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复方凝胶研制及其经皮渗透能力研究
本文关键词: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复方凝胶研制及其经皮渗透能力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利多卡因透皮制剂单独使用在起效时间、麻醉深度和持续时间方面具有局限性,而且无加入肾上腺素后收缩血管以减少出血的作用。本研究旨在研制利多卡因-肾上腺素复方凝胶(Lidocaine-epinephrine compound gel,L-EG),并且研究其经皮渗透能力。方法1、采用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分别以氮酮、丙二醇、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作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制定L-EG的处方、利多卡因凝胶(Lidocaine gel,LG)的处方和肾上腺素凝胶(Epinephrine gel,EG)的处方。根据3个正交表L9(34),得到每种凝胶的9组处方,制备凝胶。2、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进行大鼠离体皮肤渗透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测定每种凝胶的9组处方,分别计算出在涂药后的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和240分钟的药物累积渗透量,以涂药后240分钟的药物累积渗透量和皮肤滞留量的综合评分作为考察指标,筛选和优化最佳处方的组分。制备最佳处方的L-EG,LG和EG。3、健康大鼠,雌雄不拘,体重190g-230g,饲养24小时。随机分为三组:L-EG组、LG组和EG组,每组各20只。4、在大鼠腹部剃毛区域画两个直径分别为2.0cm和4.0cm的同心圆。直径为2.0cm的内圆为涂药皮肤,直径为4.0cm的同心圆减去直径为2.0cm的外环为涂药周围皮肤。称取L-EG、LG和EG各1.0g,分别均匀涂抹于内圆皮肤表面。涂药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和240分钟,生理盐水冲净凝胶,切取涂药皮肤和涂药周围皮肤分别匀浆;另外在涂药后上述时间点大鼠心脏采血。采用HPLC测定皮肤组织和血浆中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5、同4操作,分别在上述时间点,肉眼观察涂药皮肤和涂药周围皮肤有无变白、潮红等后,切取涂药皮肤置于甲醛溶液固定,行常规HE染色后,在光镜下观察血管是否扩张充血。6、正交设计助手ⅡV3.1进行正交试验设计的数据分析。皮肤组织和血浆中药物含量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n=3),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1、L-EG的最佳处方为3%氮酮、10%丙二醇、20%利多卡因、0.2%肾上腺素;LG的最佳处方为3%氮酮、10%丙二醇、20%利多卡因。EG的最佳处方为3%氮酮、10%丙二醇、0.2%肾上腺素。2、L-EG组和LG组在涂药皮肤的利多卡因含量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L-EG组涂药皮肤的利多卡因含量高于LG组(P0.05)。涂药60分钟时,LG组和L-EG组涂药周围皮肤中利多卡因才能测出,LG组的利多卡因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加,而L-EG组在60分钟时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60分钟时两组凝胶的利多卡因含量无差异(P0.05),L-EG组在120分钟、180分钟和240分钟时低于LG组(P0.05)。3、EG组和L-EG组在涂药皮肤中肾上腺素含量在60分钟时达到峰值,以后逐渐下降。L-EG组在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时低于EG组(P0.05),在180分钟和240分钟时高于EG组(P0.05)。EG组和L-EG组涂药周围皮肤中肾上腺素的含量逐渐增加,120分钟时达峰值,以后逐渐下降。30分钟时,L-EG组和EG组无差异(P0.05),60分钟和120分钟时L-EG组低于EG组(P0.05),180分钟和240分钟时高于EG组(P0.05)。4、涂布LG、EG和L-EG后各时间点血浆中均未检测到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5、与正常皮肤比较,肉眼观察L-EG组和EG组涂药皮肤逐渐变白:30分钟和60分钟时涂药皮肤变白区域逐渐增大,但120分钟后逐渐减小;涂药周围皮肤60分钟和120分钟时皮肤变白区域逐渐增大,而180分钟和240分钟时逐渐变小。EG组240分钟时,涂药皮肤和涂药周围皮肤轻微潮红;L-EG组180分钟后涂药皮肤出现潮红。LG组涂药皮肤及涂药周围皮肤在各时间点均未见皮肤变白;仅在涂药120分钟后,涂药皮肤出现轻微潮红。6、与正常皮肤比较,光镜下观察L-EG组和LG组在涂药后30分钟和60分钟涂药皮肤均未见血管扩张充血,在涂药120分钟后可见血管明显扩张充血,180分钟后可见角质层萎缩变薄;EG组30分钟、60分钟和120分钟时涂药皮肤均未见血管扩张充血,180分钟后见血管轻度扩张充血,240分钟时可见角质层局部区域轻度萎缩变薄。结论1、L-EG、LG和EG中的利多卡因和肾上腺素均可经皮吸收。2、L-EG中的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可提高利多卡因在局部皮肤组织的含量,且可减少出血。3、L-EG起效快,可起到临床注射两种药物的类似效果,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坚实的实验依据。
