颈静脉球血乳酸含量差(AVDL)以及血清S-100β及NSE浓度变化,并在最后评价麻醉前与麻醉后24h的认知能力。结果1.与C组比较,A组和B组术中最大平均动脉压差显著降低(P0.01);术中最大心率差显著降低(P0.01);丙泊酚(P0.01)和瑞芬太尼(P0.01)用量显著降低;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显著降低(P0.01)。B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A组清醒拔管时间显著短于C组(P0.05)。A组和B组相比,上述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Sjv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著升高(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下降(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著,其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T4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VD02)的检测中,结果显示,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著下降(P0.01),而随后在T3与T4时又有着明显升高,与T2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但T3与T4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著,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时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脑氧摄取率(CE02)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著下降(P0.01),而在T3与T4时与T2比较明显升高(P0.01),但T3与T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脑氧摄取率呈下降趋势,在T2时间点最为显著,其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3与T4则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颈静脉球乳酸含量LV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数值与T1比较显著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颈静脉球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著,其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丁4时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6.在动脉乳酸含量(LA)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和T4时与T1比较显著升高(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脉乳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在T3时间点最为显著,其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此情况在T2和T4也存在,但其组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7.在脑乳酸产生量即动静脉乳酸含量差(AVDL)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时与T1比较显著下降(P0.01),在T3与T4时与T2比较又明显升高(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动静脉乳酸含量差呈下降趋势,在T2与T3时间点High组较Low组和Middle组明显下降(P0.01);T4时High组较Low组明显下降(P0.01),但和Middle组相比其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8.在血清S-100β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T4时与T1比较其血清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3、T4时间点最为显著,其组间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9.在血清NSE蛋白的检测中,三个实验组在T2、T3时与T1比较血清NSE浓度显著升高(P0.01),而随后在T3后逐渐下降,T4时与T3比较明显下降(P0.01)。而在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中,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呈下降趋势,在T2、T3、T4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10.在对术前及术后24h各组认知能力的评价时发现,Low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前比较MMSE评分明显降低(P0.05);Middle组和High组与术前比较其降低程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术后24h的Low组、Middle组及High组比较时,发现随着麻醉深度的加深,MMSE评分呈升高趋势,High组与Low组比较其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但Middle组与Low组和High组比较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arcotrend和BIS有助于维持烧伤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麻醉药品用量,改善术后恢复质量。2.通过监测BIS指导烧伤患者麻醉,能够更好调控麻醉深度,有助于预防和减轻脑损伤的发生。3.较深麻醉状态可减轻烧伤患者全麻后脑损伤,对大脑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R6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丛静;邵爱洁;;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肠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年22期
2 张立冬;;麻醉深度指数在全麻患者手术期间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5年21期
3 胡利平;徐晓栋;江剑;;麻醉深度指数CSI联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高龄患者预防气管插管反应[J];健康之路;2017年10期
4 杨宾侠;杨军良;陈伯銮;;麻醉深度和神经功能的监测[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3年02期
5 俞修海;王保华;;生理参数自动控制及其临床应用[J];医疗器械;1987年01期
6 黄秉宪;;用两个反馈变量的麻醉自动控制[J];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1987年06期
7 陈仲清;史誉吾;;食道下段收缩性与麻醉深度[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5期
8 张宏;靳冰;;麻醉深度和术中清醒的判断[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89年06期
9 吕品;闫明超;汤南南;谈安棋;李治松;;麻醉深度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9年05期
10 薛晓申;;全麻麻醉深度与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应激水平的关系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进;郑崇勋;和卫星;;麻醉深度监测中的脑电复杂度研究[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于布为;;麻醉深度及其监测——如何改进我们的麻醉?[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3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卵巢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CSIA]年会暨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5年
4 史斌;;不同麻醉方法及麻醉深度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A];2008年第七次华东六省一市麻醉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8年
5 元秀华;胡静;张传汉;;ROFDR分布式光纤体表温度场监测与麻醉深度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孙焱芫;熊利泽;;CSM监测麻醉深度的临床有效性研究[A];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六届学术会议暨学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马丽萍;朱立宏;陈学新;孟尽海;;BIS和应激指标对老年患者麻醉深度的评估[A];2009年西部麻醉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8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与麻醉深度分析(综述)[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何玉峰;陆洁;邹静蓉;崔微艳;;麻醉深度指数监测指导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彭庆勇;李川勇;;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心率变异性时频分析与判断麻醉深度的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记者 段涵敏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适宜麻醉深度可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N];湖南日报;2011年
2 记者 唐湘岳 通讯员 伍西明 武海亮;麻醉深度影响术后脑功能[N];光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张孔娟 孙莹莹;精准麻醉开启舒适医疗新方式[N];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永强;Narcotrend和脑电双频指数用于烧伤患者手术麻醉的临床意义及不同麻醉深度对烧伤后患者的脑保护作用[D];郑州大学;2018年
2 陈杭;麻醉靶控输注的控制策略及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3 曹扬;麻醉药物建模与麻醉深度闭环策略[D];中南大学;2013年
4 梁振虎;EEG熵算法及麻醉状态监测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魏勤;基于体征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6 牛r
本文编号:273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