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内分泌论文 >

中国居民2002-2012年含糖食物消费状况、变化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8-01-11 15:22

  本文关键词:中国居民2002-2012年含糖食物消费状况、变化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出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含糖食物 添加糖 消费状况 供能比 超重肥胖


【摘要】:研究目的1.分析2002年到2012年中国2岁及以上居民含糖食物消费状况与变化。2.利用美国农业部添加糖食物成分库(2006版)数据,计算中国居民添加糖的消费量及供能比,为未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3.探讨与分析中国成人居民含糖食物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改善中国超重肥胖状况提供基础依据。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描述性研究中,研究对象为“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与“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参加膳食回顾调查的,除乳母孕妇外的2岁及以上所有人群。提取参加家庭基本情况调查、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医学体检、身体活动(2002年体力活动调查)的人群。含糖食物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中,研究对象为描述性研究纳入的18岁及以上成人居民。2.研究方法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1992版、2002版和2009版)》中的食物来源、组成和美国农业部添加糖食物成分库(2006版)的添加糖含量数据,提取含糖食物八类334种,形成含糖食物库。该库与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资料合并,分析2002年营养调查和2012年营养监测中我国2岁及以上居民含糖食物的消费构成、消费率、含糖食物供能比、添加糖消费量、添加糖供能比和变化趋势。利用SAS9.4拟合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以探讨含糖食物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研究结果1.含糖食物消费人群的一般特征2002年消费含糖食物的有13374名,2012年消费含糖食物的有17053名。2002年样本中消费人群最多的是35-54岁城市女性,2012年样本中消费人群最多的是55岁及以上城市女性。2.含糖食物消费率2012年消费率相比2002年增幅为31.9%,2002年我国居民含糖食物的消费率为20.0%,其中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分别为39.7%和10.5%,2-5岁城市男童消费率最高,为54.2%;2012年我国居民含糖食物消费率为26.9%,分四类地区的消费率为按大城市、中小城市、普通农村和贫困农村依次降低,其中2-5岁大城市女童消费率最高,为76.5%。3.含糖食物消费构成比从消费人群分布来看,2002年到2012年,城市居民构成比大于农村居民,女性构成比大于男性,2002年35-54岁年龄组构成比最大,2012年55岁及以上年龄组构成比最大;从消费时间分布来看,早餐消费构成比最大,2002年占47.4%,2012年占41.1%,正餐以外的零食时间消费构成比变大;从消费地点来看,在家消费所占构成比最大,2002年占82.6%,2012年占83.1%。从消费的含糖食物种类来看,2002年我国居民消费频次最高的前三位含糖食物为面包(平均)、饼干(均值)、花卷(加牛奶);2012年消费频次最高的前三位含糖食物为面包(均值)、酸奶(平均)、饼干(平均)。从2002年到2012年,速食食品、含糖饮料和乳类及制品的消费频次增多,而蛋糕甜点类、糖与糖果的消费频次有所减少。4.含糖食物的供能比2002年含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5%(95%CI=9.3%,9.6%),城市高于农村(P0.0001),2-5岁城市女童供能比最高为13.5%;2012年含糖食物的供能比为9.09%(95%CI=9.0%,9.2%),城市高于农村(P0.0001),女性高于男性(P0.0001),2-5岁城市女童供能比最高为15.1%;总体来看,2002年含糖食物供能比高于2012年(P0.0001)。分八类含糖食物来看,2002年到2012年,含糖饮料、乳类及制品和速食食品的供能比均有所上升,含糖饮料由0.39%上升到0.55%,乳类及制品由0.50%上升到0.87%,速食食品由2.62%上升到4.18%;蛋糕甜点类、糖与糖果、其他谷类甜食及淀粉制品、水果类及制品的供能比有所下降,蛋糕甜点类由3.96%下降到2.03%,糖与糖果由0.44%下降到0.19%,其他谷类甜食及淀粉制品由1.38%下降到1.12%,水果类及制品由0.10%下降到0.05%;豆类及制品供能比基本不变。5.添加糖的消费量和供能比从添加糖的总消费量来看,2002年的添加糖摄入量高于2012年(P0.0001),其中2002年含糖食物消费人群的平均添加糖摄入量为25.6克/日,其中城市低于农村(P0.0001),女性低于男性(P0.0001),18-34岁农村男性摄入量最大为35.8克/日;2012年含糖食物消费人群的添加糖摄入量平均值为18.8克/日,城市低于农村(P0.0001),女性低于男性(P0.0001),12-17岁农村男性摄入量最高,为24.7克/日;从添加糖的食物来源来看,2002年和2012年来自蛋糕甜点类的添加糖最多,分别为13.3克/日和5.9克/日,从2002年到2012年,来自含糖饮料、乳类及制品、速食食品均有所增加。