【关键词】:利多卡因 肾上腺素 凝胶 正交试验 透皮渗透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14
【目录】:
- 中文摘要3-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4
- 材料和方法14-25
- 1.1 材料14-15
- 1.1.1 仪器14
- 1.1.2 药品和试剂14-15
- 1.1.3 试剂配制15
- 1.1.4 实验动物15
- 1.2 方法15-25
- 1.2.1 透皮试验分析方法的建立15-18
- 1.2.2 凝胶制备18-21
- 1.2.3 体外透皮渗透实验21-22
- 1.2.4 在体透皮渗透实验22-24
- 1.2.5 统计学处理24-25
- 结果25-37
- 1.1 精密度试验结果25
- 1.2 回收率试验结果25
- 1.3 系统适应性试验25-26
- 1.4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26-30
- 1.4.1 L-EG正交试验结果26-28
- 1.4.2 LG正交试验结果28
- 1.4.3 EG正交试验结果28-30
- 1.5 在体皮肤组织中药物的滞留量30-32
- 1.5.1 LG组和L-EG组利多卡因在体皮肤的滞留量30-31
- 1.5.2 EG组和L-EG组肾上腺素在体皮肤的滞留量31-32
- 1.6 在体透皮渗透实验中血浆药物含量32
- 1.7 外用L-EG、LG和EG后皮肤颜色变化32-34
- 1.8 外用L-EG、LG和EG后组织学观察34-37
- 讨论37-40
- 小结40-41
- 参考文献41-45
- 英语缩略词45-46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46-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裴术丰,郭文新,聂珍静;口服利多卡因快速缓解胃部疼痛50例[J];中原医刊;2002年08期
2 赵广惠 ,商延贞;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09期
3 张广东;利多卡因致过敏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03年01期
4 袁利,侯玉华;利多卡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5 马传新,岳旺;利多卡因对电点燃模型的作用研究评价[J];药学实践杂志;2004年05期
6 王效德,杨建刚,常方成,靳素珊,张霞;利多卡因的临床新用途[J];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12期
7 宫云娟;利多卡因的临床新用途[J];中国社区医师;2005年09期
8 杨弋弋;孙勃;;利多卡因在绝经后妇女取环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年19期
9 宋萍萍;王东信;王沛钰;;利多卡因对不同载脂蛋白E基因型小鼠短暂全脑缺血后脑损害程度的影响[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48期
10 陈华;;利多卡因的临床新用途[J];海峡药学;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慧琴;俞凤;高世明;;利多卡因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附33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第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6年
2 许樝;欧册华;黎昌强;陈德宇;;静脉利多卡因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3 伍锟;季龙振;;利多卡因中药联合灌肠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4 偠麟;;利多卡因在治疗耳鸣疗效中的观察[A];第二十一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四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5年
5 张保华;宋敏;;利多卡因穴封治疗脑卒中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德联;;大剂量利多卡因致呼吸停止1例[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灾害、中毒专业联合学术交流会资料汇编[C];1999年
7 李新友;屠伟峰;;利多卡因对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中性粒细胞的影响[A];2006年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知识更新讲座[C];2006年
8 周欢欢;凌晓飞;王秋惠;;利多卡因凝胶辅助留置导尿减少术后躁动的观察[A];中华护理学会第15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赵勇;惠雅琳;宋发俊;;利多卡因单用与合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眩晕的观察[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尉志文;,
本文编号:3983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398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