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麻醉学论文 >

不同体位下低阻力注射器气管内导管套囊充气方法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3:31

  本文关键词:不同体位下低阻力注射器气管内导管套囊充气方法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气管导管 套囊 低阻力注射器 体位 压力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位下低阻力注射器充气法在气管导管套囊充气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4年8月到12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的患者400例。术前呼吸道无任何病理症状、无吸烟饮酒等嗜好、年龄20~60岁、体重50~90kg、ASA分级均I~II级,持续气管插管时间在3小时内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配为低阻力注射器充气法充气组(低阻力注射法充气组)(A组)和手捏套囊感觉法充气组(B组),每组再根据不同体位分为四组(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头低脚高位)。麻醉插入气管导管(ETT)前依据患者选择合适型号的气管导管,两组气导管套囊处都均匀涂抹利多卡因乳膏。麻醉常规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舒芬太尼0.3ug/kg、丙泊酚2~2.5mg/kg、罗库溴铵0.5~1.0mg/kg、在可视喉镜下经口插管,所有患者均插管一次成功。呼吸频率(RR)10~12次/min,呼吸比为1:1.5,潮气量(VT)为8~10ml/kg,分钟通气量(MV)100~200m L/kg,氧浓度为95%-97%,术中调节潮气量、呼吸频率以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为35-45mm Hg左右。术中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末二氧化碳。麻醉维持:瑞芬太尼0.1~0.3ug/(kg.min)、丙泊酚3-5mg/(kg.h)、顺阿曲库铵0.1~0.3mg/(kg.h)持续静脉泵注,术中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及手术要求等情况调整药物的泵注速度,术毕前30分钟停止肌松药泵注,术毕停止镇痛及镇静药泵注,同时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术后按体重及手术大小等常规镇痛。低阻力注射法充气A组(实验组):应用低阻力注射器充气结束后继续用低阻力注射器顶住气囊阀口,松开注射器柄,使其反弹伸缩至停止运动后拔下注射器,用专用气管导管气囊压力表测量气管导管气囊的压力值。手捏气囊感觉法充气B组(对照组):麻醉医生依据最小闭合技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来对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分别于充气后和重新摆置体位后用专用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表测量气管导管套囊的压力值。以及拔管时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套囊压迫处气管壁粘膜,记录不同体位各阶段导管套囊压力值和拔管后气管的并发症。结 果:1.两组患者的年、身高、体重、性别、气管插管时间,导管型号及ASA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2.低阻力注射法充气组(A组)在不同体位各个阶段测量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为:仰卧位21.95±0.69;俯卧位T1:21.78±0.87 cm H20,T2:28.65±3.82 cm H20,T3:22.98±0.82 cm H20;侧卧位T1:22.32±0.91 cm H20,T2:27.98±4.10 cm H20,T3:22.98±0.90 cm H20;头低脚高位T1:21.88±1.00 cm H20,T2:25.43±3.21cm H20,T3:21.78±0.70 cm H20。手捏气囊感觉法充气组(B组)在不同体位各个阶段测量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为:仰卧位35.56±10.32 cm H20,俯卧位t134.56±11.01 cm H20,t2:46.66±9.78 cm H20,t3:35.76±7.78 cm H20,侧卧位t1:34.86±10.23 cm H20,t2:47.32±10.23 cm H20,t3:35.38±8.34 cm H20;头低脚高位t1:35.78±11.57 cm H20,t2:39.12±8.44 cm H20,t3:34.18±6.66 cm H20。两组在相同的体位下低阻力注射法充气测量的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值明显低于手捏套囊感觉法充气的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值(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后并发症比较,低阻力注射法充气组(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咽喉痛21%、咳嗽14.5%、发声嘶哑9.5%。其中仰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18%、咳嗽14%、发声嘶哑4%;俯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20%、咳嗽12%、发声嘶哑12%;侧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28%、咳嗽16%、发声嘶哑10%;头低脚高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18%、咳嗽16%、发声嘶哑12%。手捏套囊感觉法充气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咽喉痛50.5%、咳嗽33.5%、发声嘶哑26%。其中仰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36%、咳嗽32%、发声嘶哑18%;俯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62%、咳嗽32%、发声嘶哑28%;侧卧位并发症发生率咽喉痛56%、咳嗽34%、发声嘶哑28%。低阻力注射法充气组在各种体位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明显少于手捏套囊感觉法充气组,两组并发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套囊压迫处气管壁粘膜,发现两组患者套囊压迫处气管壁粘膜不同程度地损伤,低阻力注射法充气(A组),在各体位中瘀点共11例,紫癜4例,未观察到瘀斑;手捏套囊感觉法充气组(B组),在各体位中瘀点共15例,紫癜11例,瘀斑2例。低阻力注射法充气组(A组)套囊压迫处气管壁粘膜的损伤较轻微(P0.05)。并发症还受体位的影响。结论:1.麻醉医生的差异对气管导管套囊的压力确认也存在差异,该实验表明了操作者依据自己的经验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套囊压力往往超出正常范围。2.改变体位时会引起气管导管套囊的压力的改变,即使麻醉医生依据平时的经验调节气管导管套囊压力,也往往使套囊压力高于正常范围。3.使用低阻力注射法给气管导管套囊充气,适合各种体位的气道管理,随时按需求调节,方便快捷,术后并发症(咽喉痛、咳嗽、嘶哑等)也会明显降低。
【关键词】:气管导管 套囊 低阻力注射器 体位 压力表
【学位授予单位】:延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61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引言12-17
  • 1 材料与方法17-22
  • 1.1 仪器17
  • 1.2 药品17-18
  • 1.3 病例选择及分组18
  • 1.3.1 病理选择18
  • 1.3.2 分组18
  • 1.4 麻醉方法18-20
  • 1.4.1 麻醉前准备18-19
  • 1.4.2 监测19
  • 1.4.3 麻醉诱导及气管导管充气法19-20
  • 1.4.4 术中麻醉维持20
  • 1.5 观察指标20-21
  • 1.6 统计分析21-22
  • 2 结果与分析22-25
  • 2.1 一般情况22
  • 2.2 气管导管气囊压力比较22-23
  • 2.3 拔管后并发症比较23-24
  • 2.4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比较24-25
  • 3 讨论25-29
  • 4 结论29-30
  • 参考文献30-33
  • 附录33-35
  • 文献综述35-40
  • 参考文献38-40
  • 致谢40-41
  • 个人简历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琚文汇,侯风娟,张风霞;气管导管气囊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2005年04期

2 林涛;;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滑动阻力来源探因[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年12期

3 魏宏建;付春来;荣令;朱晓琳;;套囊充气方法选择的探讨[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6年01期

4 黄逢敏;张素;邓永春;;人工气道气囊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6974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mazuiyixuelunwen/6974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7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