从总体供能比来看,2002年的添加糖供能比高于2012年(P0.0001),其中2002年平均添加糖供能比为5.03%,其中城市低于农村,男性低于女性,随年龄段上升而下降;2012年的平均添加糖供能比为4.13%,城市低于农村,除2-5岁年龄段外,男性低于女性,除55岁及以上年龄段外,随着年龄上升而下降。从食物来源看,2002年和2012年供能比最大的食物来源均为蛋糕甜点类,供能比分别为2.52%和1.25%;2002年到2012年,含糖饮料、乳类及制品、速食食品来源的添加糖供能比均有所上升(均为P0.05),含糖饮料供能比由0.57%上升到0.77%,乳类及制品由0.36%上升到0.57%,速食食品由0.49%上升到0.80%,其他五类食物来源的添加糖供能比有所下降(均为P0.05)。6.含糖食物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利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食物消费与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控制地区、年份、文化程度、年龄、性别、是否锻炼、总能量摄入的影响之后,含糖食物的消费与成人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呈正相关,相对危险度OR=1.055(P=0.02),即消费含糖食物的人群比不消费含糖食物的人群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度高5.5%。结论2002年到2012年我国2岁及以上居民的含糖食物消费率呈上升趋势,由2002年的20.0%上升到2012年的26.9%,城市消费率高于农村,女性消费率高于男性。消费人群的分布有由农村向城市、由低年龄段向大年龄段人群转变的趋势,性别间分布的差异变小;从消费时间分布来看,早餐消费构成比最大,2002年占47.4%,2012年占41.1%,正餐以外的零食时间消费构成比变大;消费地点以在家为最多,2002年占82.6%,2012年占83.1%。含糖食物供能比呈下降趋势,由2002年的9.5%下降到2012年的9.1%;添加糖摄入量由2002年的25.6克/日下降到2012年的18.8克/日;添加糖供能比由2002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13%;其中,来源于含糖饮料,乳类及制品和速食食品的添加糖供能比有所上升。相比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居民添加糖摄入量尚处于较低水平,未超过世界卫生组织的10%的建议值。探讨性分析得出,消费含糖食物的成人居民比不消费含糖食物的居民发生超重肥胖的危险度高5.5%(P=-0.02)。总体来看,2002年到2012年我国居民含糖食物消费率呈上升趋势,添加糖消费量和供能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低年龄段为高消费人群;关系研究表明含糖食物与我国成年居民的超重肥胖呈正相关。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umption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 and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 in China in 2002 ,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 ,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 in 2002 , and the consumption rate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 in China . The consumption frequency of sugar - containing foods increased from 0 . 39 % to 0 . 55 % in 2002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8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冬华;赵丽云;于冬梅;;添加糖摄入状况及与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卫生研究;2014年02期

2 王志宏;王惠君;于文涛;张继国;刘爱东;翟凤英;;我国中老年人1991~2006年零食消费率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年01期

3 杨进刚;;美国心脏协会发布限糖声明[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9年06期

4 姜桅;曾果;;身体活动与儿童肥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7年05期

5 马冠生,胡小琪,栾德春,李艳平,翟凤英,杨晓光;中国居民的就餐行为[J];营养学报;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14100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nfm/14100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